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雪 吴永强 贾文佳
2020年1月3日,由省文联精心打造的山东新年文艺晚会戏曲专场在山东大剧院上映,现场名家荟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坐拥深厚文化资源宝库的齐鲁大地,正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的文化高地。
过去一年中,山东发生的文化大事件中,以“曲山艺海”的复兴运动最为瞩目。2019年9月,“非遗曲艺薪火相传”为主题,济南市成功举办的国非遗曲艺周,掀起了戏曲大码头建设高潮。随着传统文化的持续融合与产业深耕,“戏曲大码头”的繁荣之势渐起,体现出的是齐鲁大地兼容并蓄、厚积薄发的文化力。
“山东是先进文化繁荣兴盛的沃土,要勇于改革创新,更好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省委书记刘家义曾在“2019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年”等多个重要文化活动中,提出要推动中华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大幅提升。
文化的薪火隐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进一步创新突围的山东文化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
文化是软实力,它也像一把钥匙,启发我们追溯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根源,我们在文化的回声中寻找自己,所来之地以及去向何方。
新时代的车轮滚滚而来,山东还将用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对接重大战略,继续发力,向世界講好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
有着115年历史的北洋大戏院,见证了济南演艺行业的风雨变迁,也成为反观中国戏曲发展的一面镜子。
“创新”与“融合”是2019年山东文化事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词。过去一年中,齐鲁大地发生的诸多文化事件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探索。
2019年9月,以“非遗曲艺薪火相传”为主题,济南市成功举办的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其最大特色便是与泉水文化融合,与文旅产业融合。
筹备期间,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已经组织旅行社到章丘、莱芜等地进行了非遗线路考察,并集中推出一批非遗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打造出“可带走的记忆”——比起巴黎圣母院的火光,人们视野的淡忘才是传承非遗的绊脚石。
在与泉水融合方面,曲艺周与“第七届济南国际泉水节”有机融合:大明湖、百花洲、趵突泉、五龙潭等延绵于老济南城的汩汩文脉,与南来北往的艺人骚客,风土人情的布依族八音坐唱、山东大鼓、四川扬琴等非遗曲艺相互晕染,仿佛再现了当年蔚为壮观的‘曲山艺海,
94个曲艺类非遗项目、492名非遗传承人,128场惠民演出,本届非遗曲艺周的许多演出一座难求。此外,山东省会大剧院还先后举办了“齐鲁之春”演出季、第五届“2019金秋演出季”等活动,多场高水平戏曲演出,泉城夜经济的发展,掀起了戏曲大码头的建设高潮。
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作为一座有五千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曲山艺海”的名头掀开了济南深厚戏曲渊源的一角。
鲁剧《北方有佳人》中,曾以一群山东琴书艺人的悲欢离合为“经”,以老济南独有的民俗民风为“纬”,着力还原了老济南曲山艺海的盛况。
事实上,自西汉时期济南便有了丰富的戏曲文化,北宋时济南为词曲圣地,杜仁杰、张养浩、李开先等散曲家、剧作家层出不穷。到了清代,尤其自开商埠后,济南戏曲发展达到顶峰,云集在商埠一带的京剧艺人达300人之多,占总艺人的70%。
民国初期的济南曲坛,南词北曲荟萃,高手名家云集。“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是传统曲艺界流传已久的一句老话。名伶艺人只有蹚过济南府“曲山艺海”这片江湖深水,才能穿州过府,南下江南,奔走宁沪苏杭了。
当时的济南,班社、票房林立,戏园遍地开花,金少山、余叔岩、李万春及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戏曲名角争相到济南‘跑码头,《宇宙锋》《姚期》《铡美案》、《赵氏孤儿》等剧目令观众如醉如痴,山东剧院、北洋大戏院门前市民连夜排队买票……
1962年梅兰芳曾来济南演出《贵妃醉酒》,一个靠蹬三轮为生的戏迷花了20元买票,就为看一出梅兰芳的戏。“大戏”京剧之外,全国各地及济南周边地区的“小戏”如周姑子戏(即后来的五音戏)吕剧、崩崩戏(评剧)、柳子、山东梆子等纷纷涌入。可谓群星璀璨,当得起‘戏曲大码头的称号。
“曲山艺海”固然需要多年沉积的艺术氛围,更需要文化的庙堂,时代的加持。在现代化进程中,济南人对文艺的追求一度衰减,而今再度捡拾,则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梳理济南的文艺演出市场演进,可以发现,2013年之前的济南文艺演出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历山、山东和百花剧院演出寥寥,每年引入全国性重大文艺剧目不过数十台,且多为京剧,境外演出更是罕见。本刊之前的采访中,在济南搞剧场都是“实验”和“理想”,收支平衡已是惊喜。
当人人像“赶大集赴庙会”一样看画展,知识阶层像“盼过年一样盼演出”。济南人“爱鼓掌”源自内心对文化演出的渴求,文艺狂欢则源自供给的不足。
新时代的济南厚积薄发,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文化政策扶持演艺市场,已经形成常态化、大众化的演出市场,“文化惠民消费季”开辟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新路径,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撑。
北洋大戏院打造成为济南戏曲大码头重要集散地。同时,山东省会大剧院、群星剧场举办经常性的经典戏曲演出;莱芜梆子演艺剧场的“周末戏曲大舞台”,趵突泉白雪楼的吕剧演出,明湖居的“开心甜沫”曲艺专场……覆盖这座城市的各个演出阵地资源都被充分挖掘、利用。
重塑戏曲大码头的光荣与梦想、输出价值观、刷新城市名片,济南凌风起舞。
文化是城市魅力之源,复制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用跨界融合链接不同的文化形态,影响着广泛的城市公共群体,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2019年12月7日开始,位于济南市经二纬三路通惠街1号的北洋大戏院因戏曲热闹了起来。
每个周六晚上七点,名为“戏聚周末·冬越泉城”的济南市戏曲惠民演出季正式上线,全年52场,周周好戏连台。由济南市吕剧院率先带来的传统剧目《墙头记》《姊妹易嫁》赢得头彩,戏迷纷纷点赞。
12月13日的传统吕剧《小姑贤》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传统剧,十几年来常演不衰。《小姑贤》剧本整理者亓昌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我们这个剧团过去演出的都是《白毛女》等‘时装戏,要演《小姑贤》,却没有古戏装,正巧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和他的儿子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等在济南北洋大戏院演出,吩咐人给我们挑选了青衣、花旦、彩旦和小生四套戏装,都是最好的。”
北洋大戏院总经理朱剑告诉记者,目前,演出季的剧目以京剧、吕剧为主,下一步将会逐步引入莱芜梆子、山东梆子等具有不同山东特色的戏曲剧种,从2020年开始,将周末剧场打造成固定的周六剧场。
此次戏曲惠民演出季的举办是济南市打造“戏曲大码头”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给市民提供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传统戏剧艺术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让外地游客多了一个度假休闲、感受济南特色文化的新选择、新平台。
1905—2020,有着115年历史的北洋大戏院,见证了济南演艺行业的风雨变迁,也成为反观中国戏曲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最初的名字叫“兴华茶园”,初建时期,由济南“庆乐班”为班底主演河北梆子,班主董希珍的科班梆子,京剧的西皮和二黄两个声腔系统已修炼成仙,演员大都功夫瓷实、戏路宽广。
当时,济南的舞台上出现了“梆子、皮黄两下锅”的格局。1932年,北洋大戏院又改名为“聚华戏院”,此时戏院有70余人。1934年,历城人马寿荃出任经理,将“聚华”定名为“北洋大戏院”。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赫赫有名的名角儿都曾在此献艺。上世纪40年代,武生袁金凯、武旦俞砚霞、花脸蒋少奎加入了北洋的班底,更让北洋如虎添翼。特别受名伶推崇的文武老生名票谢振武,一次演《潞安州》饰陆登,表演逼真,功力深厚,在表演“摔僵尸”的动作时,把在上场门内看戏的女儿吓得嚎陶大哭,以为父亲真的摔死在台上。当时一位文人撰文评介道:“后台吓哭亲生女,前台博得鼓掌声。”
北洋就像北京的吉祥、上海的天蟾。作为百年剧场,北洋大戏院培育出了一代代忠实戏迷。新世纪以来,仍有一些名角应邀前来演出。第十七届梅花奖得主张火丁曾来北洋演出。当时票价上百元,但演出却场场爆满。随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马广禄、张建国等应邀来戏院进行过演出,受到戏迷热烈欢迎。
100多年来,这座剧场里的悲情與落寞,高亢与繁华,是一座城市的温情记忆。
其实,戏曲演出市场低迷的现实,在过去一些年早已司空见惯。朱剑记得北洋大戏院110年庆典时,邀请著名京剧艺术家孟广禄前来演出,并在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投入十三四万元。但最终,票房收入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通过这次教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目前已不适合花大价钱邀请剧团、名角前来演出,必须做出改变。”
1月9日下午,一群特殊的客人走进了北洋大戏院——济南市吕剧粉丝团。他们和戏院的工作人员一道,探讨接下来的发展路径。最后,大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即采取会员制,用低票价、年票的形式,吸引观众。
走向市场,是各大剧院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北洋大戏院近几年的探索颇为成功。比如为各类商业演出提供场地,为各大企事业单位提供包场、租场服务。现在,每年大概有200多场各类演出在这里进行,大大提高了剧场的利用率。
思路灵活,才能找准定位。各种市场化运作,使剧院的经济效益初步达到目标。然而,作为一家有115年历史的剧院,北洋大戏院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一家纯市场化的剧院,戏曲,依然是朱剑和北洋人的一种情结。“我们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如果真的纯市场化运作,也不太合适。”
走向市场的最终目的,还是回到戏曲的轨道上来。
于是,一系列戏曲惠民演出在这里上演。比如前几年推出的“我陪爸妈看大戏”公益专场,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戏曲,同时关爱自己的父母。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戏曲,他们也推出了为儿童服务的专场,让家长周末陪孩子走进剧场。
“下一步,我们将和济南市旅居粉丝团和京剧联谊会合作,采取会员制、低票价,逐步引导票友花钱购票进剧场看演出。同时,以戏曲惠民演出为载体,和企业合作,推出戏曲专场,使老百姓得到实惠。”
作为百年剧场,北洋大戏院培育出了一代代忠实戏迷。很多六七十岁的老人,小时候跟随父母走进剧场,现在带着儿孙走进来。
一位名为布建忠的戏迷为北洋大戏院写了一首诗:“梨园,孕育一代代春华如梦的少年/舞台,丁歌甲舞翠暖珠香的诱惑/听戏,金石千声余音绕梁的传情。”
“山风吹来一阵阵,一阵山风千根藤,根根藤子齐摆动,归来乡音更动人……”1月3日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高若行云,低如流水”的金嗓子在省会大剧院歌剧厅响起,她所带来的京剧现代戏《戴诺》选段赢得了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省文联精心打造的2020山东新年文艺晚会戏曲专场,来自大江南北的名家新秀齐聚一堂,不仅有国粹京剧,还有极具山东地方特色的吕剧、柳琴、五音戏和山东梆子等剧种,堪称一场山东戏曲界的文化盛宴。
“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次晚会我们采取‘群众点单、文联下单、艺术家接单、观众评单的新模式,邀请省内外知名艺术家联袂登台演绎精彩节目,并采用‘抢票的方式,让更多的百姓受惠。”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说。
山东省会大剧院负责人陈帅介绍:“大剧院成立以来,共推出56个戏曲项目,103场演出,包括京剧、吕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二十一个剧种。今年春节期间,还将推出传统吕剧《墙头记》、《嘻哈包袱铺2020新年相声专场》、2020山东元宵戏曲晚会等多场戏曲精品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08年5月16日的嘻哈包袱铺,在“掌柜”高晓攀的带领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近百名相声演员和专业化营运团队,每年近2000场相声专场演出。“嘻哈包袱铺不仅是一家创造优质喜剧内容的团体,也是第一家拿到融资的相声团体。多年来秉承着“不卖车子,不卖房子,不卖包子,只卖乐子”的宗旨,把快乐带到每个人身边。”
在济南,各种艺术形式都能找到与老城和谐相处的方式。
2013年8月,山东省会大剧院在济南西部新城核心区破土而出,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近几年的文艺演出史上,省会大剧院是重要的一个存在。好戏连台带来的带来的是文艺启蒙,是文化进步。
“曲山艺海”固然需要多年沉积的艺术氛围,更需要懂行的观众。他们既是文艺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批评家,这是一个双方互相打量、互相促进的过程。
陈帅说,“演出市场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感觉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引导观众走进剧场,帮助观众消除与艺术活动之间存在的各种‘壁垒。”
“当然,大剧院不能只是戏台子,怎么培养观众也是一门艺术。济南观众对名家、名剧和传统文化比较敏感,像《天鹅湖》这样的经典剧目这些年来各舞团在大剧院演过很多场,每场反响都很好。研究透济南观众和山东的地域特点,在引进节目的选择上也就更有科学性。”陈帅认为,这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社会越发展,文化的作用就越重要。”
此外,山东省会大剧院自开业以来一直坚守双30%的政策。大剧院每年惠民场次占到总场次的30%,每一场演出有30%的票是低于100元的惠民票,这种常态化的运营可能改变了很多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夜生活的方式。
“用数据来说明吧,从2014年一年30场艺术活动到现在每年150场;参加人数从最初的1000多人次到现在12000多人次。演出平均上座率从2014年72%到现在的83.3%。”陈帅表示:“剧场是艺术空间,是无限延展的、形式多变并可移动的‘艺术社区。人们不仅可以从中体会音乐的优美、舞蹈的奔放、喜剧的快乐、悲剧的壮美,还可以满足观演过程中的一些升华的需求,这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态度,也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途径。希望通过我们的艺术探索让观众发现他们具备追求幸福生活理想人生的能力。”
在山东省会大剧院的远景规划中,它将被打造成一处融合世界艺术和齐鲁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一处有互动、有温度的城市休闲艺术空间。
“戏曲大码头”的繁荣之势渐起,文化产业的持续融合与深耕,体现出的是齐鲁大地兼容并蓄、厚积薄发的文化力。
2017年出台的《山东省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新时代的山东,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新型文化业态比重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创新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1月10日,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将举办山东省首届“非遗+旅游”文创大赛、全省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非遗旅游资源征集活动、冬游齐鲁·首届山东省非遗年货大集、“新年画·新生活”——2020年画系列活动,同时山东各地市将推出659项形式多样的非遺活动。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的省份。代表着艺术巅峰的非遗文化,是每个时代人们闪闪发光的智慧结晶。依托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还将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以打造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促进非遗元素与知名景区和旅游体验深度融合,借助“冬游齐鲁·好客山东惠民季”,培育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传统文化并未被变迁击倒,时代产物恰是最好载体,除了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之外,如何借大众有情感连接的内容载体,将现代元素融入非遗文化,令年轻人们“移情”到非遗文化中?
75岁的泰山皮影第六代继承人范正安,已经进行了成功的试水。皮影戏在泰安是老少咸宜的民间戏曲,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门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早在《史记》中就有相关记载,被认为是电影的鼻祖,但在《西游记》、《绣春刀》等传统IP大热的情况下,许多著名的皮影戏班也已不复存在。
而范正安作为非遗代表人物、泰山皮影的第六代传人,在保存了皮影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又大胆创新,成功制作了《王者荣耀》系列的“武则天”、“程咬金”、“貂蝉”等系列皮影形象。传统皮影跨界流行游戏,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新颖非遗表演,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试水,传统文化和游戏、二次元等时下90后、95后亚文化的合作。
据报道,抖音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截至2019年底,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1275项,涵盖率达93%。在抖音,每三秒,就有一个非遗视频诞生。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不应该成为古董,应以时代新载体焕发非遗的精神内涵,抖音让非遗真正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也让传承人更体面地生活。
传统文化跨界现代元素,是“民艺复兴”的必然之路。国内文创大旗高高举起,政策帮扶与市场效果双验证,各地博物院也建起了自家的文创商店,非遗文化加入文创大军,也正是“2020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题中之义。
与此同时,随着5G等新技术日益成熟,“数字”赋能让文创产业得以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最终实现“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发展。这在2019年举办的第八届山东省文博会上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体现。
特色产业集群、传统文化创新……一个个经典的文化创意案例,一个个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无不反映出进入新时代的山东,是一个底蕴深厚、传承创新的文明新山东。
文化超越了地域和时间,广为世人热爱,带有山东符号的文化产品也在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演绎“永不落幕的中国山东文化年”。一年以来,山东大力实施“好客山东”品牌提升行动,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成功举办“2019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年”等重要交流活动,齐鲁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大幅提升。
2020年,山东文化产业会有哪些新的进步和变化?将赋予怎样的期待和使命?让我们一起展望。
□顾玉雪
山东有很多地方的人爱听戏,比如淄博的桓台就被称为“戏窝子”,保存独有的戏曲剧种就有五音戏、聊斋俚曲、鹧鸪戏3个国家级非遗。但也有许多地方看不到戏。
如果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场艺术的春梦,千万个山乡何尝不在期待它们春天的到来?
本刊记者曾采访过的艺术家蔡玉水,十一年前隐居在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那时他在双泉镇的村落中每天穿行,经常会遇到一些村里的老人,“在一个荒废的老戏台对面的院落,我看到一位老人在5点多钟的夕阳下晒着太阳,破败凄凉的院落与安详平静的面孔扎的我心疼。”
蔡玉水记得他当时对老人的承诺:“老爷子,很快有一天我会让你在家门口,倚着门框就能再看到《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老人说那敢情好。”
后来,从双泉镇万亩油菜花田的大地艺术到讲述双泉故事的电影《艺术也疯狂》,蔡玉水在他的艺术改变乡村的愿景里,完成了对老人的承诺,也为文化产业的乡村路径竖立一面别样镜鉴。
在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东北部的牟家院村,牟昌非发起的乡村戏剧节即将在2020年4月份迎来第九届。在他的构想中,乡村戏剧节一年一届,一届
两季,梨花开放时为花季乡村戏剧节,等到果实成熟,再做一季。
在牟家院乡村戏剧节之前,牟家院村几乎没有任何文娱活动。2016年第一届乡村戏剧节时,第一次观看戏剧演出就把村民“震惊”了。除了各类地方戏曲的演出,牟昌非还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戏剧团体,其中不乏凌云焰肢体游击队(济南)、江湖戏班(武汉)、肢觉剧场(广州)等知名剧团。
过去几年里,牟昌非为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构建了一个戏剧的“诗和远方”,改变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如今,这些曾经孤独的先行者们不再孤独。
戏曲大码头复兴进行时,一系列文化举措将戏曲送到了村落,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暨“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覆盖率达到85.65%。同时,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组织文艺院团每年开展公益演出走基层活动,年均演出300余场。
▲传统吕剧《墙头记》。
戏曲来自民间,深耕戏曲文化,服务人民、还戏于民,是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之一。一方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基层文艺需求,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济南“戏曲大码头”受众群体,培育了戏曲市场,起到引领戏曲欣赏与消费的导向作用。
▲传统吕剧《小姑贤》。
□高歌
“今晚有雨,短时爆笑脱口秀,请注意保持风度!”济南脱口秀俱乐部群里的小管家发出了第87期脱口秀的演出信息 。据社长田明媚介绍, 脱口秀每周开放麦,他们在CCPARK创意港里能容纳百人观众的小剧场都能夠坐满。“观众也不抱着能看到谁的强烈期盼,就是喜欢。”
本来是演员们拿来试段子、改稿子的周四开放麦,现在比周末秀还要热闹,培训和实验意义更强的开放麦正逐渐成为脱口秀一种新的演出产品。
田明媚还记得2017年刚成立时的惨淡景象。没有运营,没有场控,没有太多的宣传,一场十几个观众就开讲是那时候的常态。
如今,2019年的开放麦演出比2017年涨了5倍有余。“现在每月有商业演出,与国内多家喜剧团队有常年合作。”
但日渐繁荣的现象也让田明媚意识到,想要把脱口秀做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产业,并不容易。《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线上节目在迅速提升大众对脱口秀的认知程度、开掘潜在受众市场的同时,线下的喜剧人才和优质喜剧内容的供应还不能及时跟上。
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展曲艺进社区活动。
“大众认同和喜剧消费习惯不是一时能够形成的。演员不稳定、成长也需要过程,一个成型且成功的脱口秀都是经过多次打磨、多次在观众中‘试验,才成型的。”田明媚把这比喻为支付宝上的公益林日浇水。“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每天坚持给土壤浇水,盼望着土壤肥沃,孕育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