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明月 孙琳琳 苗 静 张 璐 赵 楠 牛琳琳
(盘锦市气象局,辽宁盘锦 124010)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1]。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气象局以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融入式发展为实现途径,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切实增强气象在保障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防灾减灾方面的能力,开展了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1.1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 在全市建设324套农村应急广播系统,96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乡镇自动气象站42 个,建设大田作物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9 个,土壤水分观测站2 个,智能农业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1 套,通过辽宁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一体化发布系统,能够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5 min 内发送到灾害性天气发生地乡村,提高了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的建立在合理安排春播生产、适时灌溉、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提升 “直通式” 智慧气象服务方式 推进智慧农业手机客户端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应用,实现 “直通式” 农业气象服务延伸至乡、村,服务到户、田的多级服务格局,实现农业气象情报产品、农业气象预报产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产品的快速查阅,及时发布大风、寒潮、暴雪、雷电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及时防范、减轻损失。
1.3 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抗旱增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全市建有10 套增雨火箭装置,1 个弹药储藏室,配备3 套临时弹药存储柜,布设30 个流动作业增雨点,建立1 个市级增雨作业指挥中心,2 个县级作业机构,具有专业作业资格人员11 人。当出现干旱需水情况时,气象部门按照市领导指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增雨作业,平均每年增雨作业10 次以上,年增雨量0.8 亿m3右,发挥了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修复、农业增雨等方面的作用。
1.4 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实现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精细化制作,根据不同农时、作物各种关键期,开展了农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农业干旱监测预报预警、春耕秋收农业气象专题服务,同时开展了水稻发育期观测和农作物动态产量监测预报专题服务。以 “物联网+ 气象服务” 为依托,监测设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以及棚内气象条件,并设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的阈值,当气象条件达到设定阈值,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精细化服务,该模式为开展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1.5 提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近年来,盘锦市气象为农服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依托3 个设施农业气象科研基地、1 个水稻工厂化育苗气象科研基地、2 个泥鳅鱼生产气象科研基地、1 个河蟹养殖气象科研基地,研发农业气象服务指标,编制了《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和适用技术研发工作。
1.6 拓展气象服务新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 “三农” 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盘锦市气象局在切实提高气象服务农业综合生产、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农村生态文明和精准扶贫的现代化水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当地围绕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开展了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推进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探索气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在丰富 “直通式” 气象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同时,当地还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作用,协助地方政府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生态宜居气候资源评价,开展民宿旅游气象服务,建立了观光旅游采摘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开展旅游农业专业气象服务。
2.1 农业气象观测站网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的分布较广,但观测要素、数据标准化处理和传输方面有待调整和改进,需要结合农业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建立特色作物的农业气象小气候站,充分发挥资料效益。
2.2 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应大力研发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农业气象业务产品,改变精细化程度不足、针对性不强、服务形式单一、实用性差的现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防灾减灾、国家粮食安全等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
2.3 农业气象科技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气象科研开发的领域拓展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高效优质的农业气象保障技术、防灾减灾应用技术研究较少,分析评估产品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仍显落后。
3.1 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完成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与试验站布局优化及任务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气象试验站的观测、试验、示范和推广功能,进一步提高观测自动化、资料信息化、管理规范化水平。
3.2 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预报服务系统 拓展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春耕春播专报和收获期预报、作物产量预报、土壤墒情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等预报业务,实现农业气象预报业务产品的多元化,提高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对农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用户的广覆盖[3]。
3.3 提升农业生产气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依托科技项目支持,以省级农业气象业务机构为研究开发核心,以农业气象试验、观测站为试验示范基地,针对水稻、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着力解决关键科技问题,针对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业务应用需求,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预测及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
现代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共进,也需要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紧密围绕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文明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大任务” 展开,互相融入、互相促进。要积极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联合农业部门创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强化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等资源。实施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行动,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提升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气象支撑和保障。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气象保障,扎实推进气象行业扶贫,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通过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监测预报水平,拓宽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气象对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