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探索与改革
——以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例

2020-02-12 02:05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教学模式课程

全 进

(北方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作为室内设计的主要分支,居住空间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若要完美地胜任和解决这一课题,需要既具备工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又要有艺术家头脑的新型专业人才。激烈的社会和市场竞争对新一代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的主要阵地,在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安排上秉承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创造性是一切设计活动的本质特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点在于如何把握消费者的脉搏,把设计创新作为立足点和归宿点。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如何实现迭代与更新,在教学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是对课程探索和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架构

居住空间设计是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着重要意义。该课程系统地介绍居住空间设计原理,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掌握设计原则和方法。课程教学通过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巩固和训练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为基础,重点引导学生对人的居住行为的理解,从而在功能组织布局、主题体现等方面有较高层次的表达。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方案表达与制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艺术构思的能力。

当前的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理论讲授、拓展调研、设计实践。第一,理论讲授部分需要任课教师在课程之初精心准备课件内容,用理论构架性较强的知识概念作为铺垫,包括理论原理方法与技巧、实例分析和现场教学等环节。第二,拓展调研结合了实地观摩与考察调研的形式,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理论学习内容提出考察的对象、内容和目标要求,并引导学生从背景、功能、尺度、审美、材料工艺等角度展开分析和理解设计。第三,设计实践部分贯穿了三个设计课题,由简入深,最后的综合设计课题会结合设计竞赛和真实项目同步进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推进设计方案,从用户分析、设计定位、平面布局、陈设设计到设计细部和材料运用等方面逐步完善、深化,直到最终完成方案。

二、教学模式的迭代与更新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在近20年的教学探索里,从强调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步转向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居住空间设计来源于生活,也终将服务于生活,其生命力在于为人服务和创造。因此,目前的教学模式重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人们不断变化的居住需求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培养学生通过敏锐的观察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一)重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均来自艺术高考生源,应试教育制约了设计类考生的思维,程式化的专业考试普遍都偏重于考绘画功底,但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往往被拒之于门外,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在应试教育上来的学生理工科知识普遍不足,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偏差,严谨性欠缺,若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重视,及时弥补,恐怕学生日后难以胜任设计师的工作。

设计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过审视设计的定义反思,发现过去的教学模式总是看中设计结果的好坏,而忽视了设计过程,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浮于形式语言的表面思考,呈现缺乏原创性、设计深度不够的弊病。现在的教学模式则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建立设计的逻辑关系,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居住空间设计的特殊性在于用户是非常具体的家庭和人,受性格、年龄、职业、爱好等影响而产生居住方式和需求的差异化,因此,设计的逻辑关系是建立在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

设计的本质是创新,为了解决设计的创意问题,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目标,在设计实践中借助其他艺术门类方法实现设计创新,即依托于某一主题(如文学作品、绘画或电影)展开思维线索的拓展,进行空间移植和转化,从而实现空间的个性化表达和意境创造。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主动打开设计思路,展开有目的的想象,开拓设计疆域,而且避免了学生在设计之初依赖翻看大量的设计图片从中模仿的习惯,从而激发了人的想象力,赋予原创设计以驱动力和生命力。

因此,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常规,重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能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享受设计所带来的乐趣。

(二)课题设计与社会实践高度结合

以往的课程在设计实践环节中一般以虚拟课题为依托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单纯,况且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忽视设计的限定条件而使思路陷入了不着边际和散乱的局面,使设计与实际脱节,从而出现了大量“中看不中用”的主观设计。将课题结合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加重视客观条件。另外,做好客户分析是提出设计定位和做好设计方案的基础,业主的职业特点、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家庭构成和文化背景均是重要的信息,业主可以是假设的人物,也可以是亲戚、朋友、老师和家人,总之尽可能合理真实,能与之产生沟通交流。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课题任务要精心安排和布置,加强实战性演练。社会实践的两个主要渠道是学生竞赛和真实项目,均能够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从中领悟到设计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使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三)引导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

设计学是一个边缘学科,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明显,因此,室内空间设计必然与建筑、艺术、设计、行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市场学、社会学、材料学、构造学、建筑物理、建筑设备等诸多学科领域有关,要求设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更要了解中外设计史、中外建筑史、中外艺术史、中外园林史,尤其要关注当代建筑、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的思潮与流派,具备在技术上可行、实施上适应的审美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全局整体观念,真正设计出符合广大人民审美情趣的作品。

客观地讲,我们的教学体系和结构还有待完善,过多的造型基础训练,导致学生对理论研究的意识淡薄。纯美术的造型训练、色彩练习对于空间设计而言,需要很好地衔接和引导。因此,旧的设计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在教学环节中还需要老师一步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设计史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运用。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人体工程学、设计史、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四)利用社会资源平台为场景化教学服务

搭建社会资源平台与校外企业合作不仅为课堂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也带来了市场最前沿的设计信息。搭建社会资源平台主要服务于设计实践和考察环节,其目的是实现场景化教学。场景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摆脱图片作为设计案例的局限,能够为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学习体验,即学生通过对居住空间范畴之内各商业品牌、各品类的考察调研,加强对造型、材料、工艺、尺度、价位的综合感知,加深对专业的认知和对设计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通过与社会接触也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运作,从而为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居住空间设计的课程教学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教学质量上有了大大的提升。但要使这门课程更系统、更完善、更科学地发展下去,还需不断审视自己,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社会资源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和社会实践力度,持续更新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意能力,从而使人才培养更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