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020-02-12 11:55黄灵娟杨西宁李赛梅
关键词:血糖因素糖尿病

黄灵娟,杨西宁,李赛梅,牛 瑞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内分泌内科,广西 南宁,53000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022)

随着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改变,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9%,并且糖尿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1]。2型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减少,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运动可改善糖尿病患者个体胰岛素的敏感性[2-3],增加骨骼肌细胞摄取葡萄糖、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并改善骨骼肌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4]。运动干预具有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不可替代的正性作用,是糖尿病治疗干预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5]。戴霞等[6]研究显示,13.7%的2型糖尿病患者从不做(包括走路等)持续运动,仅30%~40%能坚持每天锻炼,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形成有效的运动习惯。目前,对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运动行为的干预多从医务人员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运动行为的干预,改善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效果。本研究从患者视角出发,探究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改变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为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运动指导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中青年”年龄划分参照WHO标准:18~59岁;思维清晰、与研究人员能够有效沟通且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妊娠糖尿病患者,急性糖尿病并发症及精神疾病;听力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患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标准[7]。

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0±9.01)岁;病程3个月~37年;有家族史5例,无家族史12例;学历:小学2例,中学(含高中及中专)10例,大专及本科5例;职业:教师2例,职员3人,工人5例,公务员2例,其他(无业、自由职业、家庭主妇)5例。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访谈前,向受访者解释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获得其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及录音用于研究的许可。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受访者方便为原则,选择较为安静的学习室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访谈时间为 30~60 min,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进行录音。记录受访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访谈提纲:①“您了解糖尿病运动方面的相关信息吗,从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②“您觉得运动对您的病情有帮助吗?具体有哪些帮助?”③“您按医生指导的糖尿病运动方法进行运动,给您带来的不便有哪些?您是怎么克服的?”④“您觉得什么因素使您无法坚持或阻碍您的运动?这些因素是怎么影响您的运动行为的?”⑤“在您运动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惑,您觉得需要哪方面的帮助?”

1.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访谈对象进行编号Y1-Y14。访谈结束后24h将录音转化为文字,访谈资料采用 Colaizzi的7步分析法[8]:①认真阅读所有的访谈记录;②选出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观点进行编号;④将编号后的观点汇集;⑤写出详近、无遗漏的陈述;⑥辨别出类似的观点,提炼主题;⑦返回受访者处求证。

2 结果

提炼出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改变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促进因素:重视运动的认知因素,糖尿病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意志力,家庭及同伴支持系统;阻碍因素:对运动是不正确认知,运动知识缺乏,害怕运动并发症,社会角色压力增加。

2.1 运动行为改变的促进因素

2.1.1 重视运动的认知因素: 重视运动是一种积极心态,对患者的运动行为有引导作用。运动行为较好的患者一般会害怕糖尿病远期并发症,因而重视运动作用及行为。①害怕并发症:害怕疾病发展成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是患者重视运动的一大动机。Y1:“我们几个病友都说得了糖尿病能吃能睡也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怕得并发症,医生说要预防并发症,那我就要好好控制饮食,加强运动。”②重视运动的作用:对运动的重视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Y16 :“我是糖尿病患者,医生说运动可以提高我的胰岛功能,帮助控制血糖,可以减少用药,还能并发症减缓发生,我一定要坚持运动。”③强调自我管理:认清自己在运动管理中重要的作用,且努力承担坚持运动的责任。Y8 :“糖尿病是慢性病,要坚持自我管理,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坚持运动也非常重要。”

2.1.2 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糖尿病运动知识和技能是帮助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资源。①医护专业指导及自我不断学习总结:糖尿病患者主要从医生、护士及糖尿病教育者那里获取运动相关知识及信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因自身的学习能力,可不断地自我学习并在实践中根据自身情况来总结适合自己的运动知识。Y6 :“得了糖尿病,我除了从医生护士知道该怎么运动,我自己不断学习,并在运动实践过程中监测血糖,总结那种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更好,才是真正掌握运动治疗。”②多途径获得运动知识信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通过多种途径学习获取更多糖尿病运动知识信息。除了传统的教育途径,还通过微信等线上方式学习。Y2:“我经常去各个医院听糖尿病讲座,参加小组学习,还加了医院糖尿病教育的微信群,和群友一起学习该怎么运动,还可以互相运动打卡监督。”。

2.1.3 意志力: 坚持控制和自制力是促进运动行为改变的推动力。①坚持控制:长期坚持运动需要有较强意志力作为支撑。Y11 :“运动就要长期坚持,别的没什么。”②自制力较强:当运动环境发生变化如加班或者疫情影响不能出门等情况下,自制力强的患者会根据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Y12 :“有时候加班晚了不能像往常一样去慢跑,我回家的时候就坐公交车提前2站下车走路回家,当作当天的运动了。”

2.1.4 支持系统: 家属在患者的运动管理中可以促进患者的运动行为。①家属的正向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子女的正向引导有利于协助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Y2 “以前我爱人都不喜欢出门的,现在为了帮我控制血糖,每天都陪我去散步,还和我一起参加球队打球,所以我的运动就坚持下来了。”②同伴的作用:由于同伴的示范作用与鼓励,可给予患者无形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更好的坚持运动。Y3:“我同事也得了糖尿病,我们经常一起一边走路一边讨论怎么控制血糖,分享饮食控制、运动的经验,这样一来既坚持了运动,更好的自我管理,和同事的关系也更好了。”

2.2 运动行为改变的阻碍因素

2.2.1 对运动的不正确认知: 运动行为未发生改变的患者大多忽略运动。同时糖尿病的高患病率降低了患者对疾病及预后的危机感,而忽略对运动的控制。通过访谈得知,部分患者认为运动并不能控制血糖,对治疗没帮助。还有部分患者认为运动会加重身体负担,加重糖尿病不良后果。 Y6 :“我已经按照医生的要求在运动前后测了血糖,但是我运动后血糖没有下降,有几次运动后血糖还更高了。我觉得运动没有什么效果。” Y15:“运动多了我感觉很累,我本身血糖不稳定,有些疲乏,再去运动不是更累?” Y4 :“现在得糖尿病的人也多,邻居亲戚就有好几个得这个病,大家都不去运动,好像血糖也控制得挺好的,所以就我也就不去运动了。”

2.2.2 运动知识缺乏:运动教育存在几点不足:①忽略式运动教育:医生和护士忙于日常工作,根本没多余时间再给患者进行详细指导。Y9 “住院时医生护士都说让管住嘴,迈开腿,但是没有具体说怎么去运动。”②抽象式教育:医护虽然对患者进行了教育,但是教育过于表浅,患者在实际中实行运动有一定困难,不知道该如何具体进行运动。Y5:“医生讲了要多运动,但是什么运动合适,运动多长时间,要注意什么这些都没详细指导。所以出院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运动,就是每天自己去走走路。”。③模板式教育:运动教育没有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只是泛泛地提到要坚持运动,当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如疫情期间生活方式改变,患者表示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运动。Y4:“我之前一直运动,但今年疫情来了,不能随意出门,就在家一直坐着看书、看电视了。”

2.2.3 害怕运动并发症: 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害怕再次发生,就不敢再运动或运动量或运动强度不足。Y7 :“我根据医生说的去运动了,但是刚活动半个小时,我就觉得心慌慌的,很难受,一测血糖,才3.8 mmol/L, 所以我就不去运动了。”

2.2.4 社会角色压力增加: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因特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时,患者会把家庭和工作角色视为比患者角色更为重要,致使他们感到没有时间顾及自身的健康,从而无暇顾及运动。Y2 :“上班的时候忙,下班了还要照顾家里,哪有时间去运动。”

3 讨论

3.1 提高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对运动的正确认知,提高患者运动自我效能

患者对运动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够引导患者的行为[9]。本研究发现,阻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因素有对运动的效果有疑问,或因担心运动的风险而忽略了运动本身可能带来的益处,或因需要长期坚持运动而难以坚持。研究[10]表明,运动只有在掌握正确知识的前提下,个体才可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韩丽等[11]研究表明多数患者对疾病的终身管理缺乏信心,对可能面临的长期病程容易产生疲乏,从而影响其对疾病管理依从性。自我效能是糖尿病自我管理强大的预测因子,可以持续预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12]。糖尿病患者受自身文化水平及获取与疾病相关的运动知识渠道限制,医护工作繁忙致使糖尿病运动教育忽略、教育不深入,影响了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认知。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教育,转变患者错误的认知,提高患者自我运动效能。

3.2 教育可行性运动知识及技能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肖顺贞[13]认为适宜的运动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使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糖尿病运动干预方式种类较多,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指导:①运动方式: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爱好、病情,选择适宜的、科学的耐力型有氧运动方式。对于病情较轻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可指导选择强度较大如游泳等运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爬楼梯、慢跑、球类等运动,运动时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如社区中安置的体育器材、跑步机等。②运动强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患者能够适应的中等负荷的运动强度,可使用简易法脉搏(170-年龄)计算。在运动过程中自测桡动脉脉搏,当脉率增加至要求后继续运动15~30 min。③运动频率:每天1~2次,每次30~60 min。至少要每周运动5 d,每天30 min。因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工作、学习原因不能保证运动时间时,建议使用变换坐姿、快速搓手,改良扩胸运动等微运动,利用”碎片式”时间进行运动[14],将传统的有形运动变为无形的锻炼,以达到运动的效果。④保证安全原则:运动要预防发生低血糖,随身准备糖块,饼干之类小食品等。了解运动禁忌症,在并发症或身体明显不适时不要强行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3.3 加强家庭及同伴支持是促进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改变运动行为的重要保障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处于学习与工作关键时期,工作、生活和学业压力使其易忽视自身的健康问题,从而导致不遵医行为。此外,年轻人对健康重视程度和自律性较低,家属和朋友陪伴和支持对提高其疾病管理依从性尤为重要。研究[15]显示,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有积极影响,能促进自我管理行为的维持。刘胜兰等[16]研究表明家人鼓励去运动的患者其知识、技能、自我效能均高于不鼓励的患者。提示医护人员在运动教育中应增加针对家人开展运动培训,鼓励家人参与到运动中,以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在漫长的糖尿病病程自我管理中,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倦怠感,难以长期坚持规律运动。有着相同的疾病经历过程的同伴,相互间的言行可以互相树立良好榜样及互相激励作用,互相督促完成运动目标[17]。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炼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包括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类,运动行为受到认知因素、运动知识与技能及家庭及同伴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提高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对运动治疗的认知,加强糖尿病专业运动知识及技能的教育,重视家庭与同伴支持的作用。未来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运动行为干预方案应结合以上因素给予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提高正确运动行为的自我效能,使运动达标,帮助改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血糖因素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