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回顾与展望

2020-02-11 10:23孙晓萌
神州学人 2020年2期
关键词: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人文

文|孙晓萌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上图:2019年11月16日-17日,首届中国高校印尼语口语大赛暨2019中印尼青年高端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举办,来自全国13所高校的26名选手参赛,北外学子获高年级组冠亚军

下图:印尼驻中国大使周浩黎为在首届中国高校印尼语口语大赛中荣获高年级组冠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语专业2017级本科生穆秋睿颁发由印尼教育部为比赛特制的奖牌

2020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建交70周年,2015年两国正式启动副总理级别人文交流机制,5年间,人文交流各领域合作扎实稳步推进,为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助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积极作用,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重新思考与审视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并对未来做出展望,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历史回溯

“人文”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以掌握时节的变化;认识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用以教化和改造世界。当下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和平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间的理解与共同繁荣,为深化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人文交流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三大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中国与印尼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在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时期达到顶峰。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器物流传至当地,印尼香料、木材等也通过贸易交往输入中国。印尼获得民族独立建国后,双方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第三世界各国共同关切的领域密切沟通合作。1955年,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Asian-African Conference)在印尼召开,中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但双边关系并非一直一帆风顺,苏哈托时代的反华高潮使两国外交关系中断,人文交流随之停滞。直至1990年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近年来的中印尼双边关系稳步发展提升。

特色与成果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在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国在雅加达发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未来规划》。自佐科总统执政以来,双边关系更是显著提升,人文交流合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平台。2014年11月,佐科总统在东盟峰会期间提出打造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两国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印尼人文交流夯实了基础,双方人文交流机制日趋完善,2015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印尼人类发展与文化统筹部长布安共同主持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对中印尼关系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此对话机制框架内,至今已召开过3次机制会议,围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体育、青年和旅游等8大领域开展合作,呈现出如下显著特点:

语言成为助力中印尼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阐释自己对于语言的理解:“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与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习近平主席也曾将语言形容为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

长期以来,语言不通曾成为两国民众的交往阻隔,以至于尽管印尼当地有庞大的华人群体,但苏哈托时代对华文教育的全面禁止,导致印尼本国内关于中国的信息主要源自于西方媒体和印尼语媒体,其中一些对华负面认知根深蒂固。现在印尼分布有7所孔子学院,印度尼西亚大学、北苏门答腊大学等10所印尼高校开设中文课程。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3所高校开设印尼语专业。当然,目前双方的培养规模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实现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对于人才的需求之间尚存在较大鸿沟,亟待在双方的务实合作中加以推进。

尽管两国间的人文交流曾因语言的阻隔而受限,但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交流,特别是文学作品互译,却如涓涓细流,不曾间断。据不完全统计,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译自中文并在印尼发行的著作,总数不少于759部,其中多数是《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这比同时期译自西方文学的233部著作要超出两倍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鲁迅短篇小说选集》《红高粱》《丰乳肥臀》《莫言短篇小说集》《活着》《青衣》《狼图腾》等,均已从中文版本或英译本翻译为印尼文版本并在印尼发行。印尼现当代文学作品《错误的教育》《爱的枷锁》《巴厘舞女》《夜阑更深》《天虹战队小学》《人虎》等数十部小说、诗集及民间故事集等,已在中国出版发行。印尼著名作家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的“布鲁岛四部曲”当中的《人世间》《万国之子》《足迹》更是在问世之初的数年间便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历史上,两国间文学作品互译成果累累,为增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搭建了桥梁。

教育领域合作成果丰富。相较于其他领域,中印尼教育领域合作的成果尤其显著,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领域,呈现出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学生规模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等特点。中国现为印尼学生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国,印尼赴中国留学人数达到15000人次。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于2018年10月落户印度尼西亚,该中心立足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人才交流与合作,联合两国学术、商业、政府部门打造合作创新平台。此外,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合作方兴未艾,印尼国内经济增长率逐年上升,人力资源建设是印尼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大量经济合作项目在印尼得以推进,包括水电站、港口、铁路公路、电力、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尤其是2018年佐科总统提议将“区域经济走廊”作为中印尼发展战略对接的第二阶段,皆为中印尼职业技术培训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合作空间。2017年12月,印尼人力资源公司在四川师范大学与相关教育机构签署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印尼人力资源公司与数十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了“scholarship+great job”奖学金项目,此外,教育部委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的“鲁班工坊”也落户印尼,将中国成熟的职业教育培养经验用于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智库先行

2019中印尼青年高端论坛举办期间,来自全国13所开设印尼语专业高校的青年代表与来自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印尼留学生就中印尼人文交流相关议题展开研讨

在中印尼人文交流机制发展进程中,智库在两国政策解读与沟通、释疑增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两国民众增进彼此认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智库对话与合作机制,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印度尼西亚高校智库联盟”,联盟成员包括中方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印尼方的加查玛达大学、日惹国立大学和北苏门答腊大学,联盟发挥搭建平台、加强双向人才培养、推动科学研究、加强政策对话的职能,为两国高校智库搭建教育信息、学术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平台;探索跨国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联盟高校间的学生双向流动;加强联盟高校和智库间科研机构与人员的合作,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中印尼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具体政策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解读工作,以从战略层面和长远角度夯实中印尼关系的民意基础,为促进两国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前景展望

由于历史因素及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两国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等因素,中印尼人文交流在未来仍然面临诸多方面挑战,例如中印尼双方的人文交流机制注重顶层设计,集中于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而言认知度较低,使得机制的决策缺乏广泛扎实的民意支撑,未来需要着力设计民众参与路径;此外,印尼国内对华认知明显不足,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对于彼此的研究仍有待加强,作为地区内和世界范围内两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对相互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全方位研究,将为两国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对策建议,对于增强彼此战略互信将大有裨益;最后,尤其需要探寻中印尼彼此文化之间的共同价值,例如有学者提议将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文化与印尼的“潘查希拉”(Pancasila)理念进行比较,“潘查希拉”吸收了爪哇传统文化倡导的多元一体、互助合作与协商一致,是印尼建国的基础,其所倡导的哲学内涵与中国的“和”文化颇为相似,寻求的都是各自价值观中多元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对于共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反思,无疑将为两国人文交流注入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猜你喜欢
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人文
印尼出手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印尼的承诺
一个人在印尼走山看海
人文绍兴
Apprendre d'hier,vivre pour aujourd'hui,espérer pour demain
La Belgique:réagir après les attentats
人文社科
A maman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