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柴青年与机器的艺术

2020-02-10 10:56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芯潍柴工匠

吴永强

2019年岁末,“潍柴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在济南举行。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会,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很多人忍不住眼含热泪。

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实践着“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为真正的中国制造不断拼搏,是科技前沿“工匠精神”的体现。

讲几个其中的小故事:

赵中煜带领技术团队,研制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一直以来的技术封锁,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中国芯”。而他自己,却累倒在工作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同在潍柴的妻子袁艺,每当来到装有“中国芯”的发动机前,能感觉这是丈夫生命的延续。

她在报告会现场说:“中煜,你知道吗?‘中国芯的市场配套量已超过65万台,基本替代了进口。……每一台奔腾的‘中国芯都记得你,你的心永远和‘中国芯一起跳动。”

潍柴有中国第一支“三高”试验队。“三高”试验,是在高温、高原和高寒极端环境下进行发动机各项性能测试。他们夏天最热的时候去吐鲁番,冬天最冷的时候去黑河、海拉尔,还有又冷、海拔又高的唐古拉山口。参加试验的队员累计有一千多人,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一系列数据传输到后方,最终演化为一台台发动机,奔驰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人为之付出了生命,那是2011年10月14日,28岁的丰东旭、于超,26岁的赵蒙生在青海格尔木进行整车匹配高原试验中,发生车祸,不幸遇难。其实,前一天,他们已经完成了试验任务,但为了把发动机的高原性能调整到最优,主动要求再测一次。悲痛过后,伙伴们继续前行。

至今,每当经过那条路,队员会按响喇叭,向兄弟致敬。

高原之上,风卷残云戈壁滩;北国边疆,滴水成冰寒夜行;火焰山中,热浪侵袭汗如雨。他们用行动实践一种梦想,他们自己也成为现代文明中的一种文化符号。一代代潍柴人形成的“潍柴精神”,和一直引领我们的“沂蒙精神”等精神财富,内涵有相通之处。

工业文明兴起已有几百年,在当下的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业文明体系。近几年,坊间一直谈到的“工匠精神”,就是这种文明的集中表现。西方的“工匠精神”起源于中世紀的行会制度,中国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四大发明和庖丁、鲁班等优秀工匠文化的传承。当然,两者并非对立,机器时代的“工匠精神”,有一定的标准,东方、西方都适用。

“工匠精神”并非仅限于生产领域。在日本,顶级的拉面师傅、寿司店老板、设计师、大文豪、大艺术家都被称为“巨匠”。反过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机器生产者,足以和大文豪、大艺术家媲美。

潍柴青年身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传承自过去,启迪未来。这种文化,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是家国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同时,在一台台发动机的轰鸣中,我们也会发现机器之美,即机器的艺术。一台顶尖的发动机,与一幅顶尖名画在艺术价值上没什么分别。

这些年来,工业遗产逐渐被艺术化,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但它指向过去,指向未来的工业艺术、机器艺术,更有文化内涵。人赋予了机器生命,人的精神提升了机器的魅力,机器本身的美感也在迸发。

这是“中国制造”的产物,是精神和物质的融合,是文化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芯潍柴工匠
90后大工匠
邓中翰和“中国芯”
工匠风采
潍柴动力战略布局燃料电池空压机业务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工匠神形
潍柴:从领先到引领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工匠赞
北斗闪耀中国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国产化攻关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