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祺,陈文娟,赵亚萍,袁 细 综述,杨芳慧审校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24 h尿蛋白定量亦称为24 h尿蛋白排泄率,是通过收集24 h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其中的蛋白质水平,进而计算出24 h内的蛋白总量。当尿蛋白排泄率大于150 mg/24 h,称为蛋白尿[1]。蛋白尿分为生理性蛋白尿与病理性蛋白尿两种类型[2]。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一直是诊断肾脏疾病的标准之一[3]。尿蛋白的形成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尿蛋白的持续增多是肾脏损害的标志,与免疫球蛋白(Ig)A肾病患者预后不良相关[4-6],也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之一[7],对肾脏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8-9],利于临床病情监测。24 h尿蛋白测定一般多采用邻苯三酚红钼法[10],但在采集和保存尿标本的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如温度、防腐剂、留取方法、放置时间、环境因素、药物代谢产物、尿液中色素等。因此,了解24 h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选择对检测结果影响最小的方案,尽量规避或减少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对疾病的诊治非常重要[11]。
24 h尿标本临床常用保存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欧洲尿液分析》中规定2 h内或1 h不能完成检测的尿标本,宜置于2~8 ℃冷藏保存。计时尿标本和收集后2 h内无法进行尿液分析或要分析的尿液成分不稳定的尿标本,可采用相应的防腐剂,添加防腐剂的尿标本无需冷藏保存。不同保存方法对24 h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如下。
1.1保存温度 临床上对于24 h尿蛋白检测的尿标本主要有常温与低温两种保存方式。常温法通常指将标本置于恒温25 ℃的室内,冷藏法为将标本放置于低温冰箱(2~8 ℃)中保存。王修全等[12]在探讨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标本保存方法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温度对24 h尿蛋白测定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保存2 h内检测,总蛋白结果与即刻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温保存24 h后再测定其检测值会异常升高,而2~8 ℃冰箱保存24 h后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有研究表明,常温保存和冷藏(2~8 ℃)保存24 h后尿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4]。可能其他研究对尿液进行了密封保存,而王修全等[12]未对尿液进行密封或者实验过程中产生未知影响造成了结论不同。BRINKMAN等[15]的研究显示冷藏保存不干扰常规筛查,在24 h内可抑制细菌生长,2~8 ℃储存的尿标本中清蛋白可以稳定7 d,但保存时间过长,尿标本在低温下依然会变质[16]。理论上常温保存24 h尿标本对其尿蛋白检测结果无影响,但平时的临床尿液保存条件面临诸多变量。各地气候不尽相同,各级医院基础条件也有差异,居家保存更是缺乏恒温设施,考虑各地的昼夜温差及气温的变化等,实验条件下的常温与日常生活中的常温不可混为一谈。且尿液常温条件(25 ℃)下放置2 h,尿液中细胞分解造成pH值升高,进而引起红细胞、白细胞溶解。且常温保存的尿液容易滋生细菌,还有尿胆原光照分解的现象[12,15],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尚未可知。低温法能在不影响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保存24 h尿标本,因此更推荐低温保存24 h尿标本。
1.2防腐剂 研究表明将尿标本保存于低温环境中,可以降低相关因素对尿蛋白水平的影响[17],但患者居家或住院期间收集24 h尿液并低温保存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临床上常指导患者在尿标本中加入防腐剂以保存尿液。化学防腐法是通过抑制细菌繁殖来保存尿液,一般使用的防腐剂有甲苯、二甲苯、硼酸、盐酸、麝香草酚等。
甲苯或二甲苯作为尿蛋白等化学成分定性或定量分析最常用的防腐剂,可在计时尿标本或无法及时检测的尿标本的保存中起到防腐作用,通过在尿标本表面形成一层油滴样薄膜,可抑制细菌在尿标本内的繁殖,从而达到防腐的效果[18-21]。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有、无添加甲苯时尿总蛋白、尿微量清蛋白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19]。因甲苯用量是有一定标准的,需根据收集的24 h尿量来计算添加防腐剂的剂量,甲苯本身气味刺鼻,有致癌性,对使用者的健康会造成隐患,若剂量过多,还将影响检测仪器的使用。另外,有研究表明,在使用邻苯三酚红钼法对24 h尿液总蛋白进行测定时,使用二甲苯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不添加防腐剂的尿标本放置24 h后测定结果与即刻检测存在明显的误差,而添加二甲苯防腐剂对尿蛋白的检测值不会造成明显的干扰,且基本接近即刻检测值[10]。
麝香草酚也常用于保存24 h尿标本,薛雄燕等[21]对麝香草酚与二甲苯两种防腐剂保存的24 h尿标本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两种防腐剂保存24 h尿标本后,尿蛋白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麝香草酚与二甲苯在保存24 h尿标本上效果相当。由于试验条件下的常温为恒温25 ℃,比较是否添加防腐剂对检测结果影响的试验中,常温保存也只可作为25 ℃下保存结果的参考,不可推及日常生活的常温范围。防腐剂的使用需根据收集的24 h尿量来计算添加防腐剂的剂量,若添加过多会对检测仪器造成影响。在临床上加量不准确和致癌性的问题限制了防腐剂的使用,但麝香草酚从百里香油中提取,具有香气宜人、杀菌作用强、毒性低、获取途径方便等优点,而有挥发性、致癌性的甲苯及二甲苯可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对人体有潜在危险性[21],不适用于不具有防护条件且非专业操作人员的居家患者使用。故认为如需使用防腐剂,根据防腐剂的性质、防腐效果等,推荐使用麝香草酚,一则提高检测准确性,二则可避免防腐剂挥发性与致癌性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影响。
临床上影响尿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其他因素包括:尿液采集因素、临床用药因素、饮食和运动等因素、尿液送检因素、实验室因素。
2.1尿液采集因素 在尿液采集时,偶有生殖部位的分泌物进入尿液中,例如男性的前列腺液、精液与女性的经血、阴道分泌物等。女性阴道的分泌物能使阴道保持湿润、防止细菌污染,但阴道口处于尿道口下方的生理结构会让分泌物容易进入尿标本,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留尿做出规范指导,务必使其保持尿道口的清洁、干净,男性则要特别叮嘱以免前列腺液、精液混入到尿液中,女性则要叮嘱避开经期,避免阴道分泌物混进到尿液中。护士应了解掌握24 h尿标本留取的重要性及规范留尿要求,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住院患者,家属或陪护应按护士要求留取尿标本。
2.2临床用药因素 患者在尿液检查之前用药会影响尿液检查的结果。患者应用的药物不同,对尿检结果的影响也不同。例如会造成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的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等;会造成检验结果假阳性的药物包含喹啉类药物、季铵盐、氯丙嗪、过氧化氢等,偶尔有输注清蛋白的患者,其尿蛋白排泄也会增加[22]。对于这些患者,可以要求更换检测时间,如需要进行检测,则应标注,在检验过程中,要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在填写完毕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检查和核对,从而确保保存的数据正确[23]。
2.3饮食和运动等因素 部分患者在尿液留取期间,为促进尿液排泄会增加饮水量,有的患者还会增加或减少蛋白质的摄入,使尿蛋白检测结果不准确。在尿液留取期间不应进行剧烈运动,例如打篮球、踢足球、游泳等,会引起尿蛋白的一过性增加,影响检测结果。另外也应关注由于发热、心力衰竭或脱水等引起的一过性尿蛋白。
2.4尿液送检因素 尿液在送检时一定要把收集的尿液充分搅匀,取10~20 mL尿液检测[22],并在标本瓶上标明24 h尿总量。送检的时候盛装尿液的容器上都会贴着包含患者的信息条码,因此,在检测前工作人员首先要核对患者的信息,经过反复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检测,并且在检测前要再次对容器进行检查,检查容器有无被污染[24]。
2.5实验室因素 如今实验室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实际工作中也有因操作不当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情况[25],因此相关人员在检测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同时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维护,保证所有设备处于正常状态[26]。每天在检测患者尿标本前要做阴性和阳性室内质控,质控在控情况下才能对患者尿标本实施检测,否则应查找原因再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不同温度、是否使用防腐剂及尿标本采集送检等因素对24 h尿标本的保存检测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在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的尿液采集中,为避免尿液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可通过加大知识普及力度,让患者、护士及陪护等对尿液采集方法及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送检的尿标本质量,对于居家保存尿液的患者,推荐使用低温法将尿液保存在冰箱中,或添加麝香草酚进行尿液防腐。住院患者的24 h尿标本推荐使用低温法,或由专业人士选择添加防腐剂,优选麝香草酚。对于基础恒温设施良好的医院,在保证采集规范的情况下可选择25 ℃常温保存。24 h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检测,无法立即检测的尿标本应低温保存或添加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