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意识的提升和运动促进健康观念的盛行,使得民众对于运动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当前正面临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据调查数据显示台北市休闲健身空间匮乏,台北市政府在21世纪初就致力于改善市民运动环境,并将打造运动岛计划提上日程,在台北市12个行政区各兴建1座国民运动中心,以提供市民便捷、优质且多功能的运动休闲环境。希冀透过国民运动中心的运作,落实“处处可运动、人人爱运动、时时能运动”的目标,近而打造台北市成为国际、健康、运动的现代化城市。更为台湾休闲健身产业建立一座新的里程碑,促进市民身体健康,在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台北市建设成国际健康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恩格尔定律,当国民所得不断提升,其教育、运动、健康及休闲所占支出百分比势必快速上升,因此一个国家或城市会在基础建设、教育、文化、政治、科技与经济等发展之外,势必会着重推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为宗旨。至2001年开始,台北市正式实施周休两日的准则,民众工作时间缩减到两周84小时,一年可以休假114天,在闲暇且经济富余之时,为了缓解压力,促进健康,健身是符合这一系列目的最佳选择。运动中心的构想切实符合市民的健身诉求,因此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起源于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政府由社会健康福利政策观点,透过公共运动休闲设施设置,满足民众运动休闲空间需求,进以达成终生学习之成效显著。
城市中央地带兴建国民运动中心,要有充分的前置规划与政策确保,总结应有以下几点操作程序:首先要明晰其运营模式及预期可达的经济效应,并且要评估整个项目流程作业的可行性;其次评估建设用地和周遭环境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合的场地,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和兴建计划的具体内容;再次对市场进行分析,包括市民对其需求的程度、需求的设施设备种类、参与群体人数与年龄的分布。对临近的场地设施的使用价格、预定方法、所有设备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从次探究其在法律层面上的可行性,了解土地使用的用途种类,建筑场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限制规定;最后要考虑到在建设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前做好建设所产生的固液态废弃物、噪声和道路交通的预案及对策。在充分的考虑与规划过后才能使得兴建国民运动中心成为计划内提上日程的民生工程。
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的定义为:“建置于城市中央地带以室内运动为主的建筑设施,可作为民众日常健身、休闲、活动的场所,部分设施可支持地区性赛事活动”;其营运目标在于打造一个运动、休闲、健康、教育的运动场馆,让国民运动中心成为市民最佳去处,以服务更多市民,以建成健康城市的理想。如表1所示,随着中山运动中心于2003年3月正式启用之后,台北市各区一运动中心的规划在2010年宣告完成,由于前后两任市长对于运动中心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工程有所延期。松山、内湖、北投运动中心面积排名前三,分别为 66310m2、18952m2、17960m2。 工程造价中松山最高,首个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场馆为中山运动中心,地上建设层数最多不超过11层,地下不超过4层。市民运动中心基本要求配备的场地有温水游泳池、健身房、综合球场、韵律舞蹈教室、社区教室和儿童游戏室,再根据当地居民喜好进行增添,如:壁球场、高尔夫练习场、台球场、攀岩墙、射箭场、直排轮场、棋艺/阅读室等。
表1 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基本信息
相较于其他省市,台北市将运动场地合理的整合在一栋建筑内,这与地区发展特色有关,有利于提升单位面积内土地的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中心地区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这种模式对各城市中心地区建设运动场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如表2所示,为了提高公共设施运营品质,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的运营模式共有7种。现行台北市十二座运动中心的经营模式为OT与ROT两种,由市政府投资兴建完成后,委托民间机构运营,随后在约定时限内将运营权转移给市政府,这种运营模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同时整合了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力量,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同时又利于市民运动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表2 台北市民运动中心运营模式类型
台湾市国民运动中心早期建设的时候采用的是BOT与OT模式,在建成经营期间转而为ROT进行经营,在此期间由政府进行监管并派出第三方进行评鉴,在向运营商征收权利金的同时,使得运营商积极转变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与减少管理成本。
如表3所示,本文运用SWOT分析对组织外在环境威胁与机会及组织内部优劣势进行评估,林木俊指出通过充分运用内外部的优势和机会,克服或减弱劣势与威胁,化解经营危机,进而开创新契机。进一步了解台北市运动中心外在威胁与机会及内部优劣势,并采用Weihrich(1982)提出的 SWOT矩阵策略配对方法寻求应对策略,进而探求运动中心经营管理的新契机。
表3 台北市运动中心SWOT分析
由表3可知,目前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所面对的内外部挑战与机遇,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制定创新行销策略,激发市场竞争机制;运用信息技术科技,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掌握市民需求变动,灵活运用场馆空间;增进社会公益福利,强化公民利益福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形容台北市民运动中心毫不为过,利用整合的规划理念满足了市民对城市中心区域运动设施的需求。其经营模式推陈出新,通过公开招标优秀企业进行运营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增加地方政府的税收。在城市生活中便民利民的健身场所不多,种类参差不齐,台北市运动中心利用平价的收费准则与举办众多健身公益活动,辅之以全民健身的思想,近而达到健康城市的愿景,实乃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心所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现阶段的问题以及营运重点所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如:第一,在顾客方面:强化服务效率与品质、提升顾客满意度和新顾客成长率、保留旧顾客续留比率及改善客诉率,提升卫生、安全与防护的程度,强化关系营销:掌握市场动向、建立网路营销系统,健全顾客关系管理,巧用人际营销模式;第二,在财务方面:降低成本、增加营收和强化稽核制度;第三,在内部流程方面:健全组织运作,扩大同业间的差异,定期维护与更新场地、器材和设备,建立标准化危机处理系统和顾客管理系统;第四,在员工创新与学习方面:加强员工训练,以定期、不定期实施人才培训,以提升员工素质,增进服务品质与绩效;第五,在敦亲睦邻方面,主动参与社区运动休闲活动和提供公益服务天数和人次,举办多元体育活动,透过趣味运动帮助市民转变对健身的传统印象。
台北市在发展运动中心时受到地理位置,人口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在借鉴西方经验和结合本地实情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以满足在城市中心地带人民对于健身的需求。目前在中国其他省份已经建设好的城市规划格局中,台北市国民运动中心的发展模式为增加城市中心和社区运动场地进行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为运动中心的营运绩效提供帮助与支持,进一步解决人们在健身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