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叙事接受中的观众心理分析

2020-02-11 08:30戢思婷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8期
关键词:动画情感

戢思婷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引言

动画与文学、电影一样,都有着完善的叙事体系。不同的是因其本身独特的可绘制性,融合了多种艺术种类的制作方法,突破了一般叙事中的表达模式,给予了创作者更为宽广的创作空间。在视觉艺术中叙事不是简单的描述一个故事,更需要考虑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对观众心理的情感映射。成功的动画叙事要想被观众所接受必须要有出色的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基于受众接受心理研究动画叙事

动画作品被赋予了极强的叙事性,而叙事的接受主体是观众,这就要求创作者的创作活动需要加入对潜在观众心理的分析,并通过对叙事的表现去满足观众的需求与愿望,这样观众才会在接受作品后,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从而更直接地了解到创作者所想表达的作品含义。

(一)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

根据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分析,将观众对动画作品的情感认同划分为同化与顺应两种情况,同化指的是观众能够直接了当地从动画的叙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以及感官上的满足。顺应则指的是那些观众不能直接同化的情感,需要通过调整自我本身的接受形式,从而去适应情感的变化,一旦作品叙事本身的情感与观众所能接受的情感有较大差距且无法改变自我本身的接受形式时,观众会本能地排斥或直接放弃观看这部作品。

能引发观众的心理认同的前提是真实,作品叙事中所传达出的生活能被观众所认可并接受,需要具有生活表现的真实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会更偏向于关注与自己有所关联的事情,这样更能在日常生活情感中产生情感共鸣与同化。例如在《疯狂动物城》中,女主角朱迪不惧困难与邪恶势力所斗争的勇敢精神象征,以及在《寻梦环游记》中,通过梦想与亲情的碰撞体现出亲情的无限包容性,作者通过自我本身对生活的感知与经历,再创造,唤起观众对动画作品的期待心理。在动画故事中,当观众有一定的角色代入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映射到作品中角色的内心中去,就能寻找到一种情感宣泄的入口,以便达到移情满足。但我们必须要界定好生活中的真实以及艺术中的真实,观众主观世界中对于内心真相的情感满足,是剧情情感的体验,不是对真实生活的直接复述,而是要对整体进行判断分析,对情感进行升华。类似于那些新奇的、独特的、生活中不存在的叙事题材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这时观众无法按照其本身的情感认同去直接接受,就会通过顺应去改变自己的接受形式,从而获得某些启迪去丰富自我本身的想象情感,但那种想象的情感不如人们对在现实生活的问题以及日常熟悉的事物所能感受到的更直观。

因此只有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认同的作品,他才会不自觉地去接受作品,并且在这种接受过程中,观众会用自己的认知与智慧去感受并深层次地体会作品,接受形式也从被动转换为主动。

(二)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是一种横向的共时性的变异选择。纵向的历时性的变异选择则是要求电影艺术不断创新①。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这一媒介去满足自我本身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会想通过感受故事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情感内涵这些媒介去激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探索、从而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以及精神鼓励,但均不仅仅满足于作品的可视部分。在精妙绝伦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观众会不断地对影片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在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的移情理论中认为人的审美愉悦是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观赏的审美对象上实现的,这种“生动的同情的感情,由于一种天生的、遗传的机械作用,被立即投射到我们对面的对象的内心中去。”②而动画创作作品不仅在整体剧情的构建、人物的设计方面,还是在场景的构图与内容等方面,都能够完全与现实相反转地展现给观众,各种吸引你眼球的视觉效果,夸张、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放大了我们原本生活的细节,充分地突出作品生动、趣味、独特的浪漫主义故事情调,具有巨大的情感感染力,能让观众既获得了感官上的满足又获得了情感上的享受。

但观众的接受是具有可变性的,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对于动画作品的解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观众可以按照创作所设定的意图去理解作品,也可以主动地选择进行自己独特的理解。不仅如此,假设观看相同类别的题材太多,观众也会出现心理厌倦的情感,审美经验与美感是成反比的,审美经验越丰富,就越不容易对事物产生美感,而审美客体对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来讲往往无法保持永久性的魅力,必须要考虑到观众审美具有时代性,并且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通常会更容易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而那些把所有情节与情感都说穿、说尽的作品,从审美心理来讲,假设不是设立给特定的人群,那么往往是没有任何值得让观众回味的地方。

这就意味着创作者需要在满足现代社会观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去根据自身的体验、观察、研究形成创作意图,加上对生活经验、文字创作等素材的选择、加工提炼从而形成观众会期待的作品类型,建立整体的架构后,再往其中增添故事,在叙事上要学会创新性地运用视觉语言,增强作品本身的含义,使观众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

(三)激发观众的创造性

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不是被动的去接受,但也不是能够主观随意的,是需要根据创作者的引导,对作品进行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理解。作品获得自我意义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创作者所赋予作品本身的意义,二是观众对于作品的再创造性。假设将创作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比作是修建一栋建筑,创作者为其建造了钢筋结构,观众则是在理解过程中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地域文化、艺术素养等,充分发挥自我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建筑材料的填充。

那些不符合现实或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题材的作品,观众会在顺应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地解读,主动地去领会或部分领会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才能理解创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漫威系列的动画作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通过鲜明的角色特征、精湛的制作技术让非真实性的人物去切入真实的情感,使其一系列的虚拟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成功地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从而带动了形象版权以及周边衍生品的发展。

但观众对作品的解读并不限于通过理解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意义,还会从作品中衍生出创作者所没能赋予的内涵意义,也就是艺术阐述论中提到的“艺术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并且越是富有创造性的观众,越能够感受到那些支撑着作品的现实情感。例如在动画《大护法》中花生人被吉安所控制,需要戴着假眼睛和嘴巴,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引申出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是一样的戴着面具生活,被权威所控制,任人宰割。以及影片中罗丹不断的通过杀人的快感去享受控制一切的快感,导致最后路已经走到尽头而无法回头,与大护法对决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这也象征着生活中很多普普通通的人都没有办法去直面自己内心中的恐惧,不断地通过追求外在等其他行为去满足自己。

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对观众在叙事接受上进行情感预估,不仅要让观众能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含义,更要积极地去激发观众的创造性,从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

三、国产动画中的叙事接受

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动画制作技术的融合,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可能。前几年像《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一些现象级的动画电影在票房上的大获成功使中国动画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着无法把控好中国元素与动画电影的平衡问题,缺少了人文精神,剧情上流于形式,无法环环相扣,仅限于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无法全情投入,使得观众的再创造性较弱,导致无法建立起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链。随着国产动画的不断发展,在2019年暑期档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接受上则变得更为成熟,其剧情紧凑且注重于细节。同时,剧情中埋藏的多处隐喻以及那些打破常规,结合现代人思想,刺破当代现实的精神值得观众去细细地品味。破数十亿的票房也充分证明了国产动画市场巨大的潜力,代表了国内创作者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更代表了观众对优质动画作品的呼声也在持续性地走高。因此在国产动画中,我们仍需继续重视受众对于叙事的接受,只有通过受众才能体现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才能使动画作品更加成功。

结论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动画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观众而创作的,通过对观众在叙事接受上的情感进行分析,能够明确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期待视野的具体内容以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将其与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相结合,最终成功地使观众产生代入感,走进创作者所设定的虚拟世界中。而对于国产动画而言,需要加强动画叙事与观众情感的互动,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借鉴上进行创新,使观众在观看时能从中获得情感满足。对动画叙事理论进行研究,将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推动国产动画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姚桂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②彭玲.影视心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9.

猜你喜欢
动画情感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情感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台上
情感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