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梅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3)
李克强同志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再次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2016年到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要求全社会大力弘扬,其已经成为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内生动力和强劲引擎,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愈发成为社会、各行业的共识[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书育人的特殊“工匠”,只有教育者具备“工匠精神”,用心培育受教育者这个“作品”,坚持不懈追求教育事业的成功,才可以推进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奠基意义。因此,在目前国家和社会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高素质师资力量的建设,因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学前教育师范生是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和储备力量,要使他们真正承担起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优良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因此,作为师范生职前培养的重要场地,高校应以工匠精神引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品德塑造,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输送高素质人才。本研究意图厘清工匠精神嵌入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的理论逻辑,分析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要素,探索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以期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化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利于他们将来的顺利就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它荟萃着古代劳动人民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新务实、知中有行的精神品格和智慧力量。工匠精神是儒家伦理在手工业活动中的具体化,其技艺修炼和运用追求“德艺兼修”和“尚巧达善”,以力求实现“道技合一”的至高境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更大的表意空间,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艺领域,而是拓展至包括教师在内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共同的必备职业修养[2]。这一精神特征对于作为未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储备力量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学前阶段是人生的启蒙和奠基阶段,学前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学前儿童在此时期内所接受的教育对他们目前乃至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发展[3]。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呼唤工匠精神的内在根据。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化成长和工匠精神之间存在以下的逻辑契合: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人格,努力创造条件关爱和呵护幼儿,让真善美的种子植根于幼儿心灵之中,全心全意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这是幼儿教师最大的职业诉求。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为未来幼教师资的主要来源,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育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幼儿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育人指向与工匠对手工器物的“尚巧”殊途同归[4]。“尚巧”,追求技艺之巧,是传统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追求,以“心灵手巧”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创意精细打磨、装饰和美化手工器物,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集中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工匠精神“尚巧达善”的价值诉求、“德艺兼修”的他者意识,是工匠精神得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获生命力的内在根据,也是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5]。
学前教育师范生要真正成长为学前教育领域教育教学的优秀人才,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守相应的规则法度。在大学学习阶段认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学规律以及学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能有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技巧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和班级管理等教育实践活动中,从而顺利成长为能够适应现代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学前教育领域的各种规则、技法,不仅是学前教育师范生具备优良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其顺利成长为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因素[6]。规则、法度同样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匠人们之所以成为“能工巧匠”而令人肃然起敬,源于他们始终遵循“尺子最有发言权”等准则。《说文解字》:工,象人有规矩也。训诂学家徐锴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否则目巧也。可见,古人对工巧的定义是“工”必须建立在法度的基础之上,只有遵守一定的法度、准则,才可以真正称得上“巧工”。由此可见,规则、法度对于学前教育师范生和工匠二者而言,都是“比外在的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东西”,都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当然,虽然同为规则法度,但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教书育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来源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淀,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经由总结概括上升到理论层面,一般以理论知识形式存在,并可通过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加以传授;而工匠所循之法,则是个体感性经验的重复,多以口口相传形态存在。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领域偶有虐童等违背师德的负面事件发生,可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巧只是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条件,这些属于显性的职业素养范畴,而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等才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明确要求广大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教师要坚持亲身示范”,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受教育者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顺利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毕业之后大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工作特征之一是保教相结合,决定了幼儿教师工作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前阶段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塑造为主,再加上幼儿的学习具有生活性的特点,这就对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热爱职业,行正为范,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这种对“德”的主体要求和工匠精神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工匠精神强调“非利唯艺”的技艺诉求,呈现出鲜明的非己性、为他性[7]。在我国,娴熟的技巧对于工匠而言,只不过是他们追求“道技合一、止于至善”境界的一种途径。在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下,“道”成为不同行业匠人不断追寻并持续传承的精神所在,而“德”均居首位并规约技艺,使“崇德尚贤”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首要特征和最终归属。总之,“德艺双馨、德才兼备”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对能工巧匠的职业要求。
学前教育师范生是未来幼儿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教书育人是幼儿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的能力、技巧需要通过严谨的课程学习,使学前教育师范生习得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业之后的教育教学实践[8]。但是,幼儿这一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中不仅存在理性因素,同时夹杂大量的感性因素,教师只有全面把握幼儿的整个精神世界才可以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教师要顺利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顺利完成对受教育者这一特殊工作对象的“雕琢”,除了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拥有直觉和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能力。因此,高校除了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非理性能力,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然而,这类教育技巧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人师精神的特质,更多的是通过参悟、体验等学习方式掌握的,即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技巧,真正领悟到了为人师表应达到的境界。可见,参悟体验的学习方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双导师制”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渠道之一。“双导师”制度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目前更多地是通过与一线的学前教育单位合作落实的,一线的指导老师和高校教师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起了培育学生的责任。高校既可以把一线教师引进高校课堂,承担一定的教学指导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深入学前教育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在一线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切实感受学前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到一线学前教育单位如幼儿园实习为例,学前教育师范生得以感受真实的教育情境,近距离接触教育对象,直面真实的教育问题。实践过程中,一线的指导教师言传身教、耳提面命,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从班级管理、教学活动组织、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学前教育师范生悉心、全方位的指导,使他们获得学前教育的感性经验,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心传体知”的教育方式和工匠“口传心授”的传承之间异曲同工,中国古代工匠培养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师徒一起生活、劳动和工作,师傅“口传心授”,学徒加以模仿、学习和创新,使得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并赋予新的生命。
培育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并非简单地按照工匠的标准来来塑造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是在解析工匠精神内涵、意蕴的基础上,寻找工匠精神与教师职业精神的结合点,将工匠精神积极的、富有价值的精髓渗透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育过程之中。有鉴于此,基于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对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要素进行如下归纳与分析。
“匠心”是工匠们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巧妙之心、独到之心,本质而言是工匠创新之心,是一种真接的审美价值取向。“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其彰显出来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对器物的不断雕琢,追求完美并不断创新技艺的过程,如同朱熹所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9]。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匠心就是要不忘初心,立足于自身职业发展和学前儿童成长需求,专心专注于教育教学,精益求精,进而获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精神。专心专注是新时代学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职业人格,正如习近平所言: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一个学前教育师范生需要执着专注、勤学苦练、敬业乐业,忠诚于学前教育事业,做一名孜孜不倦的学前教育追梦人,才可以从普通师范学生蜕变成卓越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精益求精则是新时代学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职业态度,为教育对象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努力,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基本的保育教育任务。追求美的价值取向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必须对将来即将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敬畏之心,顺应学前教育改革需求,系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树立精益求精的教学品格,为从业之后打造出精彩纷呈的教育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追求技艺之巧历来是中国传统工匠毕生的追求,《汉书·食货志》记载:“作巧成器曰工”,“ 工必尚巧”不仅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鲜明特征。《考工记》曰:“天有时,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技艺精湛、尚巧求新是工匠精细打磨优良器物,并赋予制作对象以新生命的必要条件。鲁班、奚仲和仪狄之所以被称为“祖师爷”并得到民众崇敬,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精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尚巧求新”,因此“巧”不是一种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和传统手艺传承,而是要求工匠敢于打破常规、革故鼎新,在本质上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特质。学前教育师范生目前以到幼儿园就业为主,作为幼儿教育领域的潜在匠人,“技艺精湛,尚巧求新”的匠艺对于他们的专业化成长十分重要。“技艺精湛”代表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水准,是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具体实践,学前教育师范生应以此为根据,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掌握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尚巧求新”则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接受学前教育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在内心树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以期将来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使得自身的职业生涯得以永葆生机活力。
我国历来有着崇尚爱岗敬业精神的优良美德,这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只有从源头上去深入挖掘,才可以使古代工匠精神得以喷涌出清如许之泉水。《论语》曾言:“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爱岗敬业”不仅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同时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价值要求和目标导向,劳动者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岗位,理性认同自己职业的价值,恭谦谨慎践行职业理念,才可以抵制外界的干扰,依靠热爱和专注从平凡岗位中脱颖而出。在学前教育领域,爱岗敬业就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高度忠诚、敬重热爱和认真负责的综合性表现,具体而言,就是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关心关爱每一位幼儿,执着专一地潜心教书育人,做好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人和引路人[10]。“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倡:广大教师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习近平同志也明确要求:“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学前教育师范生只有具备坚定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信念,才会珍视教师岗位,热爱教师职业,立志为学前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理念指导自己践行教育使命。
古代工匠自学徒开始,便和师傅共同生活、劳动、探讨和钻研技术,在这个职业教育过程中,学徒要获得更多的“知”,不仅需要向师傅学习如何使用制作工具、操练技术动作,还要通过操作实践不断揣摩和领悟师傅所授的技艺,经过长期的熏陶,一旦心领神会,便可“不肃而成”。在“行”的方面,工匠不仅需要实践传承前人的技艺、知识,更需要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新的技法、样式和风格,进而使技艺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工匠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可以不断提升技艺水平,制作出精妙绝伦、美轮美奂的产品。“知行合一”代表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学习意识,学思结合、乐学勤思,要学会将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反思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古代墨家学派提倡“道技合一”理念,要求门徒“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这也成为古代工匠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当前,社会上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长期性和社会的急功近利的短期性之间出现相悖之处。面对这种现实状态,许多学前教育师范生难以保持内心宁静、守住教育底线、坚守理想信仰,这就要求他们“道技合一”,将专业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如同梓庆一般荣辱不惊、心态平和,抵御功利主义诱惑,专心锤炼教学技能,扎实提升道德修养,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在工匠精神回归的今天,要在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中灌注工匠精神,以改变专业化推动下的技术理性偏向,以传统文化涵养学生,进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非要以工匠精神代替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而是要将“德艺兼修”“尚巧达善”“道技合一”等工匠精神品格融入到学前教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之中,并经历一个教育吸收转化的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教育目标的确立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结果,只有树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在历史长河中滋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尚巧达善、德艺兼修的能工巧匠,正是其完美体现着各行各业应共同遵循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职业品质。客观而言,幼儿教师作为“教书匠”,其工作对象是幼儿,他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因此,我们要把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以此指引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过程。当下,无论是国家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还是各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都十分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的培养,但将工匠精神嵌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非只是简单的以工匠标准来“形塑”幼儿教师,而是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汲取工匠精神专注、稳定以及对技艺的敬畏等精神内核,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匠心、匠艺、匠徳、匠化,使他们努力成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具体而言,应当在现行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增加基于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艺和专业精神的维度,以便更好的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化成长。在专业精神方面,应以工匠精神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专心专注”的职业人格、“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使学生将从事学前教育视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在专业技艺上,应以工匠精神的专注执著和知行合一理念作为内在支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追求极致和卓越,对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地”般的钻研,并努力向“技进乎道”的教育艺术境界努力。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的核心途径,应注重发挥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有效渗透工匠精神。专业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基本途径,也是渗透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新趋势新动态,立足教师岗位对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的需求,将工匠精神合理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例如,在《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优秀学前教育工作者如张雪门、陶行知、福禄贝尔、李吉林、应彩云、张锋的案例和事迹,学习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使学生受到这些这些学前教育行业“能工巧匠”的爱岗敬业、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又如,在《行为观察》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严谨细致、专心专注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针对性地加以锻炼和学习,进而将这些工匠精神内化成为自身的职业精神追求。
技能课程是辅助,其更加注重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艺,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师范生毕业之后大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是一个具有很强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职业,这就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除了熟悉掌握“读、画、弹、唱、跳”等艺体技能,还应具备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与指导、文学创编、玩教具的制作、三笔字等教育教学技能。因此,必须注重加强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个人、团体等各种形式的赛事项目,依托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不断磨炼学前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艺,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
职业素养课程是抓手,将工匠精神合理渗透于职业生涯规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帮助学前教育师范生不断增强与工匠精神相契合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认同。同时,高校还应主动邀请周边幼儿园的优秀教师或者校友,到校给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专题报告,展现工匠形象,传递工匠精神,激励和感染学生见贤思齐、崇德尚贤,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除了需要夯实理论以厚积薄发,更需要实践锤炼以知行合一。工匠精神孕育于、生成于、实现于“做”,“坐而论道”违背了工匠精神和师范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前教育师范生疏离教育教学技能,对其末来走上学前教育工作岗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工匠精神,必须坚持实践导向,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实践实训环节中,进行系统全面、多维的技能性素质教育,助力学前教育师范生在“游于艺”中借“艺”化人,进而促进学前教育师范生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逐步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积极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磨练学生基本从业技能。幼儿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之下,需要具备更加多元化的基本从业技能,高校应积极鼓励学前教育师范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赛事项目,如各种级别的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等,学生们“为荣誉而战”便会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指导教师则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技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使学前教育师范生形成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
其次,建构校内外结合的实训体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高校应严格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要求,积极组织学前教育师范生参加校内试讲、校外见习实习,指导学生不断磨练专业技艺。校内试讲活动是提高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如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片段教学竞赛,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校内试讲,或者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试讲作为学生成绩的来源之一,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得以实现“技艺精湛”,为接下去的实习甚至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外实训是进行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生动课堂,积极鼓励学前教育师范生投身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感受一线教师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在实践中强化对教师工匠精神的认识,真正做到“技以载道”。
最后,严格落实双导师制,通过“心传身授”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要求应选派工作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担任师范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并邀请一线的行业教师到高校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因此,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应当借鉴工匠制度的制度架构,聘请具有丰富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的名师或骨干教师担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实践导师,建立起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在这种现代学徒教学指导下,实践指导教师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给予学前教育师范生以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指导,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具体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还向学生传授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教学经验、职业道德等内隐知识,心传身授、心心相印,使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内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具有强大引导力的隐性教育资源,它不仅是推动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除了课程教学、实践教育之外,高校还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工匠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首先,基于工匠精神建构校园物质文化。高校在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应渗透工匠精神,可将中外教育名家、优秀幼儿教师、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校友等教师行业“能工巧匠”的教育理念、教育语录和先进事迹,在校史馆、教育文化长廊、宣传展示栏定期的展览或更新,并且在食堂、图书馆、教学楼等区域放置中外优秀工匠、教师的雕塑人像、壁画等,给予学前教育师范生榜样的力量或动力。其次,基于工匠精神宣传典型榜样力量。高校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开发工匠精神校本教材,将学前教育领域中具有优秀工匠精神的教育名家、行业名师、优秀校友的事迹汇总起来,编制成为校本课程,在校本德育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此外,还可以定期邀请当地的优秀幼儿教师或者毕业校友来校开展讲座、进行座谈,和在校的学前教育师范生分享工匠典型经验,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坚定他们毕业之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最后,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匠精神教育系列校园活动,比如结合教师节开展“我是幼教人”的征文活动,遴选出一些感悟深刻的优秀作品,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还可以结合学前教育宣传月组织开展儿童剧汇报演出、手工作品大赛、名师进课堂、学前教育经典作品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学前教育师范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强化他们对将来工作对象和职业的热爱,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教必先强师,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为未来幼儿师资的主要来源和储备力量,是实现教育强国这一战略部署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嵌入学前教育师范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训环节、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成为具备工匠之魂的的复合型现代幼教人才,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之路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