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华,王润贵,何美华
(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南昌 3300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目前我国梅毒发病率仍在增加,梅毒在江西省也被列为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为有效防治梅毒传播,应尽可能早期发现更多的感染者[1,2]。梅毒血清学检查因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仍是梅毒诊断的优先方法,但该试验在窗口期可出现假阴性结果[3]。为寻找一种相对客观、阳性率高的检查方法来弥补梅毒血清学检查的不足,本研究初步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一期、二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1.1 病例来源 从2016年12月-2018年10月之间,纳入临床怀疑为早期梅毒(如生殖器溃疡或皮肤、黏膜有可疑梅毒疹)的皮肤性病门诊患者,所有纳入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梅毒诊断标准》,本研究梅毒确诊病例满足以下3项标准:⑴有流行病学史;⑵临床表现;⑶非TP血清学试验和TP血清学试验均阳性。如TPPA、RPR结果不一致时,通过FTAABS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为排除前带现象,当TPPA阳性而RPR阴性时,均将此血清稀释后再做血清学试验。鉴于梅毒感染不足4周时TPPA可为阴性、不足6周时RPR可为阴性,本研究对所有病例在入组时以及随访2个月后分别予梅毒血清学检查以观察阳转情况。此外,对所有患者进行HIV、HSV-2检查等常规性病检查。梅毒确诊患者同时给予正规治疗。
1.2 样本采集 ⑴患者在被判断为疑似病例后,于次日清晨抽取5ml静脉血送至性病实验室进行RPR、TPPA、FTA-ABS试验。⑵FQ-PCR标本采集:渗出性溃疡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皮疹处冲洗干净后,用拭子将组织液挤出并采集;非渗出性皮肤黏膜损害取材用钝刀轻轻地刮数次 (避免出血),取组织渗液。标本采集后均置于无菌试管中,送至检查。
1.3 试剂 ⑴RPR、TPPA、FTA-ABS试验试剂盒购于上海荣盛生物公司。⑵FQ-PCR基因扩增选择已公布的TP-polA保守序列,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一对引物,引物序列和探针序列及标记如下:上游引物 P1:5’-GGTCCTITGTCTITCGTA-3’;下游引物 P2:5’-CTACTTGCGATTGACCTGG-3’;荧 光 探 针 :5’-(FAM)-ACACGCTCCTAACGTCCDAB-(MGB)-3’
扩增条件:预变性 93℃,2min;变性 93℃,45s;退火 55℃,60s;延伸 72℃,60s,共 40个循环。 标准品稀释、结果判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指标(%)统计各类样本的FQ-PCR阳性率,χ2检验统计不同临床样本FQ-PCR阳性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基本信息 共纳入134例具有皮疹被怀疑为早期梅毒患者,收集134份标本用于FQ-PCR检查,其中一期梅毒可疑(表现为溃疡)60例,二期梅毒可疑(表现为斑疹、丘疹或结节)74例。入组时RPR、TPPA均阳性58例,其中一期梅毒36例,二期梅毒22例。6例TPPA单阳性,经稀释血清均已排除前带现象。2个月后复检RPR、TPPA均阳性67例,较入组时增加9例,其中5例入组时RPR、TPPA均阴性,4例入组时RPR阴性、TPPA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共诊断一期梅毒41例、二期梅毒26例。入组时FQ-PCR阳性但RPR阴性11例,其中5例患者TPPA阴性、随访2个月RPR、TPPA均转为阳性;另外6例RPR阴性、TPPA阳性且经FTA-ABS试验验证全部阳性,4例HIV阳性、随访2个月RPR转为阳性,另外2例HIV阴性、随访2个月RPR仍阴性。这9例确诊梅毒中一期梅毒5例、二期梅毒4例。FQ-PCR阴性但RPR、TPPA均阳性12例,其中一期梅毒7例、二期梅毒5例。67例非梅毒中46.27%(31/67)被诊断出其他性病,其中19.35%(6/31)为生殖器疱疹。
2.2 FQ-PCR敏感性 一期梅毒FQ-PCR敏感性为95.12%(39/41),二期梅毒FQ-PCR敏感性为61.54%(16/26),两组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 (P<0.05)。7例梅毒中4例HIV阳性,FQ-PCR阳性4例,敏感性为100%,63例HIV阴性梅毒中FQPCR阳性51例,敏感性为80.95%(51/63),两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FQ-PCR特异性 FQ-PCR在67例非梅毒患者中2例阳性,特异性为97.01%(65/67)。
梅毒患者在感染早期,由于机体未能及时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抗体量少,导致前期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往往呈阴性。一般感染梅毒后未治疗可在4周、6周之前特异性TP试验、非特异性TP试验出现假阴性,有报道一期梅毒梅毒血清学检查敏感性为86%左右[4]。本研究对入组时怀疑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分别在入组时、2个月后分别两次开展梅毒血清学检查发现梅毒血清学检查转阳9例,按照梅毒确诊的国家标准,梅毒血清学检查按入组时对一期梅毒的敏感性仅为78.05%。因此,一期梅毒需要寻找较梅毒血清学检查更为敏感的诊断方法。
梅毒传统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有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镀银染色法、兔感染试验等,是临床上诊断梅毒的金标准。随着病程延长,机体免疫应答增强,导致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数量减少或活力受限,造成暗视野镜检阳性率低。TP在镀银染色后呈深褐色,敏感性虽高于暗视野检查,但仍低于梅毒血清学检查[5]。兔感染试验(RIT)是取被检查病人的血清注射进兔子体内,可检查有否活的TP存在,但该方法费时且敏感性低,常规开展不切实际[6]。
随着TP-Nichols株和SS14株基因全序列的测定,为设计出更多的高特异性的PCR靶序列提供了依据。本研究采用的FQ-PCR融合了PCR的高灵敏性、核酸分子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精确定量等优点,利用荧光信号的出现及其积累强度对PCR全进程进行实时测定,利用光信号值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具有稳定性好、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本研究发现,与梅毒血清学检查比较,FQ-PCR诊断敏感性一期梅毒较高、二期梅毒敏感性较低,但两种检查诊断一期、二期梅毒的特异性无差异。理论上PCR方法可在各期梅毒样本中检查到TP-DNA,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多种因素影响:⑴靶基因。本研究选择检测TP已公布的特异性鉴别基因TP0105(polA)保守序列:GenBank TPU57757。PolA是一个编码多聚酶、广泛分布于生物体的保守基因,TP-polA与其他生物PolA无同源性,针对TP-polA建立的PCR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是一种相对客观的检查方法[7]。 ⑵梅毒分期。一期梅毒患者分泌物PCR检查敏感率明显高于梅毒血清学检查,随着病程延长,机体免疫反应逐渐变强,PCR的检查效能有所降低,PCR方法对二期梅毒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如梅毒血清学检查[3]。⑶标本类型。当TP-PCR检查某些标本,如血、尿液、脑脊液,可能因其中存在PCR抑制因子而影响检查结果[7]。⑷PCR类型。例如巢式PCR利用两对引物进行两轮扩增,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8]。⑸合并其他感染。HIV感染可改变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9],本研究纳入梅毒合并HIV感染仅有4例,PCR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却未见显著影响。
综上,我们认为,当怀疑一期梅毒而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时,FQ-PCR或可作为一个替代诊断方法使用。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⑴纳入样本量较少,且病例来自某专科三甲皮肤病医院性病科,存在选择性偏倚。⑵梅毒血清学检查两次间隔时间短,仅有2个月,而部分病例RPR、TPPA转阳时间可能会更长。⑶对可能会对FQ-PCR、梅毒血清学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未严格一一排除,如使用免疫调节剂等[10]。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