李惠娟 朱芸 陈凤腾
摘 要:随着徐州城市规模扩大,地面行车量不断增加,现有交通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出行需求,地铁成为缓解徐州交通拥挤的首要选择。徐州地铁1号线于2019年9月开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分析徐州地铁运营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提升安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传播徐州汉文化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徐州地铁运营效率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地铁;运营管理;徐州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6.017
1 徐州地铁的现状
徐州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2017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并促进周边城市发展,实现淮海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徐州地铁在2011年便开始筹备建设,随后在《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建设》中正式被列为徐州的重要任务之一。徐州地铁1号线于2019年9月28日开通,标志着徐州迈入“地铁时代”。徐州是继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后江苏省第5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不仅是徐州都市圈首条地铁也是苏北首条、淮海经济区首条地铁,是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又一实力证明。
徐州地铁规划11条线路网络,预计177座站台,涵盖了徐州绝大部分面积,构建了机场、高架快速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格局,基础设施的再次优化升级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将进一步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 徐州地铁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地铁的出现,对于缓解路面交通拥堵、节约通勤时间,减少噪音以及尾气污染,都带来了巨大便利。不管是其承载量还是速度都是任何城市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因此地铁的每日客流量相对较高,人员密集。徐州地铁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营后,发现了如下问题。
2.1 安全管理问题
安全性在地铁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列车本身是一个封闭场所,载客量大、人员密集、流动性强,容易发生突发事故。所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地铁安全进行全面监控非常必要,尤其在安检上更应该注意。
目前,徐州地铁1号线各站点的安检口只有一个,在人流量特别大时,安检人员为了能让乘客快速通行,常常放松检查力度;但即使是在人流量不多时,大部分站点的安检人员还是检查的不够严格,这种情况下较易产生安全隐患。列车车厢里的灭火器放置在座椅下面,虽然节省了空间,但是一般不易被发现。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能出现乘客来不及拿出灭火器的情况。乘客进出车厢时,地面的引导箭头较小,不易被乘客注意到。上车和下车的人流没有固定方向,容易造成人流混乱。列车脚踏板高度高于站台高度约2厘米,这对腿脚不便、小孩,或者推轮椅、小推车的乘客造成不便。值得肯定的是,列車上有专门空间可供放置、固定轮椅,这让腿脚不便的乘客感到乘车的方便与舒适。
2.2 效率管理问题
地铁服务供需不平衡,1号线地铁运行时间为6:00-21:30,运行时间较短,不能完全适应乘客日益增长的乘坐需求。在高峰和平峰期,虽然采取不同的时间间隔,但是徐州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其本身的客流量就很巨大,再加上其中有些地铁站点是中转地,例如古彭广场站、徐州火车站、徐州东站的人流量即使在平峰期间也很多,在节假日、周末其客运量更会达到高峰,需要在节假日、周末增加班次并延长营运时间。
另外,部分站外车辆接驳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徐州东站作为1号线的起始站,往东的线路会在后期建设。但是,向南北方向的线路没有地铁经过,只能依靠班次较少的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其它个别站点末班车后没有接驳的公交车对于乘客来说是一个较大问题,接驳时间不匹配使乘客无法高效利用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
2.3 成本管理问题
据估计,徐州轨道交通1、2、3号线2021年、2022年运营直接成本(不含设备折旧)均约为8.67亿元,运营完全成本均约为17.79 亿元。2021 年人次直接运营成本为7.84元,人次完全运营成本为16.10元;2022年人次直接运营成本为7.44元,人次完全运营成本为15.28元。
地铁票价水平要与市民消费水平相符,并兼顾企业运营成本和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其价位应高于公交车票价,低于出租车运价。在票价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地铁盈利是需要迈过去的“大山”。而且后期地铁维修费用以及能源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即使1号线已经开始运行,但是其盈利水平并不高,全程单程票价为5元,长时期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2.4 文化管理问题
公共艺术作为展示城市形象与人文环境的艺术作品, 反映着城市民众的审美意识形态,实现了交通空间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徐州地铁推出 “我和我的祖国”“时光隧道·徐州印记” “青岛啤酒”等主题列车,体现爱国情怀和徐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了良好文化氛围。在列车车厢内的播放视频处,绝大部分播放内容都是广告,这样很难显示出徐州文化以及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独特地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徐州的“两汉文化”、当代徐州风貌及发展方向,将徐州地铁作为城市名片之一,是徐州地铁会同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地铁出入口也是一个宣传文化的好地点,如在徐州火车站站点有关于徐州历史文化的“五省通衢”雕刻,色彩鲜明,能够吸引乘客注意力。在万达广场等站点也有类似大型壁画,有效地宣传了徐州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及市内大型建筑等。但是也有一些站点的出入口只有白色墙柱顶部有一圈古代的马车花纹,并无其它宣传徐州的举措。
3 提高徐州地铁运营能力的建议
3.1 提升安全水平
首先要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乘客安全放在首位。建设安全的硬件设施,推广安全检查、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各部门的安全相关培训,减少因管理失误、操作不当、责任心不强等个人疏漏导致的安全事故;制定应急预案,确定各单位各环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职责分工,并进行模拟现实场景的安全演练。其次一线工作人员应着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能沉着消除安全隐患、处理安全事故。乘客应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读懂安全标识,认真学习并遵守安全规范和指南,遇到突发状况要沉着冷静,配合工作人员的指挥与安排。
另外,在列车内、候车区设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安全乘坐规范,紧急情况处理等安全知识。将安全出口等安全标识、灭火设备等基础性细节性装备的具体位置标识清楚也是必不可少。
3.2 降低运营成本
地铁如何实现“开源节流”是重中之重。徐州地铁是由中国建筑采用PPP模式投资建成,此举使徐州市政府减少了财政支出,企业也降低了投资风险。地铁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能源、设备维护等。徐州地铁可以采用更多的智能设备、自动化设备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采用节能环保型装置,以有效降低能耗;平时加强保养维护,延长零部件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以降低维护成本;加强运行安全预防,减少突发事故造成的显性隐性损失。目前地铁上及地铁站内仍有许多广告铺位等待招租,可以通过收取广告费来降低部分成本,但要注意广告的宣传应错落有致,使乘客愿意欣赏,也能够更乐于接受广告产品。
3.3 提高运营效率
乘坐地铁一般都要经历以下过程:进站—购票—进闸—候车—乘车—下车—出闸—出站这八个步骤,对闸口、出站口、入站口、扶梯、站台等关键部位,应合理安排岗位人数,对人流进行有序疏导。例如,加强票务组织,设立咨询导购台,为乘客解答有关售票的各类问题;安排志愿者进行协助购票;增加购票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协同的售票方式,缓解因购票而造成的站内拥堵。徐州地铁1号线个别站点的接驳问题突出,个别出口离公交车站台较远,没有明显的标识牌指引,并且周边车流量较大,这大大增加了乘客的出行安全隐患,在后期的地铁建设中应将此类问题考虑进去。
3.4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徐州地铁应加强信息服务团队建设,建立以徐州地铁官网为中心,各部门网站为节点的树形网站,整合内容,實时更新地铁运营动向信息,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交流,为市民提供最新信息,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首先,完善整个地铁运营环境的导向标识,做到醒目易懂。采用中英文语音播报方式,为乘客提供站点信息。
其次,完善手机客户端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利用移动终端查询全网各路线的拥挤情况和站点信息,方便乘客智慧出行。同时,在各个等候区放置信息提示牌,让乘客在列车上就可以知道站点附近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点,减少自己搜索信息的时间,便于本地及外地乘客出行,提升城市形象。
3.5 传播徐州汉文化
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文化素材多且范围较广。但从1号线的乘客体验上看,徐州在地铁文化建设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徐州地铁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南京的丰富经验,聘请具有丰富经验,文化修养的专业团队,对文化墙、主题列车的装饰等结合徐州特色进行考量设计。装饰应贴近生活,为乘客所接受;不过分张扬,给乘客以愉悦感。
列车的拉手牌、视频播放器也不应全做商业广告之用,可用作徐州各个旅游文化景点的公益宣传,不管是对本地乘客还是外来乘客,都能够在乘车间隙了解一些徐州文化,欣赏徐州美景,为推进徐州旅游产业发展作出积极引导。而且,视频播放器是宣传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核心地位、提升徐州首位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应该充分加以应用。徐州地铁的吉祥物是“徐宝”和“小贝”,这两个卡通形象寄托了徐州地铁的美好寓意,应该将吉祥物的知名度打响,制作地铁周边文创产品、地铁内部提示、公益广告宣传等。在地铁内布置卡通形象,吸引乘客,对徐州地铁的文化感兴趣,也可以深入发掘“徐宝”和“小贝”的商业价值,将其做成礼品等出售。
参考文献
[1]梁青.青岛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2018.
[2]唐海梁,潘福全,罗淑兰,等.地铁运营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7,19(02):24-28.
[3]马同舟.西安地铁网络化运营管理问题及对策[D].长安:长安大学,2017.
[4]马羽.地铁营运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