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民族艺术展演是当代社会艺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对人类在艺术审美熏陶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在社会艺术存在中具有普遍性,是对当代中国田野艺术调查,以及结合当代中国艺术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现象。通过展演这一视觉传播方式,让民族艺术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种直观符号,从以“民族”本体出发,用艺术感染人,从艺术人类学这一视角解读,了解当代中国民族文化意蕴的传播与继承。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艺术展演;云南映象;传播继承
一、艺术人类学与民族艺术的相互联系
在人类存在之初,社会形态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物质存在的客观实在现实生活和精神存在的主观思维生活两种。那么物质是满足于人类客观生存的需要,精神则是满足于人类主观的享乐需要,人类主观精神需要的部分,在很早以前马克思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便从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所以人类学家将艺术生产这一活动被看作是一种于艺术界之内,并存在于社会形态关系当中的活动。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无疑是从民族入手,并作为一种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与民族有着重要的关联。民族艺术代表着当地区域文化的重要意识形态符号,对日常生活细节、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进行着更为直接的、群体化的、深入的观察,并富有区域情调融入在社会复杂的关系结构网当中。可见艺术人类学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民族文化,离不开田野之中。艺术人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与民族艺术相遇,推动拓展了艺术学科发展,拓宽了民间文化载体的传承与保护视野。
二、舞台形式上的传播与继承
艺术是美与自然的融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通过运用惟妙惟肖的艺术手法,严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不同的风格与形态,使人能够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它担负着哺育思想的责任,是自然的美化,是生命存在的礼赞。
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既是如此,通过来自民间的舞者和群众传统生活道具,反映和表现云南深厚的文化積淀,以淳朴的人类生命情调来展现对本族地域的热爱与歌颂之情,使得人类生命得以延续,民族逐渐强大。这一切的表现必须通过舞台这一媒介来发生,将田野搬上舞台,让人们知晓且融入美感,产生共鸣。通过人类学中人体本身的研究与探讨出发,来诠释艺术本质的美学,是世界观背后中艺术人类学的影子,它广阔地概括了田野中人类学艺术的本质并作为艺术科学的前导引领发声。《云南映象》以舞台为辅助,烘托原生态之本源,将舞台艺术运用视觉这一方法推动民间田野的原始形态中舞蹈这一动态艺术,将原始机制和形态发生改变,赋予了审美。通过舞台这一媒介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加以传播与继承,进而最终将《云南映象》的创作归结于将人类原始机能的生态文化加工制作走上舞台,从情感、动作、服装、音乐、美术等入手,使得田野文化中原生态的作品得以在城市剧场中彰显,从而达到传播与视觉的继承。这既是《云南映象》创作的初衷,也是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民族艺术展演中舞台形式上的传播与继承得以提供发挥。
三、民族艺术美的必然性
文化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其中不乏缺少对美的表达,但借助田野调查和采风报告等研究方法来解读和阐述当地的文化现象中的美是十分局限且单一的,不具有直观性与审美性。唯有将这些字符转化为视觉体验则效果不同,反而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做到了民族艺术美的直观动态性。在艺术人类学中认为艺术是在情景或模拟再现中表达对文化艺术的实践,必须强调人来作为主体,并附有群体的互动及交流,将艺术置身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载体中去、民族中去来解读。那么文化艺术中的美就得以体现,这不仅是对各区域民族文化艺术特点的表达,更是对生活向往的态度。
《云南映象》是反映云南歌舞之美的主流剧目之一,且最具代表性。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以生存为主要目的的狩猎活动及求爱活动等,无疑掺杂着美的成分在里面。《云南映象》中大多数的歌舞还是以祈祷祭祀和男女求爱为主要的歌舞,这种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中必然存在高度的生命情调,这源于以身体为物质载体来进行情感的外化表达,这种强烈的情感特质就逐渐凸显出美的意识,更多是对于族群未来的期许,和对乡土爱的痴狂。
民族艺术是基于深厚文化底蕴下产生的对文化“美”的诉说,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基调,彰显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民族美的形式便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这和社会变迁、民族文化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正是《云南映象》在云南乃至全国不断上演的原因。即便是时代不断变化,社会思潮具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但人类存在的必要因素和原因就在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必然性与其各民族区域文化艺术特点的独特美感。
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时代特征
以艺术人类学视野观民族艺术展演,其渗透出的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崇敬与向往,在这样载歌载舞的用以人体肢体来表现的艺术形态,除去文字的记载,那么在过去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唯有口口相传和视觉传承的方式才得以不断地继续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视觉体验就显得尤为珍贵。
以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为例,从艺人类学的视角看当代民族艺术展演,是基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作品成果,既是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规格艺术盛会,也是各区域民族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手段。让民族文化站位于高度之中并辐射出各区域民族中的人文意蕴,同时也焕发出中华民族非遗艺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展现新时代中国各地域民族艺术传统文化保护的新风貌。
从艺术人类学视野观民族艺术展演现象,实质上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的一种方法,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同时又能指出在民族艺术展演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转型与发展中是如何留存与变化的。随着其时代的变化,通过“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消费与流通,使得非物质文化在市场上得以保存与发展,根据大众群体的审美需要,在人类整体性视野中将外部因素的民族艺术本质表现与内在因素的大众审美及艺术熏陶的双重作用下,将非遗文化置身于艺术的内外结合之中,并有效地将人类学资源整合,促使以《云南映象》为例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艺术人类学发展相互促进,在市场消费和大众审美需求的作用下共同发展。时代性的特征则就催促了当代民族艺术展演发展了起来,是当代民族艺术展演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五、区域文化艺术代表的典范之作和文化象征
零叁年《云南映象》首演,至今已经在国内正式演出五百余场。云南省委副书记曾激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真正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艺术!”此后,《云南映象》被作为省内重点艺术工程来抓,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政府给予扶持帮助。《云南映象》的发展思路从此建立“立足云南,走向全国,打入世界”。这为云南区域文化象征和艺术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艺术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民族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形态典型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民族众多,其中不同民族、地域、环境的艺术文化形态当中都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艺术之瑰宝、之博大精深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是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源。然而,在当今时代多元文化交叉相互发展的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展演现象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影响,呈现出具有不同代表性的民族艺术作品。就以云南的《云南映象》为例,在艺术人类学视觉下的《云南映象》被看作是具有云南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符号,这种“符号”是以民族原生态歌舞展演的活动方式呈现的,并且以不同的层面要素为中介,领悟感受云南多民族不同文化图示视角中那些被感知、认知、互动,理解的典型性内容,通过《云南映象》典范之作的发挥和阐述决定了云南各族人民其地方性文化的表征。
《云南映象》包含着大多歌舞都来源于云南各地的民俗仪式,有生活耕种、节庆紀念、祭拜神灵、图腾信仰、战争祈福等民俗仪式贯穿始终,使得《云南映象》成为对当代云南民族“原生态”文化再“艺术生产”的一部艺术作品。因此,传承和发展并建立云南当地文化艺术代表的典范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全国范围中来看,民族艺术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和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以及提升国家的民族形象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云南映象》置身于社会大环境的民族文化语境中来发展,为原生态民间歌舞以及人类民间田野研究提供了一种未来发展的有效选择。
《云南映象》现已作为人们认识云南的一张“名片”,人们通过观看《云南映象》了解云南风土人情,同时《云南映象》也成为推动云南旅游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结语
当代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多变的一个时代,科技创新和便捷的生活体验,无疑都打击着人类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诠释和新的解读。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最为深刻的一门学科,从艺术人类学角度来看当代民族艺术展演现象——以《云南映象》为例,也许能够更好地解读和把握艺术在人类学中的范畴。从当代民族艺术展演这一现象来渗透、审视或许会有新的答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艺术需要中国人来讲清楚,尽管当代社会的艺术在不断地流变,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不会变。我认为,尽管传统与现代相互交叉,艺术在人类的进程中不断变化,但人类文明存在之初的艺术形式与思考始终不会大变,并能够在当代民族艺术中绽放新生。
参考文献:
[1]许晓明,方李莉,王永健.《民族艺术》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六[J].民族艺术,2019 (04):90-99.
[2]方李莉.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N].中国文化报,2013-06-05 (003).
[3]徐习文,谢建明.艺术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艺术的文化意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 (05):35-41.
[4]张茈文.原生态舞蹈在舞台形式上的传承——以《云南映象》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15 (02):90-94.
[5]徐梅.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美学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05):92-96.
[6]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向昭颖.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人类学理论视野[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15):62+64.
[8]李菡静.走向国际市场的云南演艺产业[D].云南大学,2015.
[9]朱莎.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艺术研究[D].河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孙慧,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