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2月11日文章,原题:要养活一个饥饿的国家,印尼可以效仿中国的蓝图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将农村综合发展政策作为其整体减贫计划,然而他们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尽管印尼在过去10年经历了稳健的经济增长,年增长率为4.9%至5.3%,但是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指出,印尼仍有1940万人尚未解决粮食问题,更多的人每天忍饥挨饿。
中国的人口从1960年的6.5亿增加到目前的约14亿,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中国的耕地,通过新技术、制度变革和市场结构调整扩大农业生产,从而满足了巨大的粮食需求。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潜力,印尼需要像中国那样做出有力的、影响深远的政策变革,包括制度转型、结构性政策调整和技术进步。学者黄季焜和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在他们合著的文章《中国40年的农业发展和改革》中指出,中国从1979年到1984年的制度改革——即去集体化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的繁荣发展。除了制度改革外,两位作者还把技术进步视为为中国农业生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到2010年,中国95%的粮食需求实现了自给自足。此外,中国1979年的经济改革把基本的生产单位从集体变成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的独立家庭单位,这激发了个人的劳动热情,带来了更高的产量。
在中国,农业机械化也一直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因素。截至2016年,中国65%的农作物实现了机械化而非手工种植。引进新的灌溉技术也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中国约40%的灌溉土地生产了75%的粮食供应。
鉴于印尼大部分是旱田,印尼可以学习中国的灌溉方法,从而在短期内提高农业产量。长远来看,印尼可以通过引进中国农业机械和技术进步来解决食品短缺问题。
实现粮食安全通常会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农业相关的污染源包括滥用或过度使用化学品、对畜牧业产生的废水管理不善,以及污水灌溉导致的污染。中国已经直面这些问题,在2015年引进了主体功能分区政策。此外,中国农业部在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并在2017年宣布提前3年实现了这一目标。2018年3月,中国成立自然资源部以结束土地规划的多头管理局面,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接管了与污染控制有关的管理职责,使中国的环境政策更加合理化。
印尼当前正面临着一系列土地问题,中国的做法能够真正地为雅加达提供一个有益的和可持续的模式,也可以为两国关系开拓新机遇。▲
(作者穆罕默德·祖尔菲卡尔·拉赫马特、迪克纳亚·塔拉希塔,陈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