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涵
退休后,华南理工大学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孙莉背着超过6公斤重的摄影设备,用了6年时间,在国内外100多个地方步履不停地跋涉,只为记录下原生态的美好瞬间。从一名摄影“小白”蜕变为获得多个国际摄影大奖的摄影师,她演绎了别样精彩的退休生活。
华南理工大学近期举办了一场孙莉的个人摄影作品展。“6年前学摄影时,我就希望在我60岁的时候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孙莉定下了目标: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中国“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以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世界“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行走拍摄。“每次外出拍摄回来,我就会在地图上画个圈,觉得自己又完成了一个小目标。这种信念支撑着我一步步走到现在。”
接触摄影前,孙莉在出版社工作了30余年。2014年孙莉退休后,萌生了用镜头记录美好生活的想法,于是去华南理工大学老年大学学习摄影。“我完全不懂摄影,需要从零学起。”
“老年大学摄影班2月就开课了,但我4月才办完退休手续。前期的理论课程没赶上,我的第一堂课就是户外拍摄。”孙莉苦笑道。调光圈、调快门速度……这些专业操作她完全不懂,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顿。这让孙莉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摄影。
“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清晰,只要认真听课,学起来没有多大困难。但想拍出好作品,还是要多去户外实践。”在孙莉的退休生活中,摄影占据了一大部分时间,每年有超过200天她都在户外拍摄。相机、三脚架、镜头是拍摄的“三大件”。“因为不知道去的环境需要什么镜头,所以一般要带3个以上镜头,这些设备的重量有五六公斤。” 除了设备的负担,拍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时的户外条件来不断进行调整。“其实,课堂学习和户外实践都没有让我感到困难,只有当我没拍到好的作品时才会觉得沮丧。”孙莉说。
从基础班到提高班,再到研修班、创作班……6年的学习和成长,让当初的摄影“小白”懂得了摄影,爱上了摄影。孙莉参加了不少摄影比赛,获得了多个奖项。对她来说,每一个奖项都是这场“蜕变之旅”的见证者。“EPSA证书是美国摄影协会的专业级认证,为了获得它,我花了5年时间。”在谈到获得的国内金像奖时,孙莉显得特别自豪,因为获得该奖的全部作品将被送往世界各地参展、拍卖,所得资金将用于慈善项目,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6年步履不停,背后是孙莉与年龄和病痛的一次次抗争。2015年体检时,孙莉被查出两个膝关节的半月板撕裂,当时医生告诫她,要尽量少爬山、少走楼梯、少走路。“可我想趁还能走的时候多走走,等哪天走不动的时候再停下来。”
本次攝影展上共展出了150多幅摄影作品。从当地居民一张张质朴的笑脸,到场面震撼的角马迁徙,每一幅作品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艰辛的拍摄故事。“这一组在肯尼亚、坦桑尼亚拍的作品,是随澳大利亚的朋友一起去拍的。临出发前扭伤了脚,家里人都不让我去,但我不想放弃,最后还是拄着双拐去了。”
回忆起那次拍摄,孙莉至今仍印象深刻。户外拍摄时常面临恶劣的环境条件,在野外不能下车、不能上厕所,是拍摄过程中的常态。“有时豹子会来到车底下乘凉。我们当时都没觉得害怕,反而很舍不得离开,因为正是在这样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才有机会用镜头拍下那么多精彩的瞬间,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孙莉笑道。
在华南理工大学老年大学,摄影课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往往一开课就会迅速报满。“因为摄影不仅仅是拍照,还可以旅游,还有自己的创作。即便是在同一个景点,每个人拍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在孙莉看来,摄影作品是一个人心声的表达,当拍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其实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作为一个在广州生活了30多年的新广州人,静下心来拍摄广州的人文风情,专注于留守儿童、孩子教育等专题拍摄,是孙莉的下一个拍摄计划。“广州有一些历史古建筑,像骑楼、古村落、教堂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艇仔粥、粉面、双皮奶等特色小吃,也很有广式特色。接下来我不会再跑那么远了。我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希望用镜头记录下来广州的变化,对专题进行10年甚至20年的长期追踪拍摄。”
除了摄影,孙莉还在老年大学学习了声乐、小提琴等课程。丰富的课程不仅让她的退休生活变得充实,也在一步步圆她曾经的梦。“接下来我想把小提琴捡起来,希望5年后能和热爱音乐的同学一起开一场音乐会!”孙莉期待。
(摘自《广州日报》2019年10月29日,报喜鸟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