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民的“集粮”路

2020-02-10 04:01谈际日
老友 2020年1期
关键词:票证粮票军用

谈际日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票证,其发行之普遍、使用之长久、内涵之丰富,在世界上称得上“一枝独秀”。粮票现在已很少看到,成为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博物馆纪念册里。

瑞昌市农业局干部夏立民退休后,用15年的时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珍藏了全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通用、军用及30个省(市、自治区)所发行的粮票、布票、肉票、花生票、饲料票等近万套、5万余张。

自1998年开始,夏立民就关注粮票。从此,他与粮票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古玩市场的常客,北京潘家园、河北石家庄、上海、南京、武汉及江西滕王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01年4月,夏立民为寻找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军用供给粮票,和爱人先后两次选择不同的路线,赴武汉、石家庄、郑州、上海、南京、南昌等10多个城市的古玩市场,甚至废品收购站,寻找粮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次寻觅之旅,不但让夏立民找到了自己所需的那套伍拾、壹佰市斤的粮票、粉票、粗粮及马料等“军用供给粮票”,还让他得到了一套完整的江西省华侨特种供应证粮票。后来在多次全国“粮友”集会上证实,这套华侨粮票不仅在江西,就连全国能保存整套的也只有极少数人,曾经有“粮友”想出高价收藏其中的一两张,他没舍得出售。

在夏立民的收藏之路上,像这样的经历还有很多。如今,他不仅集到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的粮票,还汇集了周边县市及瑞昌范镇、夏畈公社三眼干部食堂等地方票证。

粮票从1955年走进普通家庭,那是一个时代的开始;1993年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收藏者家中,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很多老人都清楚地记得那些票证都以编号表示。普通的有几十个“号”,“文化大革命”10年间,有多达上百个“号”。在乡镇、机关单位工作过的夏立民,那时到外地出差使用大面额全国粮票时,各地饭店找零一律用当地粮票,而不会找给全国粮票。所以,每次出差都要计算好日期,精打细算每天能吃多少粮食,否则,不是在外面挨饿,就是铺张浪费。因为对于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全国粮票算得上“奢侈品”了。

“看今天餐桌上香喷喷的米饭、热腾腾的包子、美味的牛奶及各种营养食品,幸福的生活真是比蜜还甜!”夏立民如是说。

“集藏的是文化,積累的是快乐。‘集粮不但有寻觅之乐、求知之乐、交友之乐,休闲之时,茶余饭后,研究、欣赏所藏粮票,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夏立民笑着说。

在夏立民的珍藏册里,一套1965年湖北省黄石市粮食局印制的粮票有着“趣味故事”。这套粮票有叁斤、拾斤、叁拾斤、柒拾斤共9枚,票面上的“黄”字印成了“贳”字,纹印上150多个“黄”字,唯一正确的只有印章上一个“黄”字,十分珍贵。

一些老战友、老同事知道夏立民喜欢集藏粮票后,常将一些有价值的粮票赠予他,夏立民即着手挑选近千枚粮票,历时近两年,制成120张粮票贴片,以《回顾历史,珍惜今天》为题,编写出78篇(段)文字说明。同时,他将集藏的粮票做成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先后多次在社区、学校向市民和青少年展出,让老一辈不忘受穷挨饿的岁月,让青少年知道共和国的历史,共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夏立民的这一举动,启迪了后代,感染了民众。

猜你喜欢
票证粮票军用
军用三防平板
票证收藏驶入“快车道”
张宝红:中国票证拍卖第一人
粮票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猜谜
小粮票,大收藏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粮票傍上“红色收藏”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