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对于旧式美术的形式也带了翻天覆地的革新。从美术话语权的转变、美术意识形态的转变、美术创作形式的转变,百年来美术革新为中国现代美术带来了一条科学与艺术、政治与艺术、社会与艺术的全新的发展道路。中国现代美术呈现出社会化与政治化的双重表现,美术家们在全新的艺术创作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语言,唱响属于他们的时代颂歌。
关键词:美术革新;政治化;社会化;觉醒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旧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彼时,中国美术风云突变、思潮涌动,各种思想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刘海粟等具有具有革命态意识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于美术的改革创新,既有对旧美术形式的反叛,也有全新的思想实践与探索。
中国现代美术的觉醒
19世纪下半期,我国政府开始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留学生逐步了解了西洋美术,在西方政治、艺术的影响下,对中国绘画观念、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康有为流亡欧洲时,对拉斐尔的艺术赞不绝口。梁启超的美术观念也与他的政治观点相吻合,他提倡“科学化的美术”和“美化的科学”,表达科学与艺术的价值取向。陈独秀在《美术革命——答吕澂》中指出“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1),意在通过文化变革改造守旧落后的旧中国。追随孙中山革命的高剑父更是通过办教育、开展览推动美术革命。蔡元培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整顿发展艺术教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与政治革命家身体力行地推进美术革命,让传统“阳春白雪”的绘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主义绘画如雨后春笋,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占有了话语权,中国现代绘画以版画、漫画、壁画、雕塑等一系列全新的形式与中国革命事业息息相关,具有革新意识的艺术家们以艺术为武器,建构起近代民族国家的现代性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席卷全国之际,知识分子怀抱“救世”情绪,从“社会革命”开始,借助新兴进步文艺刊物,以文字唤醒迷惘沉睡的封建的国人思想。而“美术革命”也在陈独秀的思想旗帜下,在《新青年》的阵地下,找到了革命根基和基础对象发扬革命精神,使绘画走向社会大众。林风眠既关注艺术的社会作用,又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坚持艺术的目的是社会的,是负起引导人类情绪向上的责任,具有反封建和现代化的意识。
现代艺术的社会化和政治化
在现代中国,艺术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创作反映社会问题的主题性作品,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画和故事画成为新的创作方向。备受青年崇拜的作家鲁迅,认为“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2)他推动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了一大批革命青年画家,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具有强烈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的中国新兴木刻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为团结广大民众、激发人民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战时期,中国现代绘画经由艺术本体的变革后,开始通过绘画创作来达成其革命理想与政治主张,并以绘画的手段积极介入社会革命。在塑造民族精神与强国梦想的推动下,中国现代绘画的革命性几乎就是它的本质特征,革命成为绘画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1938年,革命圣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吸引了大批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追随者和文艺青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这一倾向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流,众多艺术家关心民间疾苦,关注社会变迁,用自己的艺术反映民众的情绪,反映民众的抗敌斗争和解放运动,代表着当时艺术运动的主流。延安美术通过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改造,传播新文化、新风俗,以服务民众为己任,融入民众的生活,与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以实现“创造新中国的艺术”为目标,不仅实在形式上,更是在精神上开始建构中国美术的新风尚。
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写实主义
中国的现实社会与艺术的写实主义不谋而合,写实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发芽,现实的社会决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以徐悲鸿为首的写实派,结合中国社会现实,以现实生活联系和大众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并且吸收西方西方写实技巧的方法改造国画,在动荡的社会时期顺利发展。中国的现实主义绘画从1949年达到了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主义的建设,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结语
中国美术的发展,从20世纪早期思想观念形态的变革起步,一直延宕了百年,在每个发展阶段与时期,美术依旧沿着创新之路,面向发展的未来,于今天的美术发展将有现实意义,艺术与各种新媒介的融合,不断突破艺术的发展边界和观念内涵。一个世纪以来,进步的知识分子与思想的解放者,从社会现实出发,在旧思想与心里想的矛盾中,不断推动美术的进步的车轮向前发展,我们可以相信,在21世纪“科技革命”与“未来技术”发展的文化环境中,“美术革命”与发展观念将变得更加深刻自然,而探讨中国现代美术蕴含的社会化育政治化,似乎更能促进美术内在的发展驱动力与活力,使“美术革命”的狂潮转化为美术发展者自身实践的基础与内化动力。
注释:
引自刘海粟:《齐鲁谈艺录》,山东美术出版社,1985,第85-86页。
吕新雨,鲁迅的新美术论[J],艺术百家,2017,33(05):146-149+180。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國近现代美术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凌.“美术革命”与20世纪中国美术[J].美术,2018 (04):6-12.
[3]陈独秀.美术革命.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
[4]吴中杰.鲁迅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7.
[5]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小鸽(1990.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