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 丹
2019 年12 月20 日,中国石油石化氢能源发展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北京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主办。
氢能被视为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2019 年以来,氢能成为一大热词,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后,国内20 余个省市对氢能、氢燃料汽车的发展做出规划。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致词中表示,当前,国外加氢站的商业化、网络化发展不断加速,并制定了长远规划。未来几年,全球氢能源建设将迎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拥有燃料电池汽车3000 辆和加氢站25 座,国家层面也制定了规划,将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副理事长王英彬在致词中衷心希望与各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高新企业在研究储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上下工夫,特别是在制氢、储氢、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建设上与国际先进氢能源公司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奉献清洁能源、做出新的贡献。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等领导、院士和专家发表了演讲。
李毅中指出,氢能产业链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落实氢源,制氢路径的选择要把握环保性、经济性、安全性、能效性。环保性方面,制氢过程不能发生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以化石能源制氢的“灰氢”不可取,实现CCS(碳捕集与封存)后的“蓝氢”可以用,清洁能源制氢的“绿氢”是方向。经济性方面,不应只计算氢的生产成本,而要计算完全成本。安全性方面,国内外的氢气泄漏爆炸、加氢站爆炸等教训深刻,氢能全产业链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能效性方面,应大力改进降低氢耗,同时降低制氢电耗。
曹耀峰指出,氢能定位需回归理性。氢能是二次能源,无法凭一己之力满足能源供应需求。“灰氢”并不符合发展氢能的初衷,未来真正实现大规模制氢的重点应在工业副产氢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取得突破。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降本增效;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产业安全高效发展。他还指出,中国石化拥有强大的制氢能力、成熟的能源安全管理经验、发达的终端销售网络,正着力成为氢能产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徐春明指出,氢能可能重构钢铁工业、合成氨尿素、煤发电厂、炼化厂、油气田、汽车与分布式能源等传统产业。其中,绿电制氢可能颠覆钢铁产业;锂式合成氨过程无碳排放可能颠覆传统煤发电厂,为中国煤发电厂转型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