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杨 蕾,任 轶
(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进入新时代,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掌握高超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学生未来治病救人、 救死扶伤的基本技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仅有高超的医术是不行的。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具有丰富情感的人。《 爱丁堡宣言》 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 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目前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伤医杀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真正因为医疗事故的是少数,大多数是因为缺乏信任。个别医生缺少温度,缺乏人文情怀,缺失人文素质。可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促进医患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完善充实,但是国内医学人文素质培养还有待深入和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被视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专门开设了人文课程课程,课程设置规比较范成体系,教学方法灵活创新,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我国医学院校开始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医学院校结合专业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通识课、人文类课程。但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不够。医学人文类课程所占比重课大约是总学时的7%~8%左右,教学内容很少,大多是理论指导,缺乏针对性。
在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和患沟能力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医学院校通过人文类通识课程的学习进行理论讲授,临床见习学习模仿带教老师的经验,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但是方式方法还有很大不足,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研究还有待深入和加强。
我国的医学教育仍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尚缺乏规范化教材,尚无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医学人文素质的研究不足。工作之后遇到医患纠纷时,不能做到换位思考,更不能无私、高尚、谦虚、 冷静地判断。可见,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是一个社会回归理性的必然选择。
医学院校要设置规范的人文课程,并且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黄帝内经就提出“医乃仁术”的思想。每一位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良好人文素质,这是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比较规范成体系,开设了多门与医学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所占总课程量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美国、 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比重还是不够充分。部分院校开设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设有“医学人文素质”“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医药学院医学伦理学一门课程内容的是“告知坏消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医学人文课程,培养医学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学习善待生命、善待病患、善待社会,培养人文情怀,以后遇到棘手问题就会有得体恰当的处理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重视人文素养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解、团体训练、专题讨论和经验交流、观看视频等方法,提高医学生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实践活动才是最好的培养素养的方式。要定期安排学生参与实习与见习,深入工作实际中和患者、家属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角色认同,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
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素质培养以护理专业为实验对象,以“护理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课题为基础,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基地,对护理专业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医学生的现状出发,了解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认知和人文素质的实际水平,并且分析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开设适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医学人文与临床实践”“人际沟通与交流学”等等,传授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德价值。
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和演示,采用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方式,在医院临床教学中和社区见习中实地观摩临床医生与患者的沟通,现场学习医患沟通技巧,提交一个观摩总结,对所观摩的医患关系沟通案例作出思考与评价,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改革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中评价,由单一评价转为带教医生评价、同学互评、辅导员评价,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能力水平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测试评价。
将课题初步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情怀进而提高岗位胜任能力,为同类型医学院校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