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红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攀升,群众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吃饱穿暖,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尤其是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建筑领域必须要优化建筑环境,通过内外环境的协同优化避免因为建筑环境恶劣对居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物的通风和采光必须要做到畅通,建筑材料也要选择绿色环保型。本文从建筑领域出发,探析了优化建筑环境、保障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为提升居民幸福感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建筑环境;人;影响
我国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水平呈指数型增长,当代群众对于高品质生活具有更高的追求,尤其是对于舒适和健康要求与日俱增。此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技术和环保材料也为确保我国建筑环境优化升级奠定了技术基础。传统的建筑物在建设时忽略环境影响,因为建筑环境不达标对居民身体造成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建筑环境,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需要所有建筑从业者从本质上分析可以采取的措施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一、建筑环境概述
建筑环境,从广义上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建筑物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等项目,室外环境可分为建筑物周围的声、光等环境。首先,建筑环境的温度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会产生冷和热的感觉不仅与温度刺激有关,还与温度的持续时间有关,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稳定后,因为皮肤已经适应了外界环境,人体也不会有任何温度的变化感觉。此外,空气流动速度、温差和湿度也会引起人体热反应的变化。除极端天气和季节环境外,建筑环境将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范围内能够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其次,空气质量也会对人体产生重要影响,建筑物选择的材料会存在甲醛等挥发物质,部分矿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会刺激人体组织,刺激时间一旦过长会引发呼吸系统器官损害。此外,因为建筑物过度装修导致的尘螨问题也是建筑环境必须要重视的核心之一,一旦室内通风不良,极有可能引发微生物泛滥,身体敏感者有可能诱发鼻炎或哮喘等疾病。
室外环境也会对人体造成直接影响。倘若光环境在照度和亮度比层面过强,长期居住在该环境中的居民会造成生物钟紊乱,轻者会造成失眠乏力等神经衰弱现象,严重者可能引发癌变。
二、优化建筑环境、确保人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控制环境温度
将室内温度控制在人体承受范围内可以采取被動法和主动法的。
被动法主要借助建筑环境自然条件,通过室内通风顺畅、建筑外表隔热到位等实现温度的有效调节。自然通风是被动发展的核心,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改善室内环境。此外,隔热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墙体增加保温材料,使得墙体在热工性能层面能保证建筑环境的稳定性。在我国建筑物实践中,常用的隔热技术以保温材料的位置不同,可区分为内保温、外保温和夹层保温。被动法是改善温度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在建筑实践领域应当重点使用。
主动法主要借助专业设备调节建筑环境的温度。机械通风是主动法常用的措施之一,该方法必须要在建筑物内部设置足够的通风设备,夏天使专业设备能够调节环境温度,冬天也能够通过主动制热的形式维持室内温度稳定。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设备的升级,机械通风也实现了与时俱进,当下地暖成为供暖方式的首选,地暖能够确保温度均匀,避免同一温度内的温差过大,而且地暖使得温度自下而上的降低,避免过高温度对呼吸系统的刺激。
(二)控制空气质量
伴随着我国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各行各业纷纷注重环境的绿色性,建筑物领域也是如此。为了对建筑环境进行有效约束,我国出台了空气质量标准,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建筑物的空气质量进行规范。为了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也避免因为空气不达标对居民身体造成的损害,建筑物必须要从设计、施工、运行等全方位重视空气质量,确保污染物的各项指标在限量范围内。对此,建筑行业必须要注重通风系统的升级,还要强化绿色材料的研发和使用。
通过通风系统优化空气质量是确保建筑环境达标的有效措施之一。现代通风系统和传统的混合通风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现在的通风系统充分利用热轻冷重的特点,通过温度的提升,污染物会自动上浮,再借助空气对流使得污染物自动排到室外,达到室内环境优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现代通风系统还能确保污染物高过人的呼吸系统,使得人呼吸系统所在的高度的空气一直维持较好的质量。
绿色材料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尤其是对人体有刺激的挥发性有机物质,是确保建筑环境优良的根本之策。传统的建筑材料大多使用含甲醛较多的材料,但是甲醛挥发期长达十年多,一旦建筑环境质量不达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的健康肯定会产生损害。因此,要加快绿色材料的研发,尤其是要降低材料中的有害挥发物质。纳米催化材料和活性炭材料是绿色材料的新型研究成果,无论是在材料的质量和效率层面都远远高于传统材料,建筑施工应当首选该类产品。
三、控制建筑环境的亮度
为了降低光环境污染,建筑我必须要选择表面亮度适宜的灯具,在当局布置层面还要注重均匀性。此外,通过不同反光系数设备的运用,确保对比亮度在人体可接受范围内。对于家具集中的领域,应当通过提升灯具数量减轻室内阴影,也可以通过墙体漫射光材料的使用让室内保持合理亮度。这样居民才能在合理光照中身心愉悦的生活。
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可以知道,建设宜居环境已经成为时代必然选择,优化建筑环境,能够通过规划设计确保居住和生活的安全卫生。尤其是面对居民要求的不断提升,建筑行业必须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思维,为居民营造健康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惟澈,王光紫.浅析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J].居舍,2017,28:75.
[2]郑诗雨.城市规划对建筑环境影响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06:41+44.
[3]张颀,徐虹,黄琼.人与建筑环境关系相关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16,02:118-124.
[4]虞慧岚,秦渊.浅谈行为心理学因素对高层建筑人员疏散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203:61-63.
[5]肖冬梅.建筑环境设计中人体活动与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四川水泥,2015,0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