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0-02-13 20:49
今日自动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总线电力工程电缆

滕 飞

(广东欧姆龙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231)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实现自身的优化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使电力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保证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满足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电力服务,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所以,本文将针对电力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1 电力工程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为使得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得到更好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明确电缆横截面。从目前电力工程施工中可以看出,配电电缆安全都会对电力工程施工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施工工作开展中,需要对电缆横截面作出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对于电缆的选择要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保证电缆的选用,能够符合施工标准。380 V~35 kV电缆导电部分的横截面,会被分为不同规格,如2.5 mm2、25 mm2、240 mm2等。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截面规格是在16~400mm2之间,如果在电力工程施工中,电压大于等于110 kV,那么电缆横截面一般情况下,会选用150 mm2、920mm2等,其中规格最高的为1000 mm2。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保证电缆选择的合理性。防止电缆选择不合理,出现过热问题、烧毁电缆问题等。

(2)明确电缆型号。在电力工程施工工作开展中,对于电缆型号的选择,工作人员同样要给予更多重视,这样可以为技术的使用以及未来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电缆型号被分为不同类型,如农用电缆、矿用电缆、绝缘架空电缆等。型号不同其应用范围也存在一定不同,基于此,在实际施工工作开展之前,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设计方案,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具备较强可操作性。对电缆性能以及表示的意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我国电力工程使用的电缆型号为乙烯电缆,乙烯电缆的使用范围较广,有着较强电力输送能力,使得电力输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

2 电力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自动化技术应用有待加强

从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正确认识技术特点、技术优势,这样才能将电力工程技术合理应用在相应施工环节中,将电力工程技术优势与价值发挥出来。但在实际电力工程技术应用中,很多工作人员对于电力自动化技术没有正确认识。这一情况使得自动化技术无法将自身的作用与优势发挥出来,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同时制约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2 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应用有待完善

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是电力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提升信息利用率,为施工工作的有序进行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有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该项技术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没有进行主动学习,技术优势没有完全掌握,使得技术的应用受到影响,并且影响未来电力工程项目的正常运行。

3 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对策

3.1 加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使电力自动化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在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应用之前,要保证可以满足电力工程相应条件。要确保电力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各环节电力工程施工提供更多便利,符合技术要求。及时对智能化设备、系统及线路等进行监控。这样可及时发现在设备、系统及线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提升问题反馈能力以及应急能力,使得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有效保障;电力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要确保自身安全性。避免技术使用不当,影响工程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安全事故。使得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遭到威胁,影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电力自动化技术要具备较强数据信息收集能力、处理能力。当发现异常数据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辨别与处理,找出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保障;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大大节省了系统运行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电力自动化技术优势要有正确认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对系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确保电力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

(2)明确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在电力自动化技术中,电网传送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使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工作能够更好进行。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分析与应用,使得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工作人员可以对电网反馈的信息内容进行及时分析与了解,明确其中存在的故障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电力自动化技术在我国乡镇地区、郊区以及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将互联网优势发挥出来,促使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通过对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全方位处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2 加强对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主要是对监控系统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实现控制管理工作,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保障。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相较于传统数据库而言,更加注重对电力系统技术与功能的完善与应用,同时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在软件开发以及设计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督与管理,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对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有正确认识,从而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除此之外,在对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要加强对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保障数据信息处理质量与处理效率,为工作人员提供真实有效信息,实现电力操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对于主动式对象数据库技术要有正确认识,将技术优势发挥出来。

3.3 加强对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

将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可以实现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际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现场总线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将控制设备与编程系统装置有效连接,这样可以构建出立体化、全方位的信息互联网络,实现对复杂信息的监控、处理与应用等。由此可以看出,现场总线技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术。

(2)在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中,要保证全部控制设备反应的电量信息能够及时被传输到计算机总站中。计算机总站接收到的电量信息后,要及时做好信息处理与信息分析工作。在完成全部信息的整理与处理后,要将处理后的信息及时传输到控制设备中。

(3)对于现场总线技术优势,工作人员要有着一定认识。在现场总线技术应用过程中,只需要将网络与信息之间进行有效连接即可,这样就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化方式,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与远程管理。操作较为方便,可为工作人员节省更多时间与精力。现场总线技术对不同渠道提供的数据信息,都能进行深入挖掘,将数据信息价值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制订合理电力工程施工方案,为后续施工工作有序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3.4 加强对敷设技术的应用

在电力工程施工工作开展中,敷设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敷设技术会被分为2种方式,分别是直埋方式与电缆沟埋设方式。直埋敷设技术,一般情况下会将其应用在直线敷设中,在敷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滚轮放置位置进行有效控制,确保滚轮之间距离的合理性。将滚轮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5 m 之间即可,完成滚轮放置工作后,工作人员对滚轮功能进行合理应用,严格按照相应标准与流程展开敷设工作。如果采用电缆沟埋设方式,那么工作人员对于电缆铠装层要进行合理应用,这样才能使得电缆敷设过程中防护需求得到满足,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质量,使得未来电力工程优势的发挥得到保障。

3.5 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监管

为促使电力工程技术能够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得到更好应用,要做好技术监管工作。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在电力工程技术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给出相应调整措施,提升监管质量,并将电力工程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实际监管工作开展中,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确保各环节工作都能够有专业工作人员负责。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领导者及管理者要做出明确规定,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对自身工作内容有正确了解与认识,避免工作混乱情况出现。在此期间,要制订监管制度,在监管制度中,要对各环节电力工程技术的应用监管进行细化,将工作落实到相应工作人员身上,促使监管工作能够得到更好落实。在监管工作开展中,如果发现电力工程技术应用存在不当之处,那么要尽快联系工作人员有效处理问题,保证技术的应用能够按照相应流程与标准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将电力工程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确保电力工程质量,为后续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工作开展中,施工人员对于不同施工技术要有正确认识,了解技术优势与技术使用注意事项。结合实际情况,将施工技术应用在相应施工环节中,发挥技术优势与技术价值。这样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都可以得到保障,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猜你喜欢
总线电力工程电缆
试论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BIM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海底电缆——将世界连接起来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误码测试方法
浅析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
高温超导电缆
高温超导电缆
CAN总线并发通信时下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基于CAN总线的水下通信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