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亮
摘要:临时用地复垦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而且复垦的效果显著,在恢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周围景观造成的破坏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技术,重点介绍了其在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其目的是提高项目周边环境的修复质量和效率,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技术;水利工程
引言:
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临时用地项目在建设与施工过程中,将严重挖损和占压原地表、损毁植被,使原有的土地功能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土地复垦条例》和《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复垦”的土地复垦原则,针对工程建设特点,编制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采取有效的复垦措施,对具有复垦后能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努力实现“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并结合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生产开发项目等一系列土地保护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
1.临时用地生态修复分析
水利工程临时用地复垦中涉及到的生态修复技术指的是:依据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和生态经济学的理念和相应的土地复垦技术手段对拟破坏和已破坏的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主要是将原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型生态系统恢复到可以利用的状态,尽量做到付出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化的生态效益。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1)植物法:复垦区有耕地,所以要种植绿肥,结合实际情况,吉林省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临时用地项目中绿肥选择无芒雀麦草籽,采用人工均匀撒播。为了使表土堆放区剥离的表土保持土壤肥力,在剥离表土后,需要对表土堆放区中存放表土的区域种植绿肥,另外土地翻耕后,在复垦区种植一年绿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播种时覆土宜浅不宜深,撒播后用细齿耙轻轻拉平,不露种子即可。
(2)生物法:生物复垦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生物改良措施,改善土壤肥力,培肥地力。利用生物措施恢复土壤有机肥力及生物生产能力的技术措施,包括利用微生物活化剂或微生物与有机物的混合剂,对复垦后的贫瘠土地进行熟化,以恢复和增加土地的肥力和活性,以方便农业生产。
(3)施肥法:对于复垦区复垦后土壤肥力比较低的状况,需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可采用多施农家肥和实行草间轮作的方法来涵养土壤。
2.临时用地复垦技术的分析
2.1 臨时用地占用耕地的复垦方法
(1)表土剥离及回覆。临时用地表土剥离使用反铲挖土机和自卸翻斗车进行表土剥离运输至存储区,表土收集工作随着主体工程的推进进行,分段剥离。以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临时用地项目为例,主体工程中包括场地平整、基础开挖、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扰动、土方回填,为了保证复垦质量需要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在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后覆土。
(2)客土运输。土地复垦设计将客土纳入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将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进行统一调配和调运表土剥离考虑实际暂存损耗和运输损耗,统筹考虑供求平衡。经过表土供求平衡分析后,如果满足客土需求,则土地复垦项目需外购土源。以汪清县西大坡水利枢纽工程临时用地项目为例,项目覆土一部分利用剥离出的表土,另一部分则需在场外进行客土运输。
(3)场地平整。由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主体工程中包括土方开挖及土方回填,土方回填后,会造成施工区地表高低起伏不平,需进行平整,利用推土机平整场地。
(4)土地翻耕。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对所表土堆放区进行压占,需要对表土堆放区进行翻耕,以便于种植植物。土壤翻耕采用拖拉机和三桦犁共同作业,将土垈铲起、松散并翻转,使得土层变成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储存雨水便于种植植物。翻耕深度为30cm,翻耕采用机械为拖拉机和三桦犁。
2.2 临时用地占用草地的复垦方法
临时用地复垦占用草地,要尽可能复垦为原地类,复垦过程中需采用机械设备清理杂物,并将杂物运至就近的垃圾清理场。在临时用地占用草地的复垦方案,要充分依据当地的自然及生态环境,以汪清县为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植被恢复目标,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草”的复垦原则,为了迅速恢复原有植物种类,挑选无芒雀麦草籽作为草地复垦植物。这主要是因为无芒雀麦存活率高,有较强的固土护坡功能,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对土壤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
2.3 临时用地占用林地的复垦方法
以汪清县为例,考虑到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树种选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首选,尽量做到让物种的多样性得以保存和延续,项目区现状林地主要以蒙紫穗槐、油松、樟子松、落叶松为主。这些树种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观赏性强等特点;根系发达,耐寒、耐旱,对土壤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林地复垦采用人工穴状整地,树坑规格为直径60cm,深度40cm,按照株行距2m×2m植树。
3.结语
加强临时用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是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发展的趋势。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让我国因临时用地造成的土壤结构破坏得到改善,让土壤肥力得以提高,让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作的产量都能提高。
参考文献:
[1]袁中友,吴家龙,代金君.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对土壤质量的综合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16 (2):111-118.
[2]苏虹,韩秀珍,包玉海.基于GIS的高速公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以白音察干至永泰公段高速公路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29 (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