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菲
春日的清晨,细雨蒙蒙,小巷里外婆牵着小姑娘,走在被雨水冲得光滑的石板路上,小姑娘却贪恋着手中的大肉包。
那个小姑娘就是我。
妹妹出生后,我就被寄养在长沙的外婆家。在我的印象中,外婆是个既精明又厉害的女人,她娘家家境富足,因为精明能干,出了嫁了,娘家的哥哥们还是把这位姑奶奶请了回去,做了管家。她生养了4男3女,儿女们成人后,她立下她的规矩,每个儿子每月必须交10元,每个女儿交5元作为赡养费,虽然她一生从未工作过,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了这笔固定收入,她的日子过得并不坏。
每天清晨,外婆挽着菜篮子出门买菜,那时的蔬菜都是有机的,碧绿的叶子上还能看到晶莹的露珠。买完菜,外婆的固定节目是,去离家不远的、有百年历史的“德园”包子店,在蒸笼热气腾腾的氤氲中,买一个肉包,一个盐菜包,然后走进附近的一家茶馆,泡杯酽茶,在那里歇歇脚,一边与街坊们聊聊天,一边享用她的早餐。一早上的时光,便在茶馆的嘈杂声中、食物的咀嚼声中慢慢地流逝。
那时的“德园”,出产长沙最好吃的包子,号称“八大名包”: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金钩和瑶柱包子是贵族,不是一般百姓所享用的。最常吃的是冬菇肉包,真正的皮薄馅大,白白胖胖的包子暄松而富有弹性,肉馅用猪前夹缝肉和瘦肉,加以切成米粒大小的香菇、笋丁,因为有肉冻,并不似一团死肉丸,虽然松软而多汁,却油而不腻,十分鲜嫩。 小小咬上一口,肉的浓香、香菇的清香、笋丁的鲜香,便会久久地盘桓于唇舌之间。所以,每天我都会欢天喜地跟着外婆去买菜,而主要动机就是贪恋着那只油汪汪的肉包。
如果说馒头是朴质的,那包子就是奢侈的,是馒头的豪华升级版。无论是吹弹可破的南翔小笼包、形似菊花待放的天津狗不理,还是提起如灯笼、放下似菊花的洛阳灌汤包,从外形看,都具有包子“三美”,即马蹄鼓、鲫鱼嘴、褶如花。
包子的内容是含蓄的,更让人产生一种寻宝似的神奇和刺激。破皮而入,那种囊中探物的快感,还略带一点探索的精神。
说着说着,我还真又想起那一口大肉包,想起外婆来。
藜麦饭团
主料:藜麦、糯米
辅料:腊肠、香菇、洋葱、盐、糖、料酒
做法:
1.藜麦、糯米洗净,泡4小时后蒸熟;
2.腊肠、香菇、洋葱切丁,炒熟,与藜麦、糯米拌均,加盐、糖、料酒调味;
3.炒饭晾凉后,捏成三角形的飯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