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塬
台湾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个单元剧是《妈妈的遥控器》。它以荒诞的剧情,揭示了中国式的亲子矛盾。
纪太太跟丈夫离婚了,她的世界只剩下儿子小伟,而小伟不听话让她十分难过。此时,她从神秘人那里得到一个遥控器。同一时间,小伟为了去毕业旅行,伪造了成绩单。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发现自己的每一天都是“星期三”,而且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对话……小伟感到恐慌,迫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原来,他伪造成绩单的事情被妈妈发现了!纪太太手里的遥控器,能够操纵小伟的时间,她希望孩子认错,于是不停地让小伟回到星期三。
小伟的噩梦由此开始。
为了让小伟走上“正确”的道路,纪太太无论是日常吃穿还是小伟交友,都要插手:不吃苦瓜,时间倒退;不穿妈妈买的新衣服,时间倒退;不听妈妈的话,继续跟同学联系,时间倒退……反正只要儿子做出让她不满意的事,她就会将小伟困在这一天,日复一日,直到小伟做出她想看到的“正确”选择。
小偉崩溃了:割腕、触电、跳楼……一次次自杀。然而手握遥控器的纪太太,从开始的恐惧到最后的漠然,她已经习惯用遥控器“救回”儿子。连死都死不了的小伟屈服了。
成年后的小伟,成为妈妈心里的完美儿子,事业有成,但他并不快乐,他试图夺回自己的人生。他为妈妈安排了海外游,等妈妈走后他从保险柜里偷出遥控器。没想到,忘记带护照的妈妈回家正好看到,大叫:“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小伟狂怒地说:“这不是你的遥控器,是我的!”此时此刻,你以为小伟终于要夺回自己的人生了,然而让人绝望的是,妈妈说:“你以为我只有这一个遥控器吗?”
此剧让很多家长看得如坐针毡,它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它告诉家长:控制是最坏的教育,哪怕这种控制以爱之名。
然而,控制教育如此常见,它就发生在你居住的城市、你居住的小区、你居住的单元楼里,甚至就发生在你家。对此,你有足够的了解和警惕吗?
控制型父母会养出什么孩子?
(汪琦峰,某小学教师)
现在,大家都感叹孩子是碎钞机,养孩子不容易。确实,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力上,家长对孩子的付出远远超过其他,所以这也让家长对孩子抱有高期望,总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将来超过自己,于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学习,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指点或指示做。
家长的初衷虽好,却会导致很多问题:
1.导致孩子不独立,没担当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参与,但绝不是让家长去控制孩子。家长一旦控制了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体验、感受生活的权利。没有经历,何来成长?如果孩子只能听命于家长,不仅没有自理能力、责任担当,还会觉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也违背了家长的初衷。
2.导致孩子自卑胆小,不自信
自己不用有想法,有想法也白搭,反正最后一切还得听家长的,家长说了“都是为了你好”。这会导致孩子不自信,总怀疑自己,我真的可以吗?遇到事情时,想得多做得少,自卑胆小,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尝试的勇气。
3.导致孩子与家长充满矛盾,想逃离家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反叛意识也越来越强。如果家长总是控制孩子,孩子一旦有机会离开家长,会毫不犹豫。而家长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也会导致亲子矛盾难以调和,孩子觉得生活压抑,家长觉得多年辛苦付之东流,双方都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
4.导致孩子失去生活的信心
最近,看到好几个孩子因和家长争吵,而选择结束生命的新闻。除孩子的心理建设不太好外,家长的长期控制也是一个原因。家长的控制,其实是对孩子生命的不尊重,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家长一定要反思。
如今竞争激烈,家长怕孩子出错,想让孩子在竞争中胜出,这些我能理解,但是绝对不可事事替孩子做主。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学习机器,家长最好放下自己心中的焦虑,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才是教育的正途。
为什么有些父母要控制孩子?
(晓梅,某公司员工)
同事闲聊,凡哥说:“我得规划好闺女的高中。”学习优异的女儿一直是他的骄傲,“我给闺女定了方向,以后走学术研究,不走管理,管理太累,不如学术研究省心。”我问凡哥:“为啥是你定方向?”凡哥把眼一瞪:“当然是我,孩子知道啥!”
凌姐的女儿今年高考报志愿,选了离家千里之外的学校。凌姐说:“女儿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怎么说都不听!”母女关系日益紧张,凌姐深感委屈,整天围着孩子转,最后却落个这结果。女儿还小的时候,她就跟家长们扎堆讨论报什么班、做什么题,孩子学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谁承想,如今孩子要离她“远远的”。
为什么凡哥、凌姐这类父母要掌控孩子的人生?我想原因如下:
——自己的人生不圆满,于是寄希望于孩子
凡哥上学时是学霸,然而高考失利,只上了三流大学。工作多年,那份不甘仍会从他的言谈中流露出来。女儿成了他完成梦想的依托,女儿的每次考试都牵动着他的心弦,他事无巨细地为女儿安排。也许他把女儿看成了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自己吧。
——焦虑背后是担忧,害怕孩子重蹈覆辙
就像脾气大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恐惧一样,焦虑感强的人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担忧。
人到中年,大多数活得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平安活着,有稳定的物质保障,在他们看来比什么都强。当生活只剩下维持生计,精神世界就会匮乏无比。他们缺少激情,对物质过分忧虑,害怕孩子过不好,不敢让孩子去追寻梦想,因为那是他们不曾到过的领域,未知就有风险。也许是太爱,也许是不会爱,束缚了他们,也束缚了孩子。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虽是个新手妈妈,但我觉得自己更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家长是什么样的。
——尊重孩子,允许他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的想法、诉求被严重忽略,只能听命于父母,那他的存在感会极低,并会慢慢迷失自己。这样的孩子别说成才,成人都很困难。
——关心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我们是父母,不是导师,无须给孩子讲大道理,只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就好。关心孩子的情绪,胜于帮他解决问题。
——父母过好自己的一生
父母希望孩子活得精彩,就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己生活不如意,却在孩子身上使劲、找补,这种做法,孩子不仅不会买账,还会在翅膀硬了之后逃之夭夭。
控制型家长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李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按照生活态度来分的话,父母可以分为控制型、安逸型、取悦型、力争优秀型。生活态度不同的父母,会教育出不同性格的孩子。生活中,最让人诟病的是控制型父母。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控制型父母,即力图把握自己、控制孩子、控制局势的父母。
他们的教育优势:能教会孩子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果断,坚韧,尊重规则和法规、法律,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技巧。
他们的教育劣势:控制,既能引起孩子的反叛、抗拒、冲动,也能让孩子变成“讨好型”孩子,使孩子没有创造力或者被社会隔离。
控制,说到底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父母需要通过掌控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人生,才能获得安全感,才觉得舒服。如果对孩子失去了控制,他就会感到慌张。控制型父母特别不喜欢被批评,为了避免承受这一压力,他便力求掌控全局。
控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可能成为讨好者,也可能成为反抗者,更可能成为自暴自弃者。因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强气压下,孩子很难有机会独自面对和解决问题。他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并最终丧失信心,陷入无助的心理状态,干脆什么都不做,把自己的人生摆在那里,等着父母去安排和料理。等父母老了,无力去照料他时,他不但不知感恩,反而会怒从心头起,觉得父母把自己的一生都毁了。这样的悲剧,生活中很多。
那么,控制型父母怎样打消自己分分钟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呢?
1.自我觉察,适当放手
控制型父母如果自我优势发挥得好,其实可以带给孩子很多优点,但前提是不要太操纵孩子,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
這类父母在忍不住想控制孩子时,要提醒自己冷静下来,做个深呼吸或者离开现场,然后用别的方法处理问题。如果父母每次都能做到自我觉察,适当地一步步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说出他的想法,父母就有机会用自己的优势来影响孩子。
2.让孩子有所选择,而不是父母全局安排
这类父母有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负责任的家长就是要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何时做,不允许有变化,不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改动流程。但是,你越这样要求,孩子越是对抗,并且会不断试探你的底线。其实,对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不如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这样,孩子的挑战会逐步减少,反叛会逐步降低。
可以从不重要、不紧急的事练起,给孩子三个选择,而这三个选择都是你可以接受的。这样,孩子有了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父母也不会觉得对孩子失去了控制,而危及自己的安全感。
3.召开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做决定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讨论要解决的问题。一开始可以是轻松的话题,如周末去哪里玩,并且给出预算和范围。
家庭会议中,孩子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控制型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发言,如果孩子的建议被多数家人认同,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控制型父母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在错误中成长起来。
德国心理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所以,希望控制型父母认清自己性格的优劣,教育孩子时,不要以爱之名,覆盖孩子的想法、干预孩子的决定、插手孩子的人生。同时,在改变教育方法时,不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