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海,肖 霄,汪 虎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和沉降量小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预应力管桩由于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易控制、成本低等优点在建设工程应用中被优先考虑。但也因在不同地质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桩土效应,产生不同的工程质量问题。如在黏土层较厚的地区,大面积的管桩施工会导致桩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浮,针对该问题,采用桩底高压注浆处理措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位于淮安市区某工程总用地面积约为131200m2,总建筑面积1600000m2,该工程建筑均使用预应力管桩基础,桩径600mm,桩长26m,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2900kN,各单体设计桩数由111~285根不等,该地区土层分布见表1,地下水埋深2~3m。该工程桩基持力层为⑥层土,桩土作用范围内主要分布的均为黏性土层。
该工程37#楼使用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检测,共抽检3根桩进行检测,发现50#桩沉降达83.73mm,32#桩沉降已达79.50mm,108#桩沉降达127.96mm,其沉降与压力关系Q-s曲线如图1所示,依据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该楼所测3根桩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且Q-s曲线呈现出,当沉降陡降达到一定数值后,沉
表1 本工程地层描述
降又趋向于稳定,经分析,认为出现静载荷试验Q-s曲线出现陡降段是由于桩发生上浮,桩端与桩端持力层之间出现了较大空隙,在静载荷试验过程中,桩被施加压力下沉,当桩端再次与桩端持力层紧密接触时,沉降趋于稳定。后对该工程所有桩桩顶标高进行复测,发现大面积桩桩顶标高比设计标高高出5~12cm不等,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浮。
图1 三根桩静载荷试验Q-s曲线
该工程桩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浮,如不采取处理措施,在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当结构抵抗不住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应力时,将会出现剪切破坏,常见的如墙体产生的剪切裂缝,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系结构性破坏裂缝,所造成的危害,轻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重者墙体渗水和灌风,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房屋使用者心理上的不安,严重的会引起墙倒屋塌,出现伤人事故和财产损失。
(1)群桩施工导致桩之间较密。由于工期要求,施工中也没有注意跳打和间歇,桩周土层被挤密,桩机移位后,土层应力释放,被挤密的土层变形恢复,正摩擦力带动桩身产生上浮,这种现象在黏土层中更为明显。
(2)土层中有饱和水压力。水压力过大,造成沉桩困难,桩机移位后,水压力初释放时,可能至桩身克服自重上浮,最终水压力释放完毕,桩端阻力急剧下降,还需要继续沉桩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本工程有地下室,桩顶标高在地表下5m,使用静压桩机下基坑复压,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针对本工程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依据静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按结构计算采用补打工程桩措施,可以通过补打工程桩提供的承载力弥补原工程桩承载力的不足,缺点是同样需要静压桩基下基坑施工,施工难度大,周期长,工程造价高,且后续施工的管桩依然会有挤土效应导致桩上浮。
采用桩端高压注浆,将桩端与桩端土之间的空隙充填密实, 由于注浆器械轻便,适合于在基坑下施工,施工效率高,且工程造价低,较适用于该工程的管桩上浮的处理。
经过综合必选,决定选用桩端高压注浆方法处理该工程管桩上浮问题,根据本工程桩上浮情况,设计注浆范围为管桩底以下3倍桩身直径,每根桩注浆量为800~1000kg,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用量为40%,水灰比0.9,喷浆压力20~25MPa,喷浆量100~150L/min,提升速度0.2m/min,施工中须保证按设计参数注入足量水泥浆。
采取处理措施28天后,选取3根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42#、53#、112#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Q-s曲线如图2所示,42#、53#、112#桩加载至5800kN时,沉降量分别为9.87mm、9.08mm、13.35mm,沉降量较小,依据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三根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本文论述了当预应力管桩出现上浮情况,无法使用传统桩基复压的前提下,采用桩端高压注浆的方式对上浮产生的空隙进行加固处理,通过注浆前后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说明高压注浆处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类似工程问题的处理提供参考。
图2 三根桩静载荷试验Q-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