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2020-02-11 13:37卜佳妤柏振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卜佳妤 柏振平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注我国高校的生态文化建设尤为重要,高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而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提供精神力量,高校以培育生态人、生态校园、校园生态文化为己任,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成效

1、高校实施生态课程

现阶段,我国开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教育部门为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增加了对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相关的制度规定。由此我国高校生态文化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专业化,由最初单纯宣传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化建设。推动高等学校开展环境保护课程,把生态教育作为重点渗透到日常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和比赛。大力培训教师环保意识和教课水平,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教师。

2、高校生态教育主题化

教育主题化主要就是指学校针对生态文明教育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了能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联合国大会以及所属的部门等通过决定,规定6 月5 日作为国际环保日,在国际环保日,世界各个国家都要同时进行环保观念的宣传和实施。国家支持在高校举办大量宣传活动、社团活动、班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身边的人,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3、当前国内生态文化环境教育氛围浓厚

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媒体宣传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氛围。在环保生态文明建设中,专门把环保宣传教育作为环保工作的核心。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第一,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增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且对公众参与以及信息公开做出明文规定。第二,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环保信息、工作举措和进展。另外还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奖项用于激励民众。第三,推动信息公开逐步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把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放大。第四,在学校教育中深入环保理念,使得全民尤其是高校学生在思想方面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意识。

二、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机制不健全

学校对于生态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态课程,各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提及,学生没有学习生态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学校缺少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生态文化问题的能力,教学材料陈旧,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在思想观念方面,对学生人性化关心不够,对技能以及知识方面的教育比较注重,但是忽略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环保理念培养,太过于功利性。

2、师资队伍落后

师资力量是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当前,学校在生态文化教育方面没有聘请专业的教师,生态环境的教育由其他专业教师来担任,但是并不是专业的导师,缺乏系统的教学理念,并不能有效的将生态建设渗透到自己专业课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学习到生态文化的相关知识,生态文明意识低。近年来由于生态理念的快速发展,高校生态教育也愈发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高校生态教育理念有所偏差

高校生态教育是一个系列的教学过程,主要有生态理念、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从现阶段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来看,高校环保教育并没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预期的作用。中国大部分学校重点建设校园绿化,忽视了绿色生态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影响;从高校所开设的生态课程来看,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比例较低,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给学生配备相关的教材,上课仅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就造成教师、学生在意识上就没有重视起来。

4、被教育主体生态文化意识不强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略对生态文明的思想教育建设,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建立合理的消费观,环保节约的意识较低。大学生在校用电用水存在浪费现象,如洗漱时打开水龙头任由水流,白天不关教室、寝室的灯等等。食堂里粮食浪费的现象数不胜数,不是按照吃多少取多少的理念进行买饭,而且校园外卖的一次性餐具过度使用等。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生态保护意识不强,这就是学校没能做好有效的教育而造成的。

三、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实践路径

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所以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社会的绿色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建设的精神堡垒,“具有生态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以及生态环保实践的自觉落实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因此,为很好的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就需要完善生态教育课程、建立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完善高校生态文化教育课程

(1)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中国很多大学生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的,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关注大学开设的有关于生态教育的课程。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生态文明的选修课程并与学生学分制连接,督促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生态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聘请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通过自身丰富生态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影响学生。首先应增强教师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充分理解生态文明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生态文明知识;在生态教学过程中用生动有趣的例子代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多媒体、学生自述、集体户外实践等形式传授生态文明的理念。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完善生态教学体系,使得学校对生态文化的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其他各科教师的渗透,而是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接受生态文化教育,通过实践增强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高校应有一个绿色文明的文化环境,外部环境完善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提高高校的文化环境,生态文化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绿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品德水平,让学生不再是冷冰冰的“专业人才”而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活动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大学生演讲比赛、环保主题辩论、组织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及订阅相关环保书籍供师生了解和查阅。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形势来组织师生参加,增强环保意识和观念,提高环保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深入贯彻环保理念。

3、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其拥有生态意识。学校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这是外部环境对学生进行施压而产生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受益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教化,同时需要自己将所接收的知识转化为行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与自身行为融为一体更好的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及时关掉水龙头,白天关掉教室、宿舍的灯;参加相关活动,例如环保辩论赛、废旧书籍回收、环保材料工艺品比赛等。这种环保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有重要作用。

高校生态文化教育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大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而提升生态文化意识,同时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在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的的相关课程、扩充生态文化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提高各科教师的生态意识,逐步达到全民环保的效果,人人在行动上做到保护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

注 释:

①赵月梅.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呼伦贝尔地区的实践与启示[J].民族研究,2018(04):13-24+123-124.

②李艳.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培育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