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青
〔摘要〕心理教师专职化是保障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内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情况的调查发现,区域内初中专职心理教师的实际数量与政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心理教师普遍兼任其他非心理类工作;专家型教师缺乏,专职教师队伍人才梯队还有待完善。通过文献研读,我发现这些是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要实现真正的专职化需要上下协调、整体推进、细化举措、切实执行和强力监督,因此,我从政策、学院、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1-0065-0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2020》明确指出学校要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三五”期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配齐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实现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覆盖。考虑到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难度,《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特别指出初中必须配置至少一名专职心理教师。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初中按照要求设置了专职心理教师,可是由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不少专职心理教师可能身兼数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这一现象不仅不符合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也不利于学校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当前学校心理危机事件仍时有发生,学生及家长对心理支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新高考改革下的综合素质评价亦十分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如果学校仅有的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无法专心开展本职工作,便较难开展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因此,本文在对区域内初中心理教师的专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问卷调查部分,我利用区级教研活动的契机,对区内26所初中的心理教师发放了自编的“初中心理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
一、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情况现状分析
(一)年龄分布均衡,但教龄分布呈两极化,且性别比例失调
从年龄来看,初中心理教师相对平均地分布在20~29岁(29.2%),30~39岁(33.3%)与40~49岁(37.5%)这三个年龄段,年龄分布较为均衡。但教龄分布趋于两极化,新手教师占比较大,有41.7%的心理教师教龄在3年以内,另有50%的心理教师教龄为7年以上。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性占91.7%,男性只占8.3%,男女比为1∶11,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一结果与当前国内心理教师女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相符。
(二)学历层次较高,但专业对口率有待提高,且缺乏专家型教师
从学历来看,初中心理教师以本科为主,占比达70.8%,研究生比例也不低,为25%,只有1人学历为本科以下。在所学专业方面,心理类与非心理类专业持平。其中,心理类专业为54.2%,非心理类专业为45.8%,严格来讲,专业对口率有待提高。
虽然近半数教师教龄为7年以上,且有29.2%的教师教龄超过10年,但是在职称分布上,见习教师占12.5%,初级教师占33.3%,中级教师占45.9%,高级教师占8.3%。心理教师的职称相对集中在初级和中级,缺乏专家型教师。
(三)专职不专,兼职现象普遍
根据上海市的相关政策指标,初中必须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但是对专职心理教师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参照兼职心理教师需达到至少70%的工作量的标准,专职心理教师应该达到100%的工作量。《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指出,专职心理教师在开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设立了心理辅导室的学校里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不兼任其他学科教学。姚俊认为,专职心理教师是指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群体,他们必须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开展一系列工作,包括个别与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课题研究等。
因此,严格意义上,专职心理教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不得兼任其他学科教学。而实际上,真正符合专职条件的心理教师非常少,除了两位教师(8.3%)无其他非心理工作外,剩下91.7%的教师都担任了其他工作。如有54.2%的教师担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有两位心理教师(8.3%)担任班主任工作,有58.3%的教师需要完成行政事务,还有16.7%的教师需要带领非心理类的社团。
(四)专业发展情况尚可,工作满意度中等偏上
虽然大部分教师需要兼任其他工作,但是相关的培训和支持相对充足,心理教师参与专业培训的频率较高。有45.8%的教师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专业培训,有41.7%的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次专业培训,剩下12.5%的教师每学年也至少會参加一次培训。而且区域层面定期会提供相关的督导及教研活动,75%的教师接受过区级督导,20.8%的教师能在本校接受督导,另有50%的教师接受过朋辈督导。教研方面则更加依赖区级组织的教研活动,有95.8%的教师参与区级教研,只有20.8%的教师在本校有相关的教研活动可以参与。
在收入方面,6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同龄、同职称的教师相当,但也有37.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没有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高于同龄、同职称的教师。在工作满意度方面,我以7点评分的方式调查教师对当前工作的满意程度,评分4分以上的教师有70.8%,评分为4分的教师有20.8%,只有一名教师选择了2分,表明自己对当前工作较不满意。因此,绝大部分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为中等偏上。
虽然专业发展情况尚可、工作满意度中等偏上,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反映工作量大。额外的工作会带来较大压力,专业发展上还需要更系统和实践性强的培训等。
二、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待解决问题及成因
(一)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推进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专职教师占比率低,按照严格的专职教师概念进行界定,区域内专职教师的实际数量与政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2)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心理教师普遍兼任其他非心理类工作,对心理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以及增强职业认同带来不良影响;(3)专家型教师缺乏,专职教师队伍人才梯队还有待完善。
根据文献查阅,我发现本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所面临的问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情况非常相似。刘晓明和张明[1]对东北地区三省十一市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员配备,从数量上看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师生比已近3/1000,但是专职教师只有10%左右。俞国良等人对山西某地级市和河南某地级市两地学校的调查发现,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陈启新等[2]对湖北各地心理教师的专兼职情况进行调查访谈,发现专职教师比例太低。兼职心理教师高达78.83%,专职仅为21.17%,刚过五分之一。上海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沈之菲[3]对全市各校心理教师专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初中和小学专职情况较差,严重缺乏专职教师。
此外,针对专职不专的现象,吴俊琳[4]、姚俊[5]、李远[6]等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详细的描述。他们发现目前仍有一些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关紧要,心理教师可有可无,所以专职心理教师会被认为工作量太少而不得不兼任学籍管理、校医、党务、少先队、图书馆、德育干事、办公室、报账员、工会、科研,甚至学科教学、班主任等工作。有研究者认为“专职”二字已经逐渐名存实亡。另外,人才梯队建设不完善、新手教师居多、专家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亦十分普遍。
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心理教师专职化困境是当前国内心理教师专职化所共同存在的问题,反映了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和瓶颈,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追根溯源,问题的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原因:(1)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重视程度不够;(2)学校对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存在误解;(3)心理学科的边缘性地位。
相关政策虽然一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但是对心理教师概念的界定模糊,在专兼职岗位职责的界定上也存在一定分歧,没有明确心理教师的专业身份,学科没有明确的归属,在工作中也没有明确的考评制度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例如专职心理教师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有些地方人事相关部门未将其纳入事业单位教师招聘量化标准中,导致心理教师招聘名存实亡,无条件限制。还有工作量的问题,心理教师普遍被认为工作量不满,被要求兼任其他工作,相关政策中对心理教师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对工作量的界定缺乏明确要求。除了相关政策规定不够完善和明确,各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学校是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很多详细的政策还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推动和支持。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督促下,学校虽然配备了相应的心理教师以及硬件设施,但是部分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实际上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存在大量专职不专、角色定位不准确的现象。
即使多数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作用,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对心理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认识不到位。在很多学校,心理教师被认为是“万能救火员”“万金油”,被要求处理很多事务性工作。在其他教师眼中,心理教师工作轻松,而且很多是打杂性的工作。有些学校认为心理教师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将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混淆,让其承担班主任等工作。还有些学校认为心理有病的学生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
尤其在考试成绩仍然是学校首要目标的背景下,相比其他中、高考科目,心理学科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存在“任务不明确,可大可小”“好像介于行政与教学之间”“跟高考学科无法比,有时候被冷落到角落里”“工作变化性太大,随领导和上级的需要而定”等情况。除了不是必考科目,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存在非即时显效的特点,心理工作的成效很难量化,导致很多人认为心理工作只需要会开导学生就行,心理课可上可不上。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工作很难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各种困境和窘境。
三、对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的思考与对策
区域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的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是也有部分学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区域内部分学校的有效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结果,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策层面:加强监督,完善各项制度,明确专职心理教师岗位职责
有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人治”阶段,如果領导重视就开展得起来,学校领导的意见决定着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态,这是不科学的管理方式。须建立不以领导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规章制度,明确、完善的制度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越来越多,相关制度也逐渐完善,但是在心理教师专职化方面,仍有很多举措有待细化和完善。针对专职心理教师概念界定模糊、岗位职责界定不明确、工作量计算不规范等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学院层面:搭建平台,推动具体举措的落实,提供服务、支持和指导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服务、指导机构,学院应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积极为学校和专职心理教师搭建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队伍建设的宣传,推动具体举措的落实。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可以定期评估、跟踪研究,探索更适合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队伍建设机制。同时,也为教育主管部门细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参考。
(三)学校层面:增进认识,切实落实相关政策,重视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相关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学校的态度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在区域内几所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中,相关负责人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相关工作有准确、专业的认知,积极培养专职心理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人才和制度保障。通过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在相关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带动了学生素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产生了积极的联动效应。
(四)教师层面:专业引领,提升专业化水平,树立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形象
虽然打通外在因素是心理教师专职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专职心理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自觉提高专业能力,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挑战。
总之,初中心理教师专职化的推进需要上下协调、整体推进、细化举措、切实执行和强力监督。只有真正实现心理教师专职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开展,真正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张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1):14-17.
[2]陈启新,雷国营,覃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来自湖北省的调研报告[C].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年会暨文化心理学高峰论坛、湖北省心理学会年会. 2013.
[3]沈之菲. 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13(6):71-75.
[4]吴俊琳. 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例[J]. 现代教学,2017(8):51-54.
[5]姚俊. 專职心理教师兼任班主任角色冲突之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李远. 沿海地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厦门市湖里区的调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8):17-20.
[7]曹凤莲,杨意岚,徐娟,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上海市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工作职责的调查与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9-13.
[8]胡艳. 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6-47.
[9]马梁. 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D]. 延边:延边大学,2015.
[10]彭小艳.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困境与对策[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上海,2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