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0-02-13 21:50张雁儒先德海
解剖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解剖学遗体局部

张雁儒 先德海

(1 宁波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宁波 315211,2 西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泸州 646000)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医学是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医患良好沟通之上的信任是有效开展医疗服务实践的基础。而当前市场经济导致医院利益驱动加大,少数医护人员服务意识差,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盲目增加有创手术,加大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降低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个别科室及医生的过高收入为社会广为诟病,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也改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因此思想政治及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教育日臻重要。如何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德育引领,陶冶医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其内在情感,培养未来德技双馨的受社会尊敬信赖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一个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1]。

1 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核心教育内容

密切结合本课程主要载体“大体老师”的遗体捐献标本,塑造学生的“医学生”身份自我认定,融入情感、传统文化及价值观认同,强化“感恩社会、敬畏生命、担当医者责任”,寓博爱医者仁心和科学观训练于严谨的实地解剖操作中。在和风细雨之中、在教授专业知识中去引导学生,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引申,从中挖掘临床医疗实践对学生道德情操(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影响,健全学生人格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学术诚信等,对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进行引导。

用好实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最多,对学生影响频度最高的承载体。教师的博学敬业是对学生言传身教最好的示范。应将对学生科学精神、思想品德、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规则制度的敬畏与自觉遵守,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客观、严谨、细致、团队协助的工作态度,塑造学生发现质疑及创新思维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对尸体解剖的畏惧,塑造培养学生博学守仁、关爱生命的职业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关心社会,以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德才兼备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专业课教师应该立足教学一线,兢兢业业,不断钻研教学创新,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全新价值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本,用心去关爱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负载具体有形的教学实践中,用亲身实践体现新时代高校教师形象,开拓创新,以崇高师德践行了一名高校教师崇高的价值[3]。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最基础的课程,但局部解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课教学条件异常艰苦,要面对防腐处理的大体老师授课,浓烈的福尔马林让人眼泪鼻涕俱下,令人痛苦不堪[4],很多学生对此存在恐惧或者不正确的价值理念,社会上也出现了医学生对逝者不尊重的言论和内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笔者在实验课上,面对因为标本防腐固定的甲醛气体刺激,总是率先示范,站在大体老师最近处,为了确保授课声音和讲课清晰度,保证每个学生能听清,即使面对刺激泪流满面,也不带口罩进行讲解,耐心示教,消除学生对大体老师的恐惧和排斥。尤其在指导学生进行解剖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不厌其烦反复示教,耐心帮助学生寻找细小解剖结构,联系临床应用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人数多,一堂课下来常常汗水浸透衣衫,学生常说“不仅佩服老师娴熟博学的专业知识,更感动于老师言传身教的敬业精神”。

结合遗体捐献标本这一有形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仪式,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体化、程序化,增强学生思政教育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神圣感。局部解剖课堂内的思政仪式在局部解剖学课程开始时即从“无语良师”的角度诠释大体老师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义,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的大爱大义,遗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无私的奉献自己的遗体,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延续生命的传承和爱的传递,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家属在哀思之余,更多的是对我们的信任,那些标本闪耀着生命的光芒,他们为医学奉献的精神永远绽放在每个学生的心中。这将学生第一次接触遗体标本的恐惧心理转化为敬畏之心,激发学生认真钻研、科学研究,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责任感、使命感[5],为学生理解与自觉参与解剖操作做好认知与情感铺垫。

实验课前、课后向大体老师默哀、鞠躬。师生在局部解剖实验课第一次开始前一起参加迎接大体老师仪式,默哀、鞠躬、学生代表感恩致辞。每次上局部解剖学课或结束时,都要穿着白大褂,默默地站在“大体老师”周围,低头行礼致敬。开始由教师引导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把一门“冷冰冰”的局部解剖学专业课,转变成“最有温度的生命大课”,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在课程结束时举行大体老师的告别仪式,让学生为大体老师敬献鲜花和咏读感言。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还可以教会学生尊重大体老师的贡献和高尚的品格,用感恩的心去从大体老师遗体捐献标本上学习救死扶伤的真本领,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

学生通过对大体老师的解剖,进一步加深了对人体的局部结构与整体关系的认识[6]。局部解剖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验证,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解剖操作,就某一部位的病变及可引起该部位与其他组织器官间相互影响进行学习,并为今后手术处理重要神经、血管、脏器时奠定解剖学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技能,在整个解剖过程中教师着重于指导,随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动作及手法,尽量做到凡事让学生独自动手解决,教师不包办替代。对于毗邻关系比较复杂或比较精细的局部结构,教师应适时协助学生进行解剖和结构寻认。这时指导教师的解剖操作应做到解剖器槭使用规范、解剖技术娴熟、寻认结构迅速、准确,引导学生通过树立业务精湛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的专业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敬业爱岗、担当医者责任。对于学生在解剖过程中遇到的局部器官、结构的病理变化、变异或畸形,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产生此病理变化的可能原因及后果并联系临床应用说明器官、结构变异的临床意义及畸形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防止对这些异常视而不见,对于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变异或畸形,可指导学生撰写短篇的个案报道,并鼓励学生在实地解剖过程中去发现大体老师的心、脑、肝、肾等重大疾患,进而去总结自己将来作为医生时应该怎样避免失误。

以情感教育为核心延伸课堂外的思政活动。医者仁心,最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人道关怀之心。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如果心存冷漠,对生命毫无敬畏,对他人无关怀,这样的医生要么无法成为一个好医生,要么与患者矛盾重重。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其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对病人缺乏人文关怀。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去遗体捐献登记者家访和探望,邀请遗体捐献登记者与学生座谈,组织清明感恩和缅怀遗体捐献者活动等活动,让感受遗体捐献登记者的崇高精神,把一些典型的事例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文故事,引导学生加强自身人文精神、职业伦理道德的学习与反思,在未来行医道路上切实做到将患者利益置于首位,维护患者自主、促进社会公平。

3 局部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理念和工作核心,课程思政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组织学生参加暑期标本制作加强动手能力训练,让学生担当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科普志愿者等活动积极扩展课程思政的外延。在生活中乐于与学生交朋友,真心关爱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捐钱给物,积极帮助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和思想上困惑。曾有一名学生班干部在晚上多次受到其他学生的围殴,考虑到涉及的学生较多,简单直接的处理不能根本解决双方的矛盾,教师多次找到挑头的学生耐心说服教育,成功化解双方的矛盾,最后这些涉事的学生大多考上重点院校的研究生,许多学生来信感谢教师诲人不倦育人育心,没有简单处理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有一名女学生因坐在学生宿舍楼窗户光脚踩在暖气片上烫伤,致身体失衡自楼上坠亡,原本哀思悲痛,并对学校富有怨气的家长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女儿留下的日记本,上面记载了她在学习解剖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她的关爱和耐心教育,家长就放弃了巨额赔偿要求并亲自找到教师致谢,笔者也深刻感受到在教学中加强思政德育的力量和影响。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色,也具有不同的课程思政资源。对局部解剖学而言,要达到理想的立德树人效果,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强化传道授业的师者本色,彰显立德树人的课程底色,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浸润感染学生,还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这也正是专业课老师当下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解剖学遗体局部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超精密车削出现局部振纹的诊断及消除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局部遮光器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