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璐 河南益民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对噪声的接受程度也不同,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有关标准规定,白天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而我国很多工厂、施工场地的噪声声级早已超过这一标准,甚至有的作业地点高达120分贝。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人在睡眠状态下,最理想的安静环境为30~40分贝,即便是很轻的噪声影响,如40~50分贝,也会让人从深睡眠状态转为浅睡眠状态。若噪声很大,如市政道路夜间施工,会使人突然惊醒,甚至导致大脑处于紧张状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若长期如此,很容易出现失眠、耳鸣、疲劳等现象,进而导致无法专心工作,影响工作效率。
听觉疲劳,是外界环境条件下人体听觉器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例如,当人从锻压车间走出来时,总会感到耳朵嗡嗡作响,或短时间内无法听清对方说话,需要缓一缓。但是,若长期受到这种强噪声影响,将会严重损伤人的听觉器官,导致听力下降。
噪声不仅会影响人的听觉器官,还会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条件反射异常,损害心血管。据不完全统计,在高速公路旁生活的人,患心肌梗塞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住的人,一般可增加30%以上。人们如果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下,很容易出现躁动、抑郁、愤怒等情绪,甚至会精神混乱、失去理智,出现精神疾病或自杀倾向。
由此可见,噪声污染产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环境噪声监测是治理噪声污染的关键,但噪声问题复杂、繁琐,噪声发生地点、时间均无法明确判定,每一个居民噪声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如何监测成为了防治噪声污染的重点。
当前,环境噪声监测主要从常规监测和污染源噪声监测入手。常规监测,主要监测对象为功能区、交通等,此类监测较为简单,工作内容便于管控。污染源噪声监测,主要监测对象为工厂、建筑施工等,这些噪声是变化的、动态的,为保证噪声污染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必须随时开展监测,这类监测相对较难,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基于问题,希望由此找出相应解决方案。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在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噪声污染治理方法是否得当,有赖于准确、详细的数据支持,只有数据准确才能保证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然而,实际操作中收集和处理方法较为落后,甚至还采用人工记录,不仅会影响监测工作效率,还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交通噪声来源监测中,存在来源广、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等现象。例如,从车辆类型上分析,私家车、公交车、货车、洒水车等因车型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监测数据;不同路况出现的急刹车、鸣笛现象也会出现不同的监测结果。在这些情况下,产生的监测数据也会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噪声情况越复杂,面对的数据处理难度越大。
监测的时间、设备、位置对环境噪声监测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决定作用,一旦其中一个条件不合理,势必会对噪声监测结果的精确度造成不利影响。但在实际监测中,往往会出现条件不适合现象,如监测点位不准确等,作为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在合适的条件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噪声监测工作,这样才能实现监测的准确性,保证监测的权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部门引进了更多先进设备和技术, 以保证数据处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但是这些工作,最终执行都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这就需要环境监测部门引进并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队伍,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做好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从而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实际监测中,首要工作就是科学、合理地选择监测仪器设备,并做好设备的及时更新与校准,以及日常保养。例如,在选择仪器方面,一般选择高于监测范围标准的仪器,采用精度为II型及以上的积分平均声级计,或噪声自动监测仪器。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定期做好检定,保证使用时仪器均在有效期限内,若不在有效期限内则不得使用,需更换设备。在环境噪声监测具体工作中,仪器设备校准通常可采用声校准器完成,示值偏差不得超过0.5dB,同时保证监测设备能够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工作,增强监测的连续性。同时,作为一名环境噪声监测人员,要熟练掌握监测设备的操作技巧并了解其性能,及时、准确做好设备的检查工作,若发现问题,需及时上报处理。
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对监测结果准确性影响极大,也是能够做好噪声污染治理工作的关键。在噪声监测点位布设时,点位与功能区的主要声环境特征要相符、监测数据要具有代表性、测点空间布局要合理、噪声监测数据要具有连续性及可比性等。同时,为避免受到强磁场等影响,当附近架设有电力设备,在布设测点时,需避开此类设备与构造物,保证监测数据精确。例如,在交通噪声监测中,对道路交叉口监测时,监测点多设于和路口距离小于50m的位置,可采用面积网格法对监测区域进行布设,网格尺寸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要求均匀设置监测点,且保持24小时连续监测。
噪声监测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反射声源、气象因素等。针对不同的干扰因素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一,人为因素。在监测过程中乱入人群很容易影响监测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可劝诫其离开,或等不受影响后,再进行监测。第二,反射声源。在噪声监测中很容易受到反射声源影响,在监测设备和反射声源之间要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一般不得低于3.5m,若噪声源直达声在反射声以上,且超过10dB,也可直接设置监测点,尽可能减小反射声源的影响范围。第三,气象因素。天气情况也会影响监测质量,如大风、下雨、雷电等等,这些天气条件下均不宜开展噪声监测工作,可选取在合适的天气状况下进行监测。
在环境治理中,噪声监测是最关键的一部分,环境噪声及时、准确的监测与评定,有利于管理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环保政策合理、可行。例如,交通噪声监测,为了掌握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实际情况,应建立及完善噪声环境监测体系,若有条件的城市,还可以在管理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监测点建立噪声固定监测站,从而为道路交通噪声管理提供数据依据,便于分析各种噪声,为环境管理部门的宏观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噪声污染却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污染,它可以时时刻刻充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当中,而人们却不自知,所以环境噪声监测在环境污染防治中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了噪声监测的相应对策,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提升监测质量,为噪声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从而便于更有效地开展环境噪声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