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执法规范化是公安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目前,公安工作总体上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民警的执法水平在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执法过程中,与群众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关系。但是,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偶有发生,部分民警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化,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行为,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民警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也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民警除了要按程序规范履行法定职责外,执法语言的规范化建设也是提高执法质量,树立良好行业形象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规范化的执法语言是民警在工作过程中高效地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必要媒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语言进行着思想、情感、信息的交流。民警使用规范化的执法语言对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提高执法质量,构造和谐警民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指的是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外在的言行举止在群众中形成的总体印象。警察是公安机关外在形象的代表和象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位民警的言行举止,言行举止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得体的语言风格、合适的词语选用、流畅的口语表达是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警察谋求自身发展必备的专业素养。
执法水平的高低和执法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准,民警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法质量的好坏,语言是执法的重要媒介,良好的语言表达水平不仅可以准确的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还能顺利化解危机,提高群众对民警执法的认可度,明确执法过程中交流的目的、内容,根据时间、地点、交际对象等语用因素去组织语言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达到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目的。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是群众路线对公安工作的重要要求,警民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关系,是政府与群众关系的体现形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与群众的沟通主要就是民警与群众的沟通,民警执法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交流会以外化的语言形式为依托,规范、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规避沟通中的一些错觉和误解,能够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同时,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
良好的口语能力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目前,从总体上看,警民关系存在一些不协调、不融洽的情况,个别对立和对抗的情况时有发生。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与群众接触较多,在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适宜的语言行为,一些由于民警没有良好驾驭语言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
目前,部分民警对口语表达关注度不高,也没有充分重视执法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在执法过程中,语言的表现力和准确度都有欠缺。民警的执法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执法过程可以通过语言发挥作用,督促交际对象改变思想、行为甚至价值观。但是,在语言使用中,有个别民警的语言表达不够明晰、严密,缺乏条理和逻辑性,不能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语音错误、用词不当、条理和逻辑混乱等现象在口语表达中时有发生。语言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是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由说话人进行分析整理传递给听话人,分析整理的目的一方面是要让所传递的信息易表达,另一方面是要让所传递的信息易理解,这就要求所表达的内容在语音、词汇、语法及语义上要正确合理,充分把握语言的规则及逻辑才能更加高效地达到执法目的。
对于警察来说,公正、严格地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沟通过程中,为了体现尊重,在服务性警务活动中使用有亲和力的语言往往会给执法带来更好的效果。然而,由于某些社会历史原因,少数民警总是认为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在这种错误角色定位的误导下,他们在执法过程中总是处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与群众沟通时使用的语言过于生硬,给人不可亲近、高高在上的感觉,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当前,部分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过于随意,不考虑交际的时间、地点、对象等因素,导致执法语言缺乏规范性。语言交际过程是交际主体与交际对象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其中既包括说话人对话语的选择,也包括听话人对话语的理解。在交际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所以,交际主体在进行语言交流之前,应该对交际因素进行充分的把握,随时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调整,保证言语行为的得体与恰当,从而避免出现交际不畅给交际带来负面影响。
民警的执法语言是根据其职业特点形成的,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它是公安机关社会形象的外化,也是警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关公安、法律专业知识与语用交际要素相结合而形成的表达艺术。对于民警来说,这种表达艺术是建立在学习培训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又决定了执法语言需要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首先,民警要有意识地提高语言能力。为了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打造优秀的警察执法队伍,民警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公安机关应该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把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知识内容融入到培训内容当中,为提高执法语言素质打下牢固的基础,制订“文明用语手册”,用正确、恰当的语言形式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其次,民警要有意识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往往会受到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帮助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警务观和执法观,在执法过程中,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言行举止要切实贯彻执法为民的原则,不用“生冷硬横”的态度来对待群众,注重执法过程中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和文明性。
首先,执法语言的语意内容要规范化。对于执法过程中的语言使用来说,只有掌握正确的语意规则,才能更好地驾驭执法语言。语意即话语所包含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话语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语意是具有法定性的,不能是普通日常交际中的“大白话”,即法定性是警察执法是否规范的一个评判批准,在执法过程中,民警的执法语言表述必定要围绕其工作职责。所以,执法用语要具备充足的法律内涵,能体现出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其次,执法语言的语气类型要规范化。语言形式表达出的语气也是非常重要的,语气指的是执法过程中使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它与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有关,它是说话人使用语言时对交际内容和交际对象的看法和态度,是在思想感情支配下产生的话语表述方式,它是以说话人的看法和态度为中心,以语音为载体表述出来的。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说话人的语气体现出了他对听话人的看法和态度,这个看法和态度有温和、真诚、急躁、严肃、强硬等方面的区别,在执法过程中,对语气的正确把握可以使执法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交际对象是交际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执法过程中,正确定位交际对象,把握其特征来进行语言形式的选用,对交际的顺畅进行有重要作用。首先,交际对象的自然属性包括交际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从交际对象的年龄来看,与年轻人和年长者交谈就要注意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年轻人气血方刚,容易冲动,与他们交流,要使用恰当的语气和准确的词汇,同时要保持稳定的情绪,抓住交谈的核心和要点,语言表达有理有据;与年长者进行沟通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健康因素,说话时一定要心平气和,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从性别的角度说,与男性交谈时话语要严肃,有一定的威慑力,与女性交流时要注意把握语言上的分寸。其次,从交际对象的社会属性来看,交际对象的社会属性包括其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等方面。对于不同职业的交际对象来说,所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越高优越感越强,比较注重面子,与其交流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逻辑严密。把握好所述事件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交际对象,也要注意词语的选用,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交际对象,用语要注意法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使语言更易于理解。
总之,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树立执法语言规范化的意识,掌握规范化执法语言的标准,根据交际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行恰当的语言选择对执法规范化有重要意义。只有运用规范化的执法语言,才能与人民群众进行和谐地沟通,营造良好的警民关系,使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