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
摘 要:寓言故事作为一种简单晓畅、富有童趣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寓言故事过于晦涩,难于学习。因此,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培养提问能力、培养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分析寓言结局来教授人生哲理三个方面讨论了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寓言学习的思路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兴趣、体会到语文学习学习乃至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小学语文;寓言故事;学习
寓言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豐富素材。
寓言的丰富文学性也对教师的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一颗童真的心讲述寓言故事,用一颗真诚的心看待世间万物,以此加强学生们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提高对寓言以及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教育需求。
一、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晦涩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发扬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将放诸于字面上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件相联系,使同学们设身处地,更利于理解寓言的深意。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明白晓畅的语言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和自我解答。让学生们将现实与寓言中的艺术性表达相联结,自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自寻答案。只有让晦涩的文学变成有趣味的现实,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寓言,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结,才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趣味性。
例如:在《守株待兔》这则寓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农夫等不到兔子呢?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如果不看这篇文章,你认为农夫能够等到兔子吗?诸如此类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反映的却是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自问自答,自寻乐趣的学习方式也十分适应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开放学习的学习要求。在不停的提问和自我解答中,学生才能探索出更加贴切的答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满足感,让学生们爱上语文,也增添生活的智慧。
二、培养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处于人生最为活泼的年龄阶段。学生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正含苞待放,蒸蒸日上。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愿意动起来,以赤诚的热情配合老师的教育方式。而教师应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站起来”、“动起来”去学习。拘泥于教室和文字的学习是填鸭式的老式教育,只有在“站起来”、“动起来”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精神上的兴奋状态,使他们对学习富于热情,才能使他们真正乐于学习。
比如,在教授《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编排一出舞台剧。或者以小品,诗朗诵等形式,请不同学生分别饰演乌龟、兔子等角色,寓教于乐。可以请长得高的同学饰演兔子,个子较矮的同学饰演乌龟,并加入兔妈妈、乌龟妈妈等角色搭配。没有参与主要角色饰演的同学则充当“动物运动会”的观众、助力团。让同学们自己表演龟兔赛跑,体会龟兔赛跑,在此过程中思考乌龟与兔子的不同心理状况。在舞台剧结束时,邀请分饰不同角色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更像乌龟还是更像兔子,更喜欢乌龟还是兔子,如果自己是那只兔子,又该怎样改进今后的行为等等。
三、通过对寓言结局的分析,讲授人生哲理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找到对于理解文章结局有意义的语句和段落,着重讲授。通过对文章中文学色彩浓厚的情节和人物描写的分析,向学生揭示文章的内容要旨,通过对内容的具体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文章设置这样结局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同学们写一则寓言故事,又会怎样安排和设置结局,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今后你在为人处世上会有什么改变等等问题。
比如,在讲述《邯郸学步》一文的过程中,可以着重通过对主人公向他人学习走路的具体动作、姿态描写的分析,体会文章短短几行文字中蕴含的深刻讽刺性,再结合他人像主人公提问时,主人公的具体回答等等,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听过筛选值得提出的问题与重点词句段落,使学生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从他人而丢失自我特色,最终迷失的人生哲理。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需要利用好寓言故事这种文学体裁,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讲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只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寓言故事之于语文课堂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寓言教学的意义,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质疑、积极参与课堂、积极通过文学了解人生,以此促进教书与学习的双向成功,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赢。
参考文献:
[1]葛敏芸.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教学的探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17(4):39-40.
[2]董秀英.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方法研究——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J].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