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美文美育能力建构

2020-02-11 21:18:4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文中学语文美育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4)

引言

现阶段,建设和谐安定社会需要民众求真务实、向善尚美,而学生作为被国家和社会寄予厚望的青年群体,对其实施美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着国家青年群体的综合素养,也在一定意义上与青年群体的幸福相关。新时期要求避免将人培育成由应试教育、科技主义与商品社会形成的“异化的人”,应将未来一代培育成具备和谐发展人格的人才。唯有个人人格的完整,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在此意义上而言,语文作为精神学科,亦是心灵和身体的协和学科,语文学习作为审美性学习,任何文本均是美的构成,语文知识学习过程就是体验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具有教育及引导学生的职责,应具备美文美育实施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在美文美育工作实施层面有着先决条件,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新课标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其中便对教师美文美育工作实施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本文期望在理论研究层次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美文美育能力建构作出贡献,力图有所创新,从而为实践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美文美育相关概念界定

1、美文概念

美文,即具备美的要素且契合美文特点的文本,美文和审美文本存在一定关联。审美文本指处于审美范畴内文本的简称,只要在审美活动中可调动主体审美感受的意义系统和形式符号,不管是语言符号或是非语言符号,均可被称作审美文本。基于当代美学维度,审美并非通过作者或者其他因素所确定与固定的既定结果,是在审美活动中受众去领悟与鉴赏,进而赋予具有一定意义的未定物,这一未定物便称作审美文本。此文本作为符号修辞,是具有其独立生命,且在审美活动中面向受众开放的空间。然而,被称作审美文本是由于审美自身具备的动态性、不确定性以及开放性特征。本文倾向的美文概念,是将语言符号作为审美感受符号意义系统或者形式的审美文本,其将文字语言为载体及表现工具,反映实际生活,打造艺术形象,继而呈现审美情趣,将其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具体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因为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美文,蕴藏着人文美、文化美以及形象美,这些美文所包含的美具体呈现在其至情、至善、至真,契合人类对于所有美好情感的审美价值追求以及文化期待,对于中学生群体具有熏陶及感染的教育功能。

2、美文生成要素

要想生成美文,需要作者收集一定材料、酝酿情愫与情感、选择创作方法、表达审美意象,进行生成美文,用于读者陶醉和欣赏。因此,美文的生成,需要下述基本要素。首先,美的情感底蕴。美文作为反映作者美的爱好、思想、品味以及文化的方式,是作者美的人格的具体呈现。在创作初期,美文作者因某种激发进入创作准备的状态中,美文的创作基础便是作者的情感宣泄欲。而最终生成美文,是由于美的情感。因此,美文所蕴藏的美呈现在作者美的情感底蕴与美的心灵。在具体创作中,美的思维与心灵激荡着作者,使其将这一情感融入作品。在创作完成后,言不尽意或言已尽但意无穷的境界为读者留下无穷的解读空间,这源于作者情感底蕴的寄托与其作品美的意义的不断溢出。其次,美的语言表达。语言表达作为美文的运作形式,生成美文的语言尽管只作为文字符号存在,但是作者创造地组合排列,可使读者借助语言符号感受到画面,聆听作品声音,并感受到作品思想与情感。生成书面表达方式的美文亦是语言艺术,其将语言用作驾驭方式,遮蔽或者敞开人心世界及世间万物,从而借助美的语言表达形成美的意象。此外,美文解读者。在岩壁与石块上刻画的文字,若离开了发现且阅读它的人,它们便只作为符号标识存在。附在纸张等介体上的美文,若离开解读者,便失去了鉴赏解读的主体,美文的灵动和鲜活便缺失了意义。就中学语文教材美文来说,师生均是解读者,而他们和文本、教材编著者的多重对话,心灵交流与思想碰撞的过程,显然无法脱离解读者独立进行,因此美文也无法脱离解读者独立存在。

3、美育的性质

美育的实施与情感体验密切相连,从美育活动自身而言,情感元素始终贯穿其中。美育恰恰是通过诸多美的元素激发人的内心情感,使人的情感获得变化,进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然而,语文美育区别于情感教育,其具备特殊的内容与目标。对语文美育的理解,多数人仅注重美育,忽视语文。张天喜曾表示,语言美育涵盖两大类内容,即运用美学理论,加以美育方式,凭借情感作用激发学生们语文学习自学性及兴趣,形成好学与善学的优秀习惯;利用语文教育蕴藏的美学元素,培育学生们审美情趣,实现其协调发展。需注意的是,中学语文美文美育作为学习教育,其不可与学生们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脱节。美育既是融入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理念、技巧、方法与思路,亦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教育目标之一。

4、美育的任务

对语文美育任务而言,可从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能力层面理解。一方面,基于审美心理结构,语文美育任务在于唤醒学生们审美意识,树立正确审美观念以及培育崇高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另一方面,基于审美能力层面,语文美育任务即借助审美化教育模式培育学生们审美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实际上,只有学生拥有审美能力,才可具备审美心理,而审美心理所指向的便是语文美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师唯有掌握美育任务,才可在具体教育工作中有所侧重。相对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具备更强的人文内涵与文化特征,在培育学生们审美情趣的同时,应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即高尚的审美意识,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美文美育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具体要求

1、理想主义诉求

一方面,育人的理想化。语文教师因其专业特征,往往与学生间接触较多且更为亲密,了解学生思想、品行特征与约束学生发发展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不可存在悲观心理,应对引导并及教育学生们怀揣着理想,而这一理想来源于对学生们的信任、对于学生们可塑性的了解。语文教师将这一愿望提高至理想化高度与境界后,便会对学生们产生美好的教育期待,善于采用适当和适时的教育模式,最终形成积极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教育理想化的人。在这一维度下,要求教师将学生们教育成拥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一个人若在其学生时期未明确自身理想,并不谈理想,与教育工作者教育方式、策略及行为正相关。理想的缺失是证明教育失败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学美文美育中,语文教师应教育学生明确个体理想,并使其理想合理化,努力成为一个使他人因自己存在感受到快乐的理想的人与本真的人。

2、浪漫主义观念

教育可作为浪漫主义运动而存在,其不应局限在眼前的实利,相反,若致力于当下教育工作,培育出的学生便会具有立足现实与逢迎功利的特征。同时,唯利是教势必会致使教育约束自自身。社会既需要精英教育,也需要大众教育,并且此教育应立足于未来,不但要立足于个未来,而且更要立足于国家、民族未来,立足于人类的未来,针对学生实施本真的教育。美文美育要求中学语文教师拥有浪漫主义,而浪漫并非脱离现实,应结合现实,引领学生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不断发展。语文教师不可将培育人力工具视作个体追求名利的目标,而是要一直在个体教育观念层面融入浪漫情怀,将培育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视作自身教育的目标,将培育出更多能生活与生存的劳动者视作个体浪漫主义情怀。

3、现实主义态度

在人的生成与成长中,教育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环境可影响个体人生价值取向与爱的形成方式,而当下部分教育模式的应用却限制了爱的交流。基于这一方面,语文教师应具有现实主义态度,同时这亦是语文教师的美文美育精神和品质生成的具体要求。此现实主义态度是针对当下教育隐藏关爱、关怀,而是以机械化模式从事育人工作来说的。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作用以及对灵魂的塑造作用结合应成为社会群体对教育反思的根源。语文教师现实主义态度,其一是直面学生群体生存、生活与其周边环境的现实,真正从学生视角出发,为其着想。其二是承认现实并指导学生准确积极对待自我与其生活环境,积极处理自我与环境的碰撞和冲击。着眼于现实,指导学生们正视并超越现实。

三、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美文美育能力生成要素

1、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也称作审美力,是人类发现、体会、解读、欣赏和在理解过程当中创造美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对各类事物审美价值展开辨别与评估时所需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作为综合结构存在,是创造力和欣赏的结合,是将理解、认知、判定和直觉、感受与想象实施辩证统一,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后天学习的互相渗透,意识人类特定的能力。而审美能力的组成,如审美发现力、审美感受力、审美欣赏力以及审美评价力,发现、感受从而进行欣赏和评价,是审美能力的组成。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与其审美能力强弱息息相关,精神境界高低与情感丰富程度约束着审美力的发展。因此,唯有性格才可塑造人格,只有能力才可培育能力,而审美能力作为美文美育能力生成的基础能力,语文教师若想顺应与满足塑造理想人格、立美育人以及以美悦己的要求,应提升个体审美能力。

2、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师美的创作能力具体呈现在思想美的创造、情感美的创造、心灵美的创造以及生活蓝图美的创造等。但是所有的美,最后均需借助语言具体呈现。因此,语文教师美的创造能力,呈现在其语言美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所用的话语,每一句均蕴藏美的创造性,具备创美能力的语文教育,在教学中不会根据教案组织自身语言,是由内心深处涌现的,而教师的语言不但饱含思想张力,而且也充满着美的特殊魅力。这些语言往往是在语文教师教学中无意识创造生成的。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美文美育工作实施的驱动力,其动力源自自我意识。人是创造性活动的实践主体,本就具备自我意识,相对群众而言,这一自我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相对教师个体意识而言,在其将个体视作认知对象时,便是主观层面的存在。美文的创造、鉴赏与其美育实施本质上属于创美的实践过程,恰恰是在这一创造活动中,创造者摆正自身位置,其本质力量获得肯定,中学语文教师正是在此对象化的具体创造中,找到并实现个体价值。美文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调动教师创造欲望及热情,教师受个体职业情感影响,会将对美文的推崇转变成对于语文学科的热爱,进而在教育活动中摆正位置,真正创造美,彰显其本质力量。

3、美文教育能力

美文教育能力,即美文美育能力,其涵盖对美文教育设计能力、美文美育课堂执行能力、美文教育鉴赏能力以及美文美育行为评价能力等。中学美文教育设计能力指的是,教师咋子感受美的同时,以自身教育手段的美传递美文的美,调动学生们审美意识,解决影响美文美育实施的因素。语文教师对于美文进行进行备课并设计教学活动时,指向应高度集中,在此过程中要发现并鉴赏文本蕴藏的美,摸索美育方式。而在备课并设计美文教学时,应考虑中学生审美意识特征,提高自身美文美育水平,学生审美意识常常具有随意性,针对美文的关注容易形成无意注意,并且在鲜明强烈的美的影响下更易产生。同时,还应关注学生们审美特征的浅层化与表面化,中学阶段学生容易因美文内容、语言、外部的美生成鉴赏活动,对于美文美育教育中内在美欠缺分辨力与感受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调动学生在这一层面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与提问设计层面发力,多基于审美视角进行巧妙构思,从而消除美文美育课堂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四、中学语文教师美文美育能力的个性化建构

1、美文解读能力的个性化建构

语文教师美文解读能力包括:教师具备从美文内容中解读出自我以及当下时代的能力,以及避免过度解读与反对解读。教师之所以应具有美文解读能力,是由于美文解读过程中时常出现无法融合时代要求、过度解读或者超越时代背景的错误理解、解读者以己度人或用自身生存背景苛求美文创造者,这些均不属于解读者的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促使美文个性化解读具有可能性,同时美文个性化解读能力应运而生。追寻共鸣与反对解读是语文教师建构个性化美文解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共鸣即个性化作者和个性化读者凭借美文实施对话与交流,从而形成碰撞和交错。因个性的差异,教师对于美文鉴赏的视角和倾向也有所不同,因此生成了语文教师美文解读的个性化,即与个性化美文形成的共鸣。

2、语言美的个性化建构

语文教师语言美个性化建构可促使美文美育突出教师个性化特征。美的语言既是可精准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语言,亦是具有丰富人生体验,可最大程度打动人、感染人并充满正能量的语言。美文美育要具备美的表达,即教师应强化语言美修养,了解语言表达方式,并在美文美育中得以实施。身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善于使用文明用语,同时还应重视个体语言风格的生成,生活作为语言的藏宝库,教师应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言。这一语言属于独白语言,而它的美呈现在严格的语言逻辑连贯性、语句的完整性以及修辞应用的精准性。这一教学语言,旨在引导学生大脑、多感官与神经系统共同活动,形成相关审美提雅安。具体化与艺术化的审美课堂语言渗透到教学中,不仅会增添课堂色彩,也会使师生更加愉悦,对学生们接受知识、加强能力、培育审美意识、生成美好心灵具有巨大作用。

3、美文创造力的个性化塑造

个性化的美文美育能力建构涵盖美文解读能力的个性化建构、语言美的个性化建构以及心灵美的个性化建构,但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则呈现在教师可实施个性化美文创造。美在于创造,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高超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将自觉主动展开美文创作养成自发和自律行为,以个体精神历险带动并引领中学生展开相同的精神探索。为学生布置的写作任务,只有教师在真正写作后才可具备确切的认知,否则教师无法准确感知文章创造的快乐和艰辛,掌握文章创作难点。语文教师所发表的文章,常常被学生们奉为圭臬,并且学生对于能够发表文章的语文教师会生成敬佩心理。如此一来,语文教师可发挥自身教育功能及影响力。创作即进入美的境界并感知美的过程,语文教育自身蕴藏着无限的美,并且这种美能借助教育和科研使其更为具体。创作教育及科研相关文章,可促使教育和科研的美为教育工作者共享,即便是评语的创作,也是多次小篇幅美文的创作,若教师在书写评语中达到切中弊端,且文字优美,具备打动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力量,学生在历经多次心灵洗礼后,会对教师所创作的美文爱不释手。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给予美育工作高度重视,在新一轮新课改中,美育不但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内容,而且也是整个教育改革工作的突破口,亦是教改成败的关键性元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响应美育这一号召,在语文学科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美文美育能力,帮助学生迈上属于其自身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美文中学语文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文欣赏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美文阅读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6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