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着力点研究

2020-02-12 02:05乔俊鸽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体系育人

乔俊鸽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 210046)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为学校美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建设与改革方向;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及改革举措。2019年12月,高校美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西安成功召开。从凸显智育向关注美育及其他的转变,彰显了高等教育对做好学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今后高校育人模式及结构的基本趋向。在此背景下,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为抓手,理清当前工作重难点、明确工作着力点,是切实推动高校美育工作与改革的重要基础。这是高校立德树人及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下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概念与内涵

大多公共艺术教育是狭义的美育范畴。主要是艺术审美教育,即艺术的欣赏能力教育,主要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来实现。目前除艺术类院校及高校的艺术学院,高等学校的美育往往停留在通过艺术类课程对学生传达艺术及美,学生停留在浅层的欣赏层面,是窄化的美育。与之相对的是广义的美育,是对人的全面培养,目的在于塑造全人。正如蔡元培所说,美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及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仅是认知、理念上的教育,还包括能力上的拓展。广义的美育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深化的发展方向。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目的性证明与建设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懈追求的根本。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讨,主要围绕人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如智力、体力、交往能力、个性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发展,既有来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同时也有来自教育手段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基于美育视角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之上的高阶需要,属于德智体美劳人的全面发展范畴。显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当前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及文化的继承与传承

一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强调德与善的养成,注重内在修为,不同于西方理性人的培养。明辨是非美丑是德与善养成之基,而美育主要在于通过感受认知美从而培养其品德、促进人格养成。另一方面,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既是传承文化又是发展创新文化的高地。高校美育则是培养学生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以美育为高度、为标准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既站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有效育人的高度,又兼顾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是实现优秀教育传统及文化传承的必然路径,也是高校育人的主流渠道。实现中国特色的育人体系离不开此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其目标与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目的具有相及相通性,并形成育人及文化发展的路径载体。

(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行动的重要组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美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它是学生素质养成的关键。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对学生理念及价值的引领面临挑战,同时也是对学校道德工作及美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及人格发展容易进入误区,变得心胸狭隘、焦虑、易怒。唯有依靠着美学的向度即依靠美育的教育与引导达到人的发展平衡。高校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美育为高度、为标准的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了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内涵。实现对学生进行艺术、自然审美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必要的认知、思维及能力。

三、美育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有内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又有助推高校立德树人整体工作的现实意义。但是,仍然存在理念阻滞、定位不明、以美育人课程体系窄化等困境。

(一)公共艺术课程定位问题

高校艺术教育应当是高校广义的美育,不应是窄化的美育。利益相关者应当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其实际运行来看,主要利益相关者是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群体。一是于管理者而言,应当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系统性持续推进的常态工作,而非边缘化、仅限于艺术审美的教育;应当将实际践行者拓展到所有教师而非局限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二是任课教师方面,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师外,其他教师群体缺乏美育的概念认识及一定的教育氛围,教师对自身职责存在定势思维,局限于学科知识及边缘知识的传授,对美育理念缺乏相应的主体责任意识。因此导致美育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长期集中于比较窄化的公共艺术课程欣赏教育。

(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问题

课程是实现育人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育人目的的要素总和。现行的公共艺术课程,多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增设的通识艺术类课程,是专门的艺术审美养成类课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性开设相关课程、满足了人才培养的模块需求,但是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美育的深度及广度上无法满足新时代美育工作的现实需求。缺乏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开展美育工作的整体推进是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发展日益多元,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及消费观养成;另一方面,受社会氛围的影响,校园元素也日益多样,甚至出现一些有悖主流文化及价值的“潮流”备受学生追捧的现象。这种大背景下,狭义的美育体系即公共艺术类课程则远无法满足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亟待优化,不仅要求教会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与尝试把握,更要引导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并将此与自己的深度成长相结合,形成依托各类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美育课程体系。

四、美育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着力点

在美育工作得到强化与积极推进的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更加凸显,但是,做好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最根本的是要以美育为指引、为高度,才能达成艺术育人实效。

(一)以美育为高度,强化责任主体形成美育认知

美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五育”中的桥梁,具有贯通中西的作用,它赋予理论化、规范化的道德教育感染力,使之具有人情味,学生更易于接受;给人的心智以启迪,从艺术的审美与感知活动当中激发创新与创造意识;将枯燥的体育与劳动教育抽象化与具化,使之具有生命力。同时,五育又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身心及人格健康发展。另外,公共艺术教育不应是高校边缘化的存在。过去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存在误区,即智育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主流,其他方面的培养往往被忽略。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常常认为只有专业的艺术类学生才需要学习艺术,而美育是艺术技能培养的工具,艺术专业之外的学生无需接受。最后,公共艺术教育应是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不仅要在理论教育当中教会学生掌握发现美、感知美的技巧,也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如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艺术社团。在艺术活动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内化,从而达成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人格养成。

(二)以美育为高度,构建高校课程美育体系

蔡元培曾经指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学校的美育不应当仅局限于狭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应当依托所有课程营建大美育育人环境,将美育切实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充分利用现有美育素材与资源形成课程美育体系。如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中,除知识的传授外,将其隐含的精神、气节等深意向学生传达;理工类课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专业技术与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养成逻辑思维及认真严谨的态度。正如当下盛行的课程思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而是课程皆可进行思政教育;学生的美育不应当仅仅依靠通识艺术教育课程,而是课程皆可美育。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策及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切实以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进行自主思考与规划,切实打造适合学校自身需求的大美育课程体系,而不应仅局限于现有的少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三)以美育为高度,切实增强教师美育积极性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美育的核心同样在于教师。不论任何教育形式与内容,要达成一定的育人目标,主要在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否则大美育课程体系将成为空谈,无法切实落地。由于高校目前缺乏完整系统的美育体系,因此,教师的美育素养及能力也稍显不足。高校应当明确教师在建设美育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应对举措。一是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美育自主权,激发教师参与美育、推动美育的积极性;二是要激励与奖惩措施并举,以正强化与惩罚手段推动教师参与,提升育人成效;三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及社会资源,通过培训交流及实践参与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美育水平及能力。

(四)以美育为高度,并将美育切实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

在教育目的层面,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切实发挥高校的育人职能,做到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情感与价值引领并行。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需要纵向制度与横向主体共同发力。一是纵向制度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及学院层面做出更多的思考与设计,充分挖掘除智育外其他育人体系缺位、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对育人路径进行凝练与整合,形成必要的制度推手,提供充分的外力准备。横向主体层面,学校管理者、教师及学生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在制度及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自主思考及多元探索,做到学生需求方与管理者供给方及教师供给方的无缝对接,做到供给合理有度,充分激发内生主动性。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