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娟,魏薇萍*,王 韬,徐庆宝
(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海 200233;2.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医学部 上海 200120;3.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092)
医学科普教育不仅肩负着健康理念、医学科学知识的宣教与科学理论常识传播的重担,而且承担着国民医学科学素养培养的责任。新时期的医学科普教育,对科普教育开展的形式、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等,均提出一系列的要求[1]。对医护实习生而言,合理的科普教育机制,能够帮助医护实习生增进对医学科普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医护实习生应知应会的医学核心素养,增强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知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而受医学科普教育环境、医学科普教育技术手段等的影响,当前欠缺面向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环境,从而限制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互联网+”背景下,全媒体平台在医学科普领域的探索尝试,正不断更新着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的理念、开展策略,在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上表现出良好的前景。基于全媒体平台,立足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需求,建立可用于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当下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函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医护实习生参与科普教育的兴趣不足传统的医学科普教育以“被动式”的开展模式为主,通常由临床主讲医师根据科普教育内容安排,照本宣科地讲解科普知识,在医学科普教育实践中的灵活性缺乏,长此以往,医护实习生很难培养起对医学科普教育的兴趣,存在医学科普教育参与率低等问题[3]。
1.2 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现阶段的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方式,通常依托课件PPT、教材、科普教育宣传小册子等为主,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效果,但由于未考虑到不同医护实习生的个性、学习差异,医护实习生对于医学科普教育学习的黏性不足,学习意识淡薄。
1.3 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的效果评估缺乏以往的医学科普教育过程,通常侧重于医学科普知识的讲授、健康知识的传达,而忽略对医学科普教育过程的跟进及效果的评估,导致临床主讲医师不仅无法及时了解到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有效性,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科普教育质量。
2.1 实现医学科普教育的开放化与个性化以在线教育为载体,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可依托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知识学习需求挖掘,结合医护实习生的健康行为分析、科普教育知识学习领域及知识了解程度的评估,掌握医护实习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便于为医护实习生提供个性化的医学科普知识推荐。医护实习生可根据“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推荐的内容完成科普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依据个人兴趣进行医学科普资源的选择,能够实现医学科普教育资源的智能推荐,增强医学科普教育的个性化水平,解决传统科普教育无法兼顾不同医护实习生学习兴趣、个性及需求差异的弊端。
2.2 促进线上、线下医学科普教育一体化“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融入O2O(线上到线下)理念,既囊括在线教育的实时性、灵活性与交互性优势,又结合线下医学科普教育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医学科普教育的资源融合、优势互补。在线上运用教学医院的医学科普资源,能够为科普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基础的资源支撑及配套服务支持,便于进行优质医学科普资源的共享、交流,方便医护实习生及时查看学习资源,进行有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线下结合讲座、微课教学等灵活的医学科普教育形式,可促进医护实习生医学科普知识的巩固。
2.3 搭建泛在化的医学科普教育学习环境依托“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的运用,在医学科普教育学习中,可以帮助医护实习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善传统医学科普教育环境缺乏、基础硬件配套不健全、学生获取医学科普资源方式单一、现阶段医学科普资源知识枯燥等局限性,医学实习生可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医学科普知识学习,变被动式医学科普知识教学为主动式医学科普知识学习,增强医学科普教育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基于“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依托教学医院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基于O2O模式的教学医院科普教育机制建设、医学科普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设计,构建健全的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机制,支撑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
3.1 教学医院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优化
3.1.1 医院科普教育服务平台总体模型完善 为了便于实现医院科普教育平台的科普功能、教育功能,以医院科普教育的现状为基础,通过需求分析、资源筹备、功能管理等方面,进行“达医晓护”微信公众平台的总体模型设计优化[4]。在需求分析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手段,从医护实习生的科普知识掌握情况、科普教育知识学习兴趣、科普教育设计要求、传统的科普教育形式、科普教育内容、科普教育方法等,分析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需求,结合医护实习生的科普教育需要,健全基于互联网全媒体的医学科普服务平台框架,优化公众平台的功能模块。在资源筹备方面,基于教学医院的医学教育科普资源,对科普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提供包含微视频、图文资料、PPT课件、录音资料等多种不同类型的科普资源形式,通过对各种科普资源类型的分析整理,建立适应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需求的科普资源库,依托该资源库充实科普教育平台的内容框架。在功能管理方面,对“达医晓护”微信公众平台的技术开发方案、运营方案进行优化,开发包含科普资讯知识推送、医学科普教育资源学习、医学科普资源交流互动、医学科普教育学习反馈等为一体的功能框架,为医护实习生提供一个科普知识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
3.1.2 医学科普教育服务平台数据库设计 为方便进行“达医晓护”平台的运营及医护实习生学习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在医学科普教育服务平台总体模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服务平台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上,基于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并与微信公众平台链接,利用数据库实现公众平台用户基础信息管理、科普教育资源管理等,增强科普教育平台服务的灵活性[5]。
3.1.3 医学科普教育服务平台资源推荐方式 在“达医晓护”微信公众平台资源推荐中,借鉴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先进思想,利用在平台中设置的投票、问卷等工具,对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资源学习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合调研结果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知识接受程度及医学科普知识学习行为的不同,制定针对性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指导方案,围绕医学实习生的能力现状、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向不同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的医护实习生推荐不同的医学科普资源,便于实现医学科普教育的个性化管理,增强“达医晓护”微信公众平台资源推荐的针对性。
3.2 基于O2O模式的教学医院科普教育机制建设
3.2.1 医院科普教育平台用户画像 聚焦医护实习生在“达医晓护”科普教育平台学习期间的打开与关闭频次、医学科普知识学习行为、医学科普知识学习时间特征、医学科普知识学习偏好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知识学习状态,确定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知识的合理资源推荐方式、资源更新频率及医学科普知识资源优化方向,依托时间切片分析、轨迹流量分析、行为偏好分析等,对医护实习生进行用户画像,掌握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知识学习需求。同时,利用“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了解医护实习生在科普知识方面的学习情况,便于根据医护实习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达医晓护”全媒体科普教育平台的完善。
3.2.2 教学医院科普教育协同教育机制构建 以医学实习生的医学科普教育知识需求为导向,以线下活动为载体,开设集趣味性、教育性与启发性为一体的主题活动,如开展医学科普知识系列讲座、医学专家科普知识交流座谈会、院级医学科普知识论坛、医学科普知识案例展播、医学科普知识专业竞赛、医护实习生科研活动设计等,激发医护实习生参与医学科普教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医护实习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进行医护实习生基本学习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3.3 医学科普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设计
3.3.1 动态化医学科普教育评价体系设计 采用动态化的医学科普教育评价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问卷与测试评估,而是以线上、线下的协同配合为基础,设计健全的医学科普教育评价机制。在线上层面,依托“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教育服务平台,在医护实习生学习期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投票、APP在线问卷、留言、推送文章互动等方式,引导医护实习生参与到互动过程,及时搜集与记录医护实习生的学习信息,包含学习的资源类型、访问的APP页面、学习的频次、推荐资源的学习情况、在线测评考核成绩、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频次等,结合医学科普教育平台的用户画像,掌握医护实习生的学习状态,对医护实习生进行机器打分评价,评估医护实习生的线上学习成效。在线下层面,依托问卷调研、访谈分析、专业知识测评、模拟情境仿真测试等,检验医护实习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依托线上测评、线下考评结合的评价机制,对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知识理解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验。
3.3.2 个性化医学科普教育方案的优化 依托动态化医学科普教育评价体系,根据医护实习生的学习行为刻画、学习行为分析等,了解现阶段教学医院医学科普教育知识形式、资源推荐方式、技术设计方案在实践中的应用可行性,以此为依据,进行“达医晓护”医学科普教育服务平台的技术方案、管理方案优化,促进医学科普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的构建,不仅反映当下宏观政策层面对于全民健康意识提升的需求,而且适应未来医护实习生专业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趋势,在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前景。但受技术环境、医学领域理论知识的研究进步影响,未来“达医晓护”全媒体平台还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技术挑战,唯有积极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技术理论、实践经验,因时而进、因时而新,时刻关注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教育知识学习需求,方可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医护实习生科普教育机制,满足医护实习生的科普知识学习需求,提升医护实习生的医学科普知识素养,为医护实习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