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娇,周 红,周 丹,胡 静,肖冬晨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1.中医肛肠科; 2. 消化内科; 3. 重症医学科; 4. 护理部; 5. 麻醉手术部,四川 成都,610200)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具,由于防护用具穿戴时间过长会对局部皮肤产生持续性压迫,导致不同程度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是由于体外器械产生压力而造成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包括黏膜)的局部损伤,该损伤通常完全符合器械的式样或形状,包括皮肤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和黏膜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2-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减轻医护人员发生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并提高使用舒适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防护经验总结如下。
以医院染性疾病科为例,疫情期间科室每日参加防控工作的医护人员有35名,需要佩戴防护用具(护目镜、防护口罩、防护屏等)的医护人员有24名,每天平均佩戴时间长达10 h。通过实施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皮肤潮湿管理、局部减压及改良器械与研发保护敷料等措施,科室无医护人员发生器械压力性损伤,且医护人员普遍反应佩戴防护用具时的舒适度较高。
包括风险评估、防护用品评估和皮肤评估3个方面。①风险评估:常用的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包括Braden量表、Norten量表、皮肤评估工具(SAT)等,但上述工具在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验证[4-5]。因此,应参考Braden量表、SAT等工具并结合临床实际,综合评估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风险。②防护用品评估:选择正确、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确保个人防护用品型号合适、佩戴正确,以避免过度受压或佩戴过程中固定不稳。③局部受压处皮肤观察:观察局部受压处皮肤有无潮湿、发红或破损。
疫情期间,医院使用的护目镜触感柔软,鼻托和镜腿处加大了与颜面部的接触面积;防护口罩边缘较宽,并具有很强的疏水透气性,对病毒性气溶胶或有害粉尘能产生有效过滤作用,可以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μmg感染因子或近距离(<1 m)接触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疾病[6]。护目镜和防护口罩均为头戴式,配备固定带,可根据使用者的脸型、头围进行调节,妥善固定的同时减轻压痛,增加舒适性。
通过温度测量、湿度测量和感知觉测量方法评估医疗器械接触部位皮肤情况[7],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和适度湿润。使用清水清洁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鼻部、脸颊部、额部、耳廓后部),查看是否有破损。可使用皮肤液体保护膜或长效抗菌材料喷洒或涂抹在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
使用新型减压超薄泡沫敷料进行局部减压,所使用的泡沫敷料(自粘性)厚度为0.2 cm,材质柔软,顺应性好,吸水性强。根据受压面积和形状裁剪泡沫敷料,粘贴于额部、脸部和鼻部,置于防护用具与皮肤之间,以减少局部压力。可以在不影响医疗防护效果的前提下,对防护用具进行适当的微移动,使局部压力重新分布。医护人员佩戴好防护用具后,向外呼气进行密闭式试验,若护目镜上未出现大量的雾气,可印证防护效果好。
除了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等局部因素外,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还和使用器械的材质和器械使用的时间有关。长时间佩戴护目镜、防护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会导致医护人员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增加。应在评估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应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并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泡沫敷料进行预防。泡沫敷料柔软透气、吸汗性强,可以通过维持局部皮肤氧分压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组织脱水,还能效分散受压部位的压力,保持皮肤湿润并避免皮肤过度潮湿。泡沫敷料与皮肤组织不粘连,取下敷料时不损伤面部皮肤,减少局部疼痛。而薄膜背衬是一种新型的透明敷料,光滑防水、透气,不易导致皮肤过敏,可作为抵御外界污染的屏障[8],具有较好的局部减压效果。此外,在保证防护用品使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通过局部减压、改良器械与应用保护敷料等多种方式,提升防护用品使用舒适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