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稳亮
(河池学院,广西宜州 546300)
前言: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英美文化在高校英语课堂中渗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本国文化的输入,这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交融是十分不利的,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课堂中进行英汉文化的双向导入,通过文化间的碰撞磨合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弘扬。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引入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想要分析文化双向导入的必要性,就要清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此学科兴起于上世纪50 年代,融合了语言学、传播学、人类学以及外语教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象征性的、解释性的、交易性的、语境化的过程。处于不同文化滋养和熏陶之下的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之所产生的不同解释和希望需要共同的意义进行承载,因此,也可以将跨文化交际看作是理解和分享语言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不仅需要语言的贯通,还存在一个隐藏前提,即文化的承接。
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想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达到两点标准,其一,深刻体会本国文化。其二,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因此,在当前全球化时代下,要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一方面要强化本国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要渗透异种文化,如此才能实现对语言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文化的潜意识性使得人们对自身文化特征的了解反而存在不足,这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会因一些内在原因出现文化认知偏差,现今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使得语言学习者无法有效的平衡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认知,很容易忽略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导致文化认知失衡。
基于以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引入文化双向导入的原则,加强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对比分析、渗透融合,使学生们全面深刻的掌握英汉语言的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是表象,不同文化的交流才是实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表象、轻实质的现象,外在表现为文化失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错误认知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轻视了文化对于英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些高校过度强调英语文化的渗透,反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学习。因此,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的核心就在于“双向”,即在向学生渗透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扭转当前大学生对本国文化认知淡化的局面。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文化自信,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实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知的均衡发展。
英汉文化诞生自不同的民族发展历程之中,英语和汉语不论是渊源还是发展历程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这类外语时自然会出现许多不适应之处。基于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汉文化的双向导入不仅要寻求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还应突出对比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把握英汉文化的内外差异,形成纵向认知,如此才能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理解,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则脱胎于社会生活,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双向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必须要紧密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并进行针对性和有目的性的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内化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这与其接受能力存在紧密关联。而文化则是系统性关联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盲目进行知识灌输,在实施双向文化导入时应充分考虑文化在横向上的关联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基础水平合理地选择文化内容,并进行层次性的导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深度和认知水平,最终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做到对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英语教学应将重点从知识积累转向交际输入的认知和培养,同时使大学生形成交际输出意识。即在尊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双向导入应该从两方面开展。
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除了要广泛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外,还应加强对本土母语文化的掌握,强化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知,如此才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坚持母语文化立场,防止文化入侵,争取文化输出。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同样认识到了母语文化渗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自2013 年开始对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进行改革,如句子、段落翻译题目所涉及到的内容开始向中国文化、历史、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靠拢。这一趋势必然会使高校调整英语教学的思路,更加注重学生英语语言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母语文化的渗透则可以通过设置中国文化类课程、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手段来实现。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课程数量有限,无法实现对所有学生全面覆盖。对此,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予以改进,同时,引入更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材料,包括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材料、口语话题、阅读材料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其文化自信与认同。
其次,在教材编制方面,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当代学生水平的全面提升等客观条件均对高校英语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面临淘汰。对此,各高校应基于自身办学特色以及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在教学方法方面,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抛弃当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以文化渗透为侧重点开展语言教学活动,以灵活多变、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渗透融入到英语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形成学习兴趣。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盲目的、全盘的吸收英美国家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吸收、借鉴、学习其中的优秀部分。通过对比可知,英美文化中有许多内容都值得我国借鉴,如,以人人平等为前提的个人主义、个人隐私保护、尊重女性、科学主义、创新探索精神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应着重筛选包含这些文化要素的素材。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所涵盖的文化知识进行充分挖掘。教师在讲解文章时不仅要分析其行文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知识,还应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进行提炼和利用,使学生了解文章所要表现的深层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使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英语实践,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融入到真实的场景之中,实现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的增加。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英语学习的要点在于语言技能和文化认知,这两点同时服务于跨文化交际,而现阶段文化认知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所缺失的,因此,才提出英汉文化双向导入,在英语课堂上同时引入母语文化和英美文化,通过差异化的对比,帮助大学生同时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以西方化的方式表达中华文化,如此才更加有利于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