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轩辕 (江苏泗洪县明德学校)
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艺术涵养的基础条件。它应当扎根于学校教育土壤,不仅要形成相应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而且要渗透于其他学科课程,既从其他学科课程当中汲取营养,又与其他学科课程运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中小学应当扎扎实实有序实施艺术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清纯的艺术环境里冶炼精神、熏陶思想,在愉悦的活动情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却一直被视为“小科”,难以走出教育“冷宫”。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过程中,它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却依然没有能够“昂首挺胸”,充分发挥出价值独具的育人功能。据调查,许多学校艺术教育在“小科”化课程运行中,突出地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开设不够足量。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相当丰富,不仅要遵循独立的学科体系(音体美)去整合,而且有必要向其他学科拓展、渗透,以广泛吸纳营养。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实施有效的艺术教育,需要有足够的课时保障。然而,在学校课时总量中,艺术课时占比极小。如,除了高考音乐专业班,高中其他普通班音乐课成了点缀,有的甚至取消音乐课。
2.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艺术教育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学生兴趣爱好不同、特长各异,需要有相应的教师满足学生多种学习需求。然而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艺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保证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从而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全面、深入、有效的开展。
3.艺术项目不够齐全。许多学校音乐教学局限于教唱几首歌,美术教学局限于学画几张图,体育教学局限于简单项目技术环节的点滴训练,艺术教学难以得到全面实施。除师资制约外,设备不足也是严重障碍。
4.以点概面粉饰点缀。一些学校在全方位重视升学率的社会氛围里,一切为应试课程教学让道,很少组织艺术活动,偶尔发起,也是把它当作素质教育亮丽的“花环”去炫耀。
5.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我国学校教育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短期内我国学校教育还不可能将艺术课程融入升学考试内容(特别是高考),将之列为素质评价指标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消除。长期以来,虽然在中考、高考中也不同程度地关联了体育素质的考核,但始终没有涉及音乐和美术(高考艺术专业除外)素质的评价。
学校艺术教育只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创新,才能突破“瓶颈”,跻身课程“正席”,在校园红红火火“热”起来:
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评定学校艺术教育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从学科角度审视其专业育人功能。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创新思维方式,形成以下几点认识:(1)艺术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审美素质,素质教育包含审美教育。音美体艺术教育是激发“通感”效应以感染心灵、陶冶情操、提纯思想,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学校教育应当按照从形象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首当其冲承担着审美教育重任。(2)艺术教育是基础素质教育。艺术涵养是人的文化基础修养的重要因子,艺术教育是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基础观”将艺术教育冷落在文化基础教育边缘,导致学校文化基础的培养缺失了艺术养分,学生人格、气质、精神的提升虚弱了底气和力量。基础教育应当一视同仁,将艺术教育与其他诸如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程等价齐观,建设好文化基础课程完美大厦。(3)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指人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人本”精神,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而艺术素养则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因此,艺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运行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样也可以充实学生人文素养。
改变学校艺术教育专业力量薄弱的现状,已成为提高艺术教育实效的迫切要求。在专业力量建设上,学校要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实事求是,抓住肯綮着力推进。(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将艺术师资素质的发展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和重要地位通盘考虑,统筹核定艺术师资队伍的数量规模,制定艺术师资素质达成标准。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数量的扩充比较容易,难点在于师资素质的提升。艺无止境,艺术师资素质发展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实践性。新课程改革要求艺术师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技能。如声乐技能的发展,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变化过程,光“吃老本”是难以“立新功”的。学校一方面要为艺术教师的专业锻炼创造机会,另一方面要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积极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培训,鼓励他们走向社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艺术实践。(2)更新设施,充实设备。学校要重视艺术专业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的更新和充实,科学设计符合艺术专业特征及需求的基础设施,保证艺术教育设备配备充足。如音乐欣赏课,要有专门的音响教室和多媒体音响设备,不能把这样的课放到普通教室上,如此则会大煞风景,降低效果。艺术设备的配置更要多样化,如音乐教学,具有种类齐全的乐器设备,是实现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早在2003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注意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链接与综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艺术的通感与多样性的艺术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直至今日,艺术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嫌不足,收效不大。不少学校艺术课程的实施仍然局限在学科“围城”,音、体、美等不同艺术门类往往“各自为阵”“分庭抗争”。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艺术教育由学科分立走向学科综合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保障机制,而这一机制的磨合与生效尚需一个过程;二是综合性艺术课程体系尚在创建与调适当中,艺术综合课程建设还没有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追求和有力行动。因此,快速推进学校艺术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课程目标整体化,以有效促进中小学生艺术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让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感受艺术的魅力,体验艺术的美妙。二是实现课程对象全员化,将艺术课程列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予以保障,使之由课程的“花边”变为课程的“花蕊”,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美学熏陶,增强美感意识和能力。三是实现课程结构综合化,探索、开发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的机制,注重艺术课程的统合,保障学生能够生活在一个充满美感的学习和生活的学校教育环境中。四是实现课程实施正常化,改变那种将艺术教育的重心倾斜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而冷落课堂教学的局面,让艺术教育的重力复归课堂本真,拓展和渗透于生活。
学校艺术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导致艺术教育被长期弃置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和角落,难以步入素质教育正轨。把艺术教育当作“花瓶”进行功利性的炫耀,实际上是对艺术的玷污;真正的艺术教育渗透于多种关系构成的学校课程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艺术价值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艺术荒漠”,难以生发艺术情感和审美需求。当前,我们必须抓住学校教育质量转型机遇,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评价机制的创新。(1)面向“双主体”。学校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艺术素质发展的主体。艺术教育评价应当关注学校艺术教育的环境、设备、师资等条件的创设,以保障学校自觉为学生提供高水平艺术享受的硬件,建设好艺术科研、课程改革、艺术活动等软件。同时要制定出“学生艺术能力等级指标”,全面考查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和欣赏艺术的态度、积极性,以及达成艺术能力的程度等。(2)关注“全过程”。学校艺术教育评价的视野应覆盖艺术教育全过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既要包括艺术教育实施状况,还要包括在考查、考核、考试等人才甄选中关注的价值水平。突破口则是让艺术教育评价要在健全考试制度上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3)实现“多元化”。艺术教育评价要促进艺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多样化建设和实施,以保障学生艺术修养得以多方面锻炼和提高。评价要对学生艺术学习的课时、学分、态度、能力等多方面给予过程性与成果性等不同方式的评价,最终形成综合性评定。(4)达成“实效性”。艺术教育评价的实际效益主要聚焦在“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的培养上。理论上讲,评价应该保障这两个方面培养目标同步达成。但现实情况是,艺术才能是需要一定“天分”作为基础条件的,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优良的艺术潜质。对艺术潜质欠缺的学生进行艺术学习评价,在偏重于艺术修养或涵养的评价中,采取分层考量和提高率测量的方式,进行学习个性评价,而对于那些具备艺术“天分”和发展潜力大的学生进行艺术学习评价,则应该追求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