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璐璐,谭 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麻醉科,北京 100730)
随着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在全国的推广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评估体系的建立,培训内容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在住院医师培训的过程中,除了临床技能培训外,近些年科研培训也被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中。临床和科研对于医师能力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鼓励住院医师参与科研,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学术能力、竞争力和成功率。
一项针对于日本内科住院医师的调查表明[1],63%的2年级住院医师认为需要将科研培训纳入住院医师的培训中,同时在住院医师阶段参与科研的住院医师对其住院医师培训的满意度要高于未参与者。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自2000年开始为内科住院医师提供疾病预后研究的课程并为住院医师提供参与临床研究的机会。一项调查对2001年至2010年毕业的内科住院医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研究培训对住院医师成功发表文章有帮助,在提高临床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科研素养,并有利于其未来职业选择和规划[2]。一项针对于国内全科医生的调查显示,81.7%的医生认为科研能促进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3]。
住院医师阶段进行科研培训,有助于住院医师更深入地了解未来职业。同时科研培训有助于培养住院医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出临床问题及解决思路的能力,并引导住院医师进行文献阅读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满意答案。此外临床和科研是密切相关的。住院医师通过临床问题提出假设,通过科研来验证临床假设。
目前,在住院医师期间进行科研培训存在很大的困难。
一项研究对加拿大肿瘤放疗科住院医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65%的住院医师认为缺乏时间是导致其不能参与科研的最大障碍[4]。另一项对美国高年资肿瘤放疗科住院医师的调查也显示科研时间是决定住院医师期间发表第1作者文章数量的关键因素[5]。由于临床任务较重,部分住院医师还需要顾及家庭,目前仅有少数有热情的住院医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科研。
一项针对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调查表明,2/3的住院医师认为缺乏导师是开展科研的困难之一[6]。缺乏有经验的导师以及住院医师项目缺乏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均是目前遇到的问题。同时研究还表明,以科研为中心的住院医师项目中,住院医师发生抑郁的概率增加[7]。这个结果提示导师在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还应进行心理沟通和疏导。
即便是有科研背景的住院医师,对于如何开展临床科研也存在困惑。合理的培训和引导有助于住院医师确定个人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并提早规划。美国对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项目负责人的一项调查显示:设有结构化科研课程的住院医师项目,其住院医师科研产出率增加[8]。科研培训包括是多方面的,如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文章撰写、基金申请等。
此外科研经费的短缺、有资质导师的缺乏、如何保证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平衡等均是在住院医师阶段进行科研培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是否需要将科研培训列入住院医师的必修课程,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住院医师项目负责人不能单纯强行要求住院医师进行科研,而应该为住院医师开展科研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
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住院医师的需求和基地的特色及优势制定课程。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开展相应的课程,为住院医师提供全方面的培训,同时激发住院医师的潜力和兴趣,为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为了让住院医师能顺利开展科研,需要保证他们的科研时间。研究表明住院医师的科研产出与科研时间成正比[9],从而提示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将科研时间列为轮转计划的一部分。目前美国部分培训项目设立了科研轮转时间供住院医选择。
在培训和时间保证的前提下,导师的监督和指导对于住院医开展科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决策能力和处理压力、应激的能力,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并提高科研产出。导师在引导住院医进行科研探索、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或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方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导师制不能流于形式,导师需要有固定的时间与住院医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并为住院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住院医师自主选择导师的权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沟通。培训基地应联合科研能力强的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为课程开展和导师配置创造条件。
国内一项针对于住院医科研态度和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表明,学历和年龄均会影响住院医的科研能力和对科研的需求[10]。因此,针对个人制定相应的方案,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全面的提高。
综上所述,科研培训应纳入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这对于住院医师的成长、临床和科研思维能力的提高均有很大的帮助。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应根据各自学科和基地的特点在保证时间、课程安排和导师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适合本基地和学科发展的科研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