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强1,2,3,4** 章德林1 谢萌2,5 黄冰林1,2***(1.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旴江医学研究组 南昌 330006;3.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 抚州 344000;4.抚州市中医院谢强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江西抚州 3440003;5.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 南昌 330038)
(接《江西中医药》2020 年第2 期)
2.5 因崇儒尚医而发展于宋代 江西文明早现,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江西腹地旴江流域,人文久盛,不仅释、道兴隆而且儒学兴盛[1]247。至宋代已经成为中国儒学新学——“宋明理学”的发祥地和兴盛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江西学”[2]391。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新儒学”“儒家哲学”,由此中国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在江西最后完成。旴江流域,儒学昌盛,名儒叠出,儒医甚众,南宋江西名儒洪迈在《夷坚志》中就首先提出了“儒医”的赞谓[3]16。两宋时期,尤以南宋医学人才最为兴盛,而以浙江、江西名医为多。据《南宋医药发展研究》记载:“有史考者上海2 名、江苏41 名、江西58 名、福建31 名、安徽28 名、广东4 名、广西1 名、四川16 名湖南9名、湖北6 名、浙江113 人,共达309 名”[4]150。
先秦以来,不仅有伶纶、萧史华子期、麻姑、浮丘公、梅福、张陵、葛玄、董奉、许逊、葛洪、蔺道人、马祖、百丈等在旴江流域修真传道,更有儒教先驱孔子的高足澹台灭明、名儒谢灵运亦来旴江流域教化及为政,这些高道、大僧、名士皆为饱学鸿儒,融儒学于道佛之中,创宗立派,留下了不仅有宏篇经典还有众多的不朽医籍[5-9]。至宋代,朝廷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尤重儒学,崇儒尚医,由此旴江流域儒学昌盛至极,名贤辈出,新说纷呈,成为儒家新学和理学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9-11]。
宋代,江西因居中华腹地,北临长江,扼八省之要冲,交通便利,名士云集,大能留驻,人文久盛,商业兴达,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文化和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教育隆盛,名儒辈出。中国文学“唐宋八大家”中,江西有三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旴江流域占二家——王安石和曾巩。古时全国书院515 座,江西就达170 座之多,旴江流域约100 余座,书院数为全国第一。古代“中国四大书院”江西居其一(白鹿洞书院),古代“江西四大书院”旴江流域居其一(豫章书院),著名的还有旴江书院(李觏)、兴鲁书院(曾巩)、槐堂书屋(陆九渊)、慈竹书院(乐史)等。考取进士5145 人,居全国第二[9-10]。
两宋时期,旴江“临川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开宗立派,名儒叠出,儒学昌盛,新学纷呈。临川王安石的荆公新学、金溪陆九渊兄弟的“三陆子心学”、南城李觏的“盱江学派”、等领导着中国学术的潮流;此外,杰出名儒还有思想家“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宰相词人晏殊、地志巨擘乐史、水利学家候叔献、教育家晏几道和谢逸等,举不胜数,从史家所赞“江南人才之盛甲于天下,而饶(江西)人又甲于江南”可见一斑。故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诚斋集》说:“窃观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9-10]。
由于宋政府崇儒尚医,仕人以通医为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旴江流域儒士们竞相习医,儒而通医,医家皆医儒相通,涌现出王安石、陆九渊、晏殊、乐史、陈自明、席弘等89 位学养深厚的儒医大家,学说纷呈,著书蔚然,撰有医籍45 种,济世活人,名动天下,代有传承,促进了旴江后世数二千余位名医组成的蔚为壮观的儒医群体的形成。儒医相通,儒者以医为荣,中医以“儒学为魂”。正所谓“唯有大儒,方有大医。”由此,旴江流域因儒学昌盛崇儒尚医而使医学得到了大发展。
2.5.1 儒而通医大家辈出 旴江流域,素有“才子之乡”和“医学之乡”美誉,既是儒学的传播中心又是医学的传播中心。儒医相通,很多儒学大家兼通医学,而医学大家又是饱学之士。如大哲王安石和陆九渊,既是“荆公新学”“陆王心学”的的创始人又是医学大家。仕人以通医为荣,崇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涌现出众多以儒通医、儒医相通、弃儒从医、先儒后医等儒医大家,谱写出一幅璀璨的“儒人达医”的群芳谱,光耀中华。
2.5.1.1 以儒通医大家 多为既重儒学治世又重医学济人的名仕,著名者有:
尚书左丞晏殊(991―1055 年),字同叔,江西临川县人。七岁能文,景德(1004―1007 年)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文章赡丽,尤工诗词,以儒通医,撰有《明效方》五卷[12]891。
名儒刘敞(1019―1068 年),字原父,江西清江县人,官至集贤院学士,以儒通医,医药造诣颇深。《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称刘敞是清江樟树医药史上最早研究医籍方药的学者[12]236。
丞相王安石(1021―1086 年),字介甫,别称荆公,江西临川县人。精研诸经,创“荆公新学”,以儒通医,熟读岐黄精通医学。王氏《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自云:“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著有《荆公妙香散方》,为《证治准绳·类方》收载。王氏推行新法,改革太医局和医学教育,设立医学十三科,提倡“儒人达医”[12]68。
太守丰有俊(?―?),字宅之,北宋四明人。以儒通医,任建昌军(治所今江西南城县)太守,创设建昌军药局,促进了旴江药业建昌帮的兴起和发展[13]92。
高道陈景元(?―?),字太虚,北宋江西南城县人。通儒典,精医理。宝元已卯(1039 年)隐居庐山。所居以道书、儒书、医书各为斋馆,四方学者来从其游,人人得尽其学。撰有《灵宝度人经注》《道法经注》《高士传》等[14]395。
名儒李浩(1116―1176 年),江西临川人。官大理卿。儒而通医,撰《伤寒钤法》[5]。
高道王仔昔(?―?),北宋江西新建县人。习儒通医,擅方术。王氏曾治愈徽宗后妃赤眼病[6]388。
名儒饶延年(?―?),南宋江西崇仁县人。通晓儒、释、医卜、方书。儒而通医[7]4。
名儒罗必元(?―?),南宋江西进贤县人。以儒通医。官福州推官。尝以医理论政[8]556。
名儒袁燮(1144―1224 年),庆元府鄞县人。儒而通医,官至礼部侍郎,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事江西金溪陆九渊。嘉定时曾出任江西提举常平、权知隆兴(今南昌),游历旴江建昌军(今南城县),详知旴江医药,撰《建昌军药局记》,记叙了宋代旴江建昌药业发展的状况,赞颂了建昌太守丰有俊创设建昌军药局的功绩[14]462。
名儒程炯(?―?),南宋应天府宁陵人,约乾道九年在世,以儒通医,孝宗时知江西隆兴府进贤县,在进贤县任上撰《医经正本书》,专以考辨,考唐朝及本朝医政,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等,言之有据[15]3-6。
名儒陆贺(?―1162 年),江西金溪县人,出生儒门望族世家,先祖希声为唐昭宗时宰相[16]1332。以儒通医,擅“医病”,因家道中落而经营医药和教书授学[9,17]。
文学家陆游(1125―1210 年),越州山阴人。以儒通医。淳熙年间于江西抚州出任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抚州任上,将其收集的上百种医药方书精选撰成《陆氏续集验方》交江西仓司刻印[2]264。
理学大哲陆九渊(1139―1193 年),江西金溪县人。陆贺之六子。开创“心学”。他传承家学,既饱读诸经又熟谙岐黄,知医精医,善以疗疾之理阐国政治理和修身治学,曾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倍受孝宗皇帝的赞许[16]1333。陆氏与临安擅长医学的高僧清长交往甚密,他的著作中常反映了其浓厚的医药情怀,《陆九渊集·卷七·与包显道》云:“天下事固有易言者,有难言者,有易辩者,有难辩者。人之病有易医者,有难医者,非必不可医,为其病奇怪,非如平常在表当汗,在里当下,可执常方而治之耳。”闲暇之时,他也常常协助二哥陆久叙经营自家药铺以维持家族生计[2]402。
名医袁斗楠(1227―1304 年),字则成,宋元间江西南城县人。幼从伯父袁德庆习儒。以军功补进义校尉,讲学于本郡东湖书院,征授本县儒学教谕,升常州路儒学教授,多所成就。以儒通医,著有《伤寒纂要》一百二十卷,藏于家。子袁中立传其学[12]865。
名医袁中立(?―?),宋元间江西南城县人。名医袁斗楠之子,高才伟识,儒而通医,继承父业。久居京城20 余年,名声显赫,曾被授予沣州路医学教授,又改迁龙兴(今江西南昌)路,皆未赴任[12]865。
名医郑公大(1249―1308 年),字纯道,宋元间江西南丰人。业儒而工医,于书无所不读,敏悟博通,临证精审。子郑华孙,为元代医官[12]750。
名医赵栩(?―?),字季羽,宋代人,里居未详。曾于南昌官江西运干。通医理,撰有《赵氏家传》,刘昉撰《幼幼新书》曾参考此书[12]770。
儒医周仲山(?―?),宋元间江西清江县人。世代业医,至仲山尤精。以医名世,所居室曰“全生堂”,内悬时人所赠“神圣工巧”匾[12]728。
2.5.1.2 医儒相通大家 多为既习岐黄医术又重儒学修为的名医,著名者有:
高道全自明(?―?),江西抚州招仙观观主,约生活在北宋初期。儒而修道,擅医术,传道施医于地方,为民称颂。王安石《临川文集·卷八十三》中有《抚州招仙观记》以纪之[18]321。
医博士周医(?―1050 年),佚其名,宋代鼎州桃源人。儒而通医,精医术,任建昌军(治所今江西南城县)医博士。年七十一卒。据李觏《旴江集·卷三十一·医博士周君墓表》记载:“周君讳某,字某,鼎州桃源人,以医来建昌,为博士……吾母曾病急,不能言,众医缩颈遁去。惟君视之,曰:不死。治数日起之。吾以此知其艺”[19]5-7。
名儒揭枢(?―?),字伯微,北宋江西丰城县人。元祐间(1086―1093 年)领解试。精于诗,曾作绝句百首,讥评时俗,悉有深意。苏东坡、欧阳修与揭枢交密,甚敬礼之。儒医相通,著有《喝药说》二千言[12]1081。
名医黄彦远(?―?),字思邈,北宋江西金溪县人。宣和二年(1120 年)任平江府教授,官至吉水县知事。后归隐,居东庵。博学多识,深通《易经》,儒而通医,著有《运气要览》若干卷[12]997。
医学教谕陈自明(约1190―1271 年),字良甫,江西临川县人,出生世医之家,学养厚重,儒而通医。曾任建康府明道书院医学教谕。他苦于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方论欠全及临床难以为据,故潜心妇产科,遍行东南寻访名医及文献,采众家之长附以家传经验,撰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晚年复致力于外科,采摭群言,参以《内经》诸医典,自成体系,著成《外科精要》三卷,成书于景定四年癸亥(1263 年), 后世奉为圭臬。另著有《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十卷、《诊脉要诀》[12]636。
高道易安宁(?―?),江西临川县人,约北宋政和年间在世,儒而修道,擅医术,善祷祝,常救治民众灾疫,政和年间在临川灵谷峰建观,请于朝,获赐“隐真观”观名[20]298。
高道谭师一(?―?),宋时江西清江县人,修真于阁皂山,由儒而道,擅医术,远近闻名[2]461。
仁者李医(?―?),佚其名,宋代江西临川县人。儒有仁德,医术精湛,医道大行。洪迈《夷坚志·夷坚甲志·卷九·王李二医》[3]73和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记有其不吞利,为崇仁县富民治病的德行[21]126。
仁者王医(?―?),佚其名,宋代江西临川县人。儒有仁德,医道大行,重义轻利,以病人为重,一心救护。洪迈《夷坚志·夷坚甲志·卷九·王李二医》[3]73和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记有其不吞利,为崇仁县富民治病的德行[21]126。
名医刘医博(?―?),北宋江西南丰县人,医术精湛,曾于庆历年间医治名儒曾巩“肺病”[22]79。
针灸学家席弘(?―?),又名席横,江西临川县人,约生活在南宋末。儒而通医。先祖为宫廷太医,针效如神。撰《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席氏针灸医门从宋迄明下传十二代[24]59。迄民国仍有后裔刘瑾传承,后世私淑者众[24]3。
名医傅常(?―?),南宋江西南城县人。曾任澧阳教授。以儒通医,著有《产乳备要》[12]1110。
名医晏传正(?―?),宋代江西临川县人。儒而通医,撰《明效方》[25]59。
名医周与权(?―?),宋代江西临川县人。儒而通医,尝订《难经》,撰《难经辨证释疑》[25]59。
名医郑宗(?―?),宋代江西临川县人。儒而通医,以眼科名世。曾挟技游于岳州崇阳县[12]743。
名医戴师敏(?―?),宋代江西宜黄县人。儒而通医,其临证经验经翰林医学梁逢尧整理,撰为《惠眼观证》,宋刘昉编《幼幼新书》曾引据之[12]1197。
名医刘三点(?―?),南宋江西清江县人。医儒相通,擅妇科。危子美之师[25]9。
名医陈医(?―?),佚其名,南宋江西黎川县人。医儒相通,擅妇科。危子美之师[25]9。
名医周民(?―?),南宋江西黎川县人。医儒相通,擅小儿科。危碧崖之师[25]9。
名医周后游(?―?),南宋江西南城县人。医儒相通,擅治痨瘵病。危熙载之师[25]9。
名医刘什景(?―?),南宋江西抚州人。学广多识。曾行医江西广昌县,值县城王员外之子王大鹏赴京赶考前患急症,因用脑过度,卧床不起,呕吐不止,刘氏以食疗验方“什景莲子汤”治愈。由此,广昌县有“什景莲子汤”名肴流传至今[26]175-176。
名医蔡伯珍(?―?),南宋江西乐安县人。医儒相通,精医术,名重于时。子蔡光叔,绍承家业[12]146。
名医蔡光叔(?―?),南宋江西乐安县人。邑名医蔡伯珍子。传承父学,医儒相通,精医术。孙蔡明德,曾孙蔡可名,皆绍承家学[12]145。
名医危云仙(?―?),南宋江西临川县人,徙居南丰县。医儒相通,早年游学东京(今河南开封),遇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授以大方脉,归而医道大行。子危子美,传承其术。五世孙危亦林,为元代著名医家[25]9。
名医危子美(?―?),南宋江西南丰县人。邑名医危云仙之子。医儒相通,传承父业,又传江西临江(今樟树市)刘三点和江西黎川县陈医之妇科及杭州田马奇骨伤科[25]9。
名医危碧崖(?―?),宋元间江西南丰县人。邑名医危子美子。医儒相通,继承家学,复从江西黎川县大磜周氏学小儿科,知名于时。子危熙载,孙危亦林,皆精医术[25]9。
名医危熙载,宋元间江西南丰县人。世医危碧崖子。医儒相通,继承家学,又从福建汀州程光明学眼科,从江西南城县周后游学治痨瘵病,以医术知名。侄危亦林,医名益盛[25]9。
名医姚宜仲(?―?),宋元间江西南城县人。儒而通医,祖、父皆业医,至宜仲博考群书,精究医理,尤通脉理。曾增补无名氏《断病提纲》,以求与钱闻礼《伤寒百问歌》有异曲同功之效。又辑补其父《诊脉指要》,增以歌诀,此书列二十七脉,分述脉象、脉位等内容,有独到见解。吴澄为之作序[12]854。
脉学大家严三点(?―?),佚其名,宋元间豫章(今南昌)人。儒而通医,精通医术,以单指按脉,凡三按,即能知六脉之受病,世人奇之,遂以“严三点”称之。周密闻其事,称:“余未敢以为然者也,或谓其别有观形察色之术,姑假此以神其术,初不在脉也”。著有《脉法撮要》一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赞曰:“江西有善医,号严三点者,以三点指间知六脉之受病,世以为奇,以此得名”。据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此书曾流传日本[27]180。
名医徐文叔(?―?),宋元间江西临川县人。医儒相通,世以医名,兄弟子侄,各有著述,每聚谈医理,多精到之论。门生黄大明,得其传授[12]287。
儒者葛懿柔(1236―1315 年),名洪,宋元间江西金溪县人。出生望族,嗜读书,过目不忘。治《春秋》有名,谙晓医药。名儒吴澄为其书有墓志铭[29]137。
名医刘岳(1239―?),字公泰,宋元间江西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人。名医刘开之孙。儒而通医,传承家学,精医术,尤精脉理,与祖父刘开均有“刘三点”之誉。授奉议大夫太医院院使,授嘉议大夫,出为建昌路(今江西南城县)推官,卒于建昌任上[12]233。
名医黄大明(1254―1336 年),字东之,宋元间江西临川县人。其曾祖为游氏赘婿,改游姓。至大明晚年,始撰家谱,恢复本姓。儒而通医,年二十余遇方外士,得授儿科秘方,用之甚验。后复师事名医许文叔,尽得其传,治病每获十全,名重于时。其治病依财力取酬,遇贫病不取诊金,欲入其门者甚众,多拒之曰:“治予业,不精不足以活人,而易以杀人,非拒子不教也。”临终,以未曾误诊自许。著有《保婴玉鉴》四卷、《伤寒总要》三卷、《脉法》三卷、《集验良方》六卷,藏于家。同乡危素曾就之习医[12]983。
胡霆桂,字直翁,南宋江西进贤县人。开庆元年进士,博学多识,嗜读医药之书,儒而通医[4]163。
名儒刘埙(1240―1319年),字起潜,号水云村,学者称水村先生,宋元间江西南丰人。研经究史,网罗百氏,以儒通医。文思如涌,宋季与同里谌祐各以诗文鸣,元为盱郡学正、延平路儒学教授、南剑州学官。重视医学,慨曰:“予尝叹流俗浅识,类目医为技术,乃未知医之济世,功配天地。”撰有《养生赋》[29]338,358。
儒者曹原杰(1245―1306 年),字名父,宋元间江西临川县人。少习举业,壮岁研读医书。凡有病者求治,必馈之药。待人和易,乡里敬之。名儒吴澄为其书有墓志铭[29]138。
名医宋道方(?―?),北宋洪州(今南昌)人。博学多识,以医名地方。儒医朱肱“有史载其过洪州,闻当地宋道方之医名,携《活人书》求教,经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即日解舟去,重作修改校勘”[30]9-10。
2.5.1.3 弃儒从医大家 多为先习儒业未果后改事医学的名医,著名者有:
名医黎民寿(?―?),字景仁,南宋江西南城县人。幼年从父黎何习儒,屡试不得志,慨然叹曰:“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遂拜师学医,技成,悬壶问世。深悟医学奥理,广蓄经验之方,治病多良效,患病者争造其门。平生澹泊寡欲,视人之疾犹如己病,虽应接不暇,不怠不厌,为乡里所敬重。著有《简易方论》十一卷、《决脉精要》一卷、《广成先生玉函经解》三卷、《辑方》。诸书国内未见,日本尚存《简易方论》《辑方》[12]1174。
名医胡以逊(?―?),宋时江西崇仁县人。由儒而仕,精于医学。后辞官不仕,专于著述,尤对医学列论详明[31]770。
儒士陆久叙(?―?),南宋江西金溪县人。出生于儒门,陆贺之次子,传承家学,以儒通医。为中兴家业而弃儒从事医药,专营先世所传药铺,以诊疾售药为业[9,17]。
名医姚谷清(?―?),南宋江西南昌县姚湾人。儒而通医,不意仕途,专事医药及商贸,为南昌姚氏姚湾始祖,下传至今,绵远不绝。由此姚氏医门后裔,多以医药扬名[5,9]。
名医姚鑑溪(?―?),南宋江西南昌县斗门人。儒而通医,不意仕途,专事医药及商贸,为南昌姚氏斗门始祖,下传至今,绵远不绝。由此姚氏医门后裔,多以医药扬名[5,9]。
医药家侯逢丙(1216―1290 年),祖籍开封,随父迁徙江西,最后定居江西清江县樟树镇。出身儒门,儒而通医药。绝意仕进,坚意以医药济人,创樟树“侯逢丙药店”,奠樟树药业“设肆制药”之基[11]62-64。
医药家侯登(?―?),宋元间江西清江县人,侯逢丙之子,儒而通医药,不意仕途,承父医药事业,光大父业[11]62-64。
名儒易伯寿(1221―1305 年),号四清堂散人,宋元间江西崇仁县人。精贯儒学,不求仕进,寄身医药,为当地名贤。宋末制参李进野,入元后退居乡里,二人同年生,相与如兄弟,每以诗词唱和。易氏门生邓焱,官医学教渝[12]692。
周鼎(1245―1327 年),字德卿,又字仲卿,宋元间江西庐陵人。少习儒,奋励治学,博览群书,儒而通医,贯通仲景之学。宋亡,无意仕进,游历四方,后寓居江西清江县,卒于清江县。撰《仲景伤寒论治法歌诀》[4]166。
2.5.1.4 先儒后医大家 多为早习儒业后专修医学的名医,著名者:
高僧释道振(?―?),江西临江(今樟树市)人,约生活在北宋早期,由儒入禅,后精医术。《江西宗教志》记载:释道振在临江东山永寿禅院住持时,“道行精卓,擅以‘白龙丸’对治痨瘵,活人无数,名声远及京师,宋太宗御制《问禅歌》三章赐之,并敕‘空寂大师’之号”[28]33。
名儒张迪成(?―?),江西清江县人,约北宋景祐年间在世。饱学之士,博古通今,后究习歧黄,声溢杏林[11]48。
高道王文卿(1093―1153 年),名俊,字予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县人。道教神霄派创始人,传神霄五雷法。自幼习儒慕道,善文能诗,学养甚深,道法精妙,通医药,擅方术。善除邪治病。因为皇叔廉访使治病获得举荐入朝,宋徽宗封其为“冲虚通妙先生”[28]450。
名医庄绰(?―?),南宋福建泉州人。博学多识,考证学家,民俗学家,医药学家。居官多地。建炎元年(公元1127 年),绰患疟疾经灸膏肓俞而愈,后留意医学,以医名世[12]228。宋室南渡后,曾任江西建昌军通判、江西安抚制置使司参谋官、知筠州等。撰有《灸膏肓俞穴法》《本草节要》《明堂灸经》《脉法要略》等[32]26-27。
史学家徐梦莘(1123―1205 年),字商老,江西清江县人。绍兴二十四年登进士第,先因感靖康之乱而研究宋金史,后因感黎民疾苦而专研医学[2]62。撰《集医录》《集仙录》,是书集历代医家合方仙家的重要医案、自己从医心得及道家养生术[2]418-419。
知府王炎(1138―1218 年),字晦叔,南宋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人。曾任江西临江(今樟树市)通判、饶州知府等,官至军器监中奉大夫,赐金紫。八十一岁卒。儒而通医,好著述,撰有《伤寒论》《资生经》二书[12]33。
宋慈(1186―1249年),福建建阳人。法医学家,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居官多地,廉政爱民,深谙法医术。宝庆二年(1226 年)始走上仕途,任江西省信丰县主簿,后被江西安抚使郑性、提点使宋氏相继聘为幕僚。淳佑六年(1246 年)年任江西提点刑狱使等[12]532。在江西任上开始编撰《洗冤集录》,淳佑七年(1247 年)撰成[32]49-50。
高道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南宋琼州(今广东琼州)人,祖籍福建闽清。初至雷州,为白氏继子,名玉蟾。少习儒,谙九经,博洽群书,工诗能赋,擅书画,通医药,精道术。师事陈楠学内丹术,游历诸地。嘉定十一年(1218 年)宁宗降御香,封白玉蟾“为国陞座,”建醮于洪州(今南昌)玉隆宫,封“紫清真人”。后游观龙虎山、庐山、麻姑山等地,卒于盱江(今江西南城县)[28]451。宝庆元年(1225 年)著《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二卷。弟子彭鹤林,得其传授[12]165。
高僧慈济(?―?),宋时丹阳普宁寺住持,由儒入禅,洞明医理,察脉如神,以医术知名朝野。政和至绍兴间(1111―1162 年),名公以诗文褒美者甚众[12]1161。曾游历江西清江县樟树镇(今江西樟树市)修行,弘法施医,留有急救名药——参茸黑锡丸方传世,至今参茸黑锡丸仍是江西樟树市的名牌产品[9]。
名仕吴曾(?―?),字虎臣,南宋江西崇仁县人。饱儒之仕,倜傥负志气,诗文俱佳,儒而通医。平生嗜学,好著述。吕本中称吴氏文“宏大奇伟,言高旨远,当与江西诸名公并称”。高宗朝(1127―1162), 吴曾以献书得官,累迁吏部郎中,后以严州知府致仕。后因官僚排挤中伤而辞官归家,潜心医学,以济世为怀。博采古书中方药,推阐前人制方之意,辑《医学方书》(又作《医药方书》五百卷,收入秘府。年七十二岁卒[12]414。
名医余明可(?―?),名登孙,江西南城县人,约生活在南宋末至元初。少习儒,精易学,后研医理,因医术精湛被誉“为一时医中之最”,授建昌路医学正。名儒程矩夫为其药室书提“麓泉”匾额,名儒吴澄亦为此专作了《麓泉记》详记其事[14]395。
高僧释道清(?―?),俗姓王,南宋时江西泸溪县(今江西资溪县)人。由儒入禅,后精医术。《江西宗教志》记载:“释道清……广弘戒律,又精于医道,嘉定年间(1208―1224)获赐‘慈济大师’之号;释道清传徒献可,献可传志宁,宁传师圣,圣传德显,显传幼聪,聪传复济;七世相传,‘平居诵习师说,不惑异端’,‘道心信’,‘施益广,医益圣’”[28]33。
名医董起潜(?―?),宋元间江西乐安县人。生于世宦之家,以儒习医,博览经方,深悟医理。通阴阳造化,明脏腑经络,临证效若桴鼓,名重豫章(今江西南昌)。名儒吴澄深服其术,谓所阅诸医,唯董起潜、章晋最佳,乃千百选一之名医[33]386-397。
名医王子异(?―?),南宋江西乐安县人。其家世代业医,至子异已第三代。少习儒,传承家业。为人和煦如春,临证重视培补元气,用药平和[12]52。
名医王诚翁(?―?),南宋江西乐安县人。其家世代业医,至诚翁已第四代,为王诚翁之子。少习儒,传承家业,生性儒雅,临证重视培补元气,用药平和[12]52。
高僧继洪(约1208-1289 年),号澹寮,宋末湖南汝州市人。由儒而佛,由佛入医,精医方明。云游诸地。据《中州古代医家评传》记载:1265年隐居江西丰城县,用丹药救活了一霍乱患者,数年后去临川(江西)”。在此期间正着手 篡辑《岭南卫生方》《治瘴续方》《澹寮集验方》[33]81。
名医王元直(?―?),宋元间江西乐安县人。其家世代业医,至元直已第五代,为王诚翁长子。早年习儒,尤工家学。临证重视培补元气,用药平和,非不得已不用峻剂。曾挟技游京师,问医求药者踵相接,每能随手奏效。太医院医官多与之交好,诸王公贵人亦礼敬之[12]52。
名医何凤(1250―1327 年),字天仪,号遁山,宋元间兰溪县(今属浙江)人。博学多才,尤精医理,曾于南昌官江西医学提举。宋亡,绝意仕途,以医为业。凡以病延请,不避风雨寒暑,不分富贵贫贱,有求辄应,遇贫者不取酬,名重于时。年七十八岁殁[12]445。
名医何季新(?―?),宋元间江西乐安县人。世代书香,享誉郡邑。善词章,兼通医术,知名于时。子何庆长,医名胜于其父[12]465。
名医何庆长(?―?),宋元间江西乐安县人。儒医何季新子。善词章,尤精医术,名闻遐迩[12]461。2.5.2 得异授为医者 刘道昌(?―?),宋代豫章人(今南昌),一日登滕王阁遇道人授书一卷。后以书中之法为人治病[4]381,殊为简易。“凡所疗治……无不如意……郡人久而知敬”[3]551。
李全(?―?),南宋豫章(今南昌)丐者,原健康府兵籍。绍兴三十六年(1161 年)之战,伤目折足,汰为民乞于市。值一道人授予方药,自疗而愈[29]378。后以“李家遇仙丹”售于市,“服者皆验”[3]551。
2.5.3 儒医特色与创新
2.5.3.1 崇儒尚医,代有传承 旴江流域,宋时仕人以通医为荣,崇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遵行诗书传家、医学传世。譬如:
金溪陆贺,出身于一个九世同居、阖门百口的儒门望族。先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任宰相,五代末因避战乱迁居江西金溪县青田。经数代变迁虽繁华不在,陆氏仍然坚持理法治家,崇儒尚医,开设塾馆、药铺,以经营医药,诊病问疾及教书授学使家道中兴;并且益修礼学,以纲纪治家,因而有“三代威仪”显世。陆贺生有六子,六子陆九渊、四子陆九韶及五子陆九龄皆以学闻名,而有“三陆子之学”赞誉;二子陆久叙继承祖业专事医药,使家业大兴,维护了家族聚居之盛,确保了诸兄弟四方游学之资,使家族有大哲叠出。金溪陆氏家族,历经二百多年仍保有宗族义居之大家风范,“以学行为里人所宗”。淳祐二年,理宗皇帝特为之旌表:“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在谥典。聚食逾千指,合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唯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宜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10]。
临川陈自明,家学渊源,医传三世。陈氏幼小就随父习医,14 岁已通晓《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经。他传承家学并汲取历代名家经验用于临床实践,疗效卓然,因而医道大行,嘉熙年间任建康府(今南京)明道书院医谕。陈氏总结了宋以前妇产科学和外科学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阐发了妇产科和外科基础和临床理论,撰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产科和外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对后世妇产科学和外科学的完善及发展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后世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外科精要》、王肯堂《女科准绳》《疡医准绳》、武之望《济阴纲目》、汪机《外科理例》《外科精要发挥》、熊宗立《外科精要补遗》等皆私淑其学,传承和发展了陈自明的学术思想[10]。
临川席弘,先世为朝廷医官,后随宋高宗南渡,徙居江西临川。席弘医门,从宋迄明以针灸薪火相传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时,且既传子又传徒,有家传又有师传。席氏医门传承谱系:1 席弘→2 席灵阳→3 席玄虚→4 席洞玄→5 席松隐→6席云谷→7 席素轩→8 席雪轩→9 席秋轩(叔华)→10 席顺轩(仁卿)、席肖轩(信卿);10 席肖轩→11 席天章、陈会;10 席顺轩→12 席伯珍(顺轩第三孙);10 席肖轩之徒陈会(宏纲)→徒(24 人)。迄民国仍有后裔刘瑾传承其针术,门徒遍及江西和国内多地,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席弘针派。席弘医门,是宋之前传承最久远的针灸医门。席弘针派主要代表著作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广爱书》《广爱书括》《神应经》,后世私淑其学者众,如徐凤《针灸大全》、杨继洲《针灸大成》、高武《针灸聚英》、朱权《乾坤生意》、李梴《医学入门》、郑梅涧《重楼玉钥》等,流传绵远。后世有“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的赞誉[10]。
临川危云仙,早年游学东京,遇三国时名医董奉的二十五世孙董京,董氏授其大方脉, 归而医道大行,传承五世。危氏医门,不仅重视传承家学并且博采众家兼收并蓄,其子危子美还拜刘三点、陈医、田马奇为师习妇科及骨伤科,其孙危碧崖还拜周民为师习小儿科,其曾孙危熙载还拜程光明、周后游为师习眼科及痨瘵病,其玄孙危亦林还拜江东山、范叔清习疮肿及咽喉齿科,如此家传和拜师相结合使得危氏医门医术全面,由此玄孙危亦林能得以医道精进终成医学大家。危亦林,官至南丰州医学教授,他将五世家传经验汇集而撰成《世医得效方》,是书所载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技术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开创了喉科学及骨伤科学,光大了家学及中国医学[10]。
南昌姚谷清、姚鑑溪,先祖从北方迁居江西富州(今丰城市)灵源,后迁南昌县。富州为樟树药帮发源地,故姚家族人多事医药。姚谷清居南昌县姚湾为姚湾姚氏始祖,姚鑑溪居南昌县斗门为斗门姚氏始祖,二姚通儒擅医药,以诗书传家,以医药为技,后裔事医药者遍布国内津要,传承至今绵远不绝,以医药显扬。民国时,南昌有民谣云:“无姚不成医”“找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找了姚稺山,好比吃仙丹”,赞誉姚氏家族之姚湾后裔姚国美和斗门后裔姚稺山的高明医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因医名著治学严,姚湾后裔姚荷生、姚梅龄父子分别出任江西中医学院院长及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执行院长,斗门后裔姚奇蔚主持的“疏肝达肺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0]。
资溪释道清,广传佛法,精擅医道,施医济众,民皆称颂,获赐“慈济大师”之号。释道清医门传衍久远,相传七世。传承谱系:1 释道清→2 释献可→3 释志宁→4 释师圣→5 释德显→6 释幼聪→7 释复济,代有传人。释道清的各代传人皆谨记师祖戒训,坚信道义,广施仁德,救民疾苦,获“施益广,医益圣”赞誉[28]33。
2.5.3.2 儒而怀仁,医德流芳 旴江流域,文明之邦,是儒教理学的兴盛之域,由于长期受到儒家“孝道”思想的熏陶,医家们注重修身养性为善积德,身怀“仁心”“仁术”,奉行以人为本、乐善好施、济世救人的职业操守,呈现了居仁取义和诚信轻利的纯朴医风与高尚医德,堪为后世楷模。
名医陈自明,医德非常高尚,治病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随到随诊,对特别贫寒窘困者不收诊金;甚为痛恨贪人钱财的庸医,斥之“用心不良”。陈氏认为“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反对为医者偶得效方却秘而不传,甚至将常用验方改头换面誉为祖传秘方,炫耀欺世。陈氏愿将自己所得经验示与世人,如其《妇人大全良方》所云:“仆三世学医,家藏医书若干卷。既又遍行东南,所至必尽索方书以观。暇时闭关静室,繙阅涵泳,究极未合,采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经验方,秤而成编。”可知,陈氏将自已三世家传验方以及搜集访求所得效方悉入所撰医籍中,公之于世,馈惠世人[10]。
名医李医、王医,儒有仁德,重义轻利。据洪迈《夷坚志·夷坚甲志·卷九·王李二医》[3]73和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记载:崇仁县有富民病,邀李治之,约病愈以五百缗为谢。李治疗旬日不差,以临川王医荐之。李归未半途,适逢王医,遂以曲折告。王曰:“兄犹不能治,今往无益。”李曰:“不然,吾得其脉甚清,疾不愈者,乃自度运穷,故告辞。公但一往,吾所用药尚有之,公只以此治之,必愈。”王素敬重李,乃携其药往治,微易汤使,三日而瘳。富家以五百缗谢之。王以一半遗李医,李不受而去。可知,李医、王医“医道大行”,究其缘由,是因为他们儒有仁德,重义轻利,诚心救护,一切以病人为重,故能流芳千古[21]126。
名医药家侯逢丙,为善好施,尚义助人。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侯逢丙豪爽慷慨,尚义好施,乐于助人。凡是贫苦百姓,无论远近亲疏,看病施药,不取分文,所以门庭若市,前来求医求药的人很多……侯逢丙于医学造诣很高,十分重视饮水和环境卫生……不惜重金……铺设街道路面,整修井壁,加固井栏,为大家提供饮食用水方便。逢有灾荒之年,侯逢丙又增设粥棚,向饥民施粥……因此,整个樟树镇上上下下,无不感恩戴德,将侯逢丙尊为大善人”[11]62-64。
名医黎民寿,一生好佛有“居士”雅称,视民众之疾犹如己病,叹曰:“既未能得志科第以光世,则医亦济人也,与仕而济人者同”,广搜良方,撰《黎居士简易方论》,救黎民于疾苦,虽求治者应接不暇,始终不怠不倦,治病多良效,极受民众拥戴[12]1174。
名儒程炯,南宋孝宗时知隆兴府进贤县,“他推崇儒家的仁政,并身体力行。居官政宽而明,令简而信,绥强抚弱,导以思义。”他强调伦理和孝道,厌恶当时人们认为伤寒温病会相互传染而抛弃亲人不顾的陋习。在进贤县任上撰《医经正本书》,“专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以救世俗亲人自相弃绝之陋习”。今人高雨认为:“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医经正本书》更加强调了道德的实践意义”[15]3-6。
高道全自明,修行于抚州招仙观,以医传道,医术高超,拯民疾苦,为民称颂。当他要离开此地时,民众难舍而上书地方恳请挽留之,且筹资为其修建破损道观,由此道观新兴。庆历七年,丞相王安石为之特撰《抚州招仙观记》赞颂其德艺双馨“因医兴观”的事迹。[18]321
太守丰有俊,儒医相通,精岐黄术,关心民众疾苦,亲临疫区施药救危,倾囊捐资创设建昌军药局,促进了旴江药业建昌帮的兴起和发展。袁燮《建昌军药局记》赞之:“今建昌太守丰侯,廉直自将,果于为善,以乃祖清敏公自律,其倅洪都也,属岁大疫,挟医巡问周偏于委巷穷闾之间,察其致病之源,授以当用之药,药又甚精,全活者众。郡人甚德之。及来盱江,仁心恻怛,如在南昌时……捐钱三百万,创两区,萃良药,唯真是求,不计其直……愈疾之效立见,人竞趋之,而不取盈焉。贻书属予,识所以局设不规利意,庸告后人。予以为视民如子,牧守职也……君子是以知候之为贤也”[14]462。
2.5.3.3 发明创新,引领后世 旴江流域,名贤叠出,开宗立派,善于创新。旴江医家,亦善于传承和创新,创造了诸多新论、新法、新术,为我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譬如:
医政创新。王安石于熙宁年间在皇帝神宗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所行新法中有“市易法”“三舍法”。“市易法”,王安石批准创建“熟药所”即卖药所,隶属于太医局,药材的收购、检验、管理以及成药的制作都有专职官员监管,因而饮片、丸、散、膏、丹等制剂的质量优良。由于王氏推行医药政府经营和官药制度,使药学事业得到大力发展。政府推广“局方”,将临床验之效佳的“熟药”处方整理汇总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此根据“局方”所制的丸、散、膏、丹、酒剂等成药盛行,极大地推动了后世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制药工业的发展。王安石推行新法,推动了家乡旴江流域药业的进步,旴江流域府、军、县均创设有药局和惠民局,随之亦促进了旴江民间药肆的兴旺。“三舍法”,加强了医政管理,实行医师考试制度,征集医书、方论并且校订、刻印刊出,设“翰林医官局”掌供宫廷医药和承诏诊疾;推行医教分离,医学与太医局分开,太医局不再直接从事医学教育,并且将医学分科实行十三科制,兴办医学专科学校,使医药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因此,王安石熙宁变法时期使宋代医疗管理成为中国古代最为规范的时期,列宁曾赞誉王氏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10]。
妇科创新。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系统的妇科专著,为我国妇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书中,首次将妇科“经、带”不同阶段的疾病,做了系统科学的分类。倡导“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提出“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论治女子之病,注重治血为主”的妇科病治疗大法。首次明确提出以五色辨带下病;首次明确指出不孕症其因不完全在于女方,亦可能与男方有关;首先记载了“直肠阴道瘘”;首创“乳岩”病名,并对其临床早期症状与晚期特征作了详实的描述;最先使用“结核”一名,至今沿用[10]。
产科创新。陈自明所撰《妇人大全良方》,亦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齐备的妇产科专著。书中首次将妇产科“胎、产”不同阶段的疾病,做了系统科学的分类;首创处治倒产、偏产、坐产、盘肠产等难产的助产方法;首次记载了世界上最早臀位助产法;首次记载了用兔脑髓为主佐以芳香药物制成的“催生丹”,其催生效用突出为宋以前催生诸方之冠,远比西方医药学家发现动物脑髓中所含的脑神经垂体催产素具有催生的作用早了近千年[10]。
外科创新。陈自明首撰我国最早以“外科”命名的专著——《外科精要》,开创了外科局部与全身相结合系统辨证论治之先河。首创体虚背疽忌攻,改用患部针刺泄毒使“肿痛顿退,背重顿去”之治疗新方法;首次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治疗新说,认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促进饮食,以生气血。”后世朱丹溪《外科精要发挥》、熊宗立《外科精要附遗》、薛己校注《外科精要》、汪机《外科理例》等皆私淑其学,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明代薛己校注《外科精要》有赞:“虽以疡科名其书,而其治法固多合外内之道,如作渴、泄泻、灸法等论,诚有以发《内经》之微旨,殆亘古今所未尝道及者,可传之万世而无弊也”[10]。
针法创新。席弘擅针法,有《席横家针灸书》《席弘赋》传世,从宋迄明传衍12 代,门徒遍及江西各地及江苏、安徽、四川、广东等省,针术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创我国宋以前最有影响的地区针灸医门及派系。席弘医门,创有“平补平泻”手法,以捻转补泻手法特色最为鲜明,重捻针,善用经脉起止穴、循经取穴法、上病下取法、特定穴相配法及局部取穴法等治疗急重症和疑难病症。古有赞曰:“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后世私淑者众,如明代旴江南丰李梴传承其学创“异穴补泻”之“上补下泻”等针法,当今旴江“五官飞针术”之“五官醍醐灌顶针灸法”“五官转移兴奋灶针灸法”“五官通经接气针法”“五官运动针法”“针刺治疗急性创伤性喉炎技术”等,亦是传承席氏 “异穴补泻”及经脉起止穴、循经取穴、上病下取等针法发展而来[10]。
灸法创新。陈自明擅灸法,其《外科精要》中有10 篇灸疗专论,首次系统记载了外科灸法如艾柱直接灸、隔净土饼灸、隔豆豉饼灸、隔药蒜饼灸、隔蒜灸、骑竹马灸法等。首次系统提出了灸治痈疽全病程的方法,强调“痈疽初起,均宜灼艾”“治疽之法,著艾之功,胜于用药”,为外科用灸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陈氏外科热证用灸,突破了前人“热证禁灸”的禁忌,为后世灸治热病和扩展灸的治疗范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代旴江名医魏稼教授倡导的“热证可灸”论即是陈氏外科用灸的传承和发展。陈氏《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明确地记载了艾灸至阴穴治疗横生逆产,后世沿用不辍,如当代旴江名医余鹤龄研究员等的研究证证明艾灸至阴穴作用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是实现艾灸转胎的主要机制,此项研究获得了1987 年国家卫生部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甲级奖。由于陈氏推崇灸疗,灸法独到,对后世旴江灸疗的创新影响至为深远,当代旴江陈日新教授等创立的热敏灸新法被专家鉴定为世界领先水平,独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风骚,现今热敏灸技术已经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重点推广的国际合作项目正在全球传播[10]。
方药创新。旴江医家勤于总结前人经验,广搜名方,善创新方,所撰方书收载方药宏富,馈惠后人。如黎民寿(《简易方论》《辑方》、吴曾《医学方书》、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管见大全良方》、晏传正《明效方》、陆游《陆氏续集验方》等,其中以陈自明独创的方药影响最为深远。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载方1383 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龙胆泻肝汤、缩泉丸、固经丸、温经汤、仙方活命饮、四妙散、四生丸、夺命丸、夺命丹、夺命散、催生丹等,这些功效卓著的名方受到历代医家的赞誉,沿用至今,疗效不衰。譬如,仙方活命饮为外科治疡圣方,清代医家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称赞为“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 又如,催生丹为催产灵药,丹中主药兔脑髓的使用,较西医20 世纪30 年代对动物脑垂体后叶催产素之催生功用的发现早了近千年[10]。
制药创新。宋代,旴江流域推行王安石新法——市易法,建昌军创建官办军药局和樟树镇创建“侯逢丙药店”“药师院”,奠定了旴江建昌和樟树药业“官药经营”“设肆制药”基础。旴江流域推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膏丹丸散,提倡成方规范、依法炮制,使药材集散交易兴隆。由此,旴江药业逐渐形成完整体系,发展成为全国药材加工和集散的药材集散地——“建昌药市”和“樟树药市”,旴江药市的药材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而且成为宫廷用药。据《清江县志》记载:“宋熙宁(1068―1077 年)间,枳壳、枳实为“贡品”进入皇宫內苑。”宋代官府医药及民间药肆的兴起,标志着旴江药业的兴旺发达。建昌太守丰侯创设建昌军药局的过程,记叙了建昌药业的创新和进步,展现了建昌人对药物的识别鉴定及药物炮制的高水平及优势。侯逢丙在清江创设樟树“侯逢丙药店”,奠樟树药业“设肆制药”之基,总结炮制技术,形成了药物炮制分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四个方面的新技术规范,首开樟树药帮优质精制药材的记录,为后世所沿承。据《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记载:“六一散、至宝丹、紫雪丹、回春丸、保和丸、追风苏合丸、黑锡丹等宋代中成药,直到今天,如追风苏合丸、参茸黑锡丸……依然为樟树的著名中成药,畅销不衰”[10]。
鉴于上述,两宋时期,旴江流域儒学昌盛,书院教育兴盛,成为儒家新学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政府崇儒尚医,医学被认为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重要途径,仕人以通医为荣,儒医叠出,涌现出89位学养深厚的儒医大家,学说纷呈,创新层出,著书蔚然,撰有医籍45 种,济世活人,代有传承,流传域外,谱写出一幅璀璨的“儒人达医”的群芳谱,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大发展,形成了后世数以千计名医组成的蔚为壮观的儒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