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中开设曲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20-02-10 04:00秦珂华
曲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级曲艺青少年

秦珂华

曲艺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独立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体系,已具备作为学科进入教育领域的基本条件,在新时代强调文化自信和弘扬传统的大背景下,在有识之士广泛呼吁建立曲艺学科的有效实践中,可以在政策和教学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探讨在小学生中实施教学,与“音乐”和“美术”两大门类并列,共同成为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笔者从教育目的、教学平台、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谈谈粗浅认识,探讨在青少年中开设曲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曲艺教育目的是当前曲艺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

“教育目的,不是一个超社会超历史的永恒范畴,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①青少年曲艺教育目的的提出和确立,必须从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出发,与曲艺发展的现状紧密结合,既作为曲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作为落脚点,真正成为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材教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有力指引。

(一)提供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水平是青少年曲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曲艺教育的责任所在

曲艺艺术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华夏人民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华夏子孙的文化基因里潜藏着曲艺情结。曲艺曾经是千百年来百姓娱乐的主流形式,如今却逐渐退出了主流的位置。通过这一现实可以得到两个基本判断:

一个是曲艺文化基因出现断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对欧美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影视歌曲等较为喜爱和追求。《江南style》一度成为风靡全国的流行音乐,有的学校甚至把这支曲子作为课间操的伴奏音乐。反观曲艺艺术,还有多少人还能分得清快板书和快书,有多少人懂得相声的“三翻四抖”,有多少人听过鼓曲小调,种种现象足以显见,集体无意识积淀下来的曲艺文化基因已经出现断层。

断层的出现,让我们有必要冷静思考,深刻反省。娱乐主流的位置让出来,不代表艺术水准的下降,反而是文化含金量的升值。正像文玩器物实用价值的衰退带来的是货币价值的无限升值。众多曲艺工作者、爱好者的默默坚守,诸多学者进行曲艺美学、曲艺理论的研究,正推动着曲艺朝着更系统、更理性、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对曲艺这门古老艺术的全面反思与梳理。

如果说在媒体上见不到曲艺,那是信息爆炸和曲艺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而在课堂上、课本上也见不到曲艺,那曲艺人、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思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在小学阶段弥补接续曲艺文化基因的断层。开展青少年曲艺教育,首要目的不是繁荣、不是振兴,不是恢复曲艺的娱乐主体地位,而是应该担当起“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重任,把激活国人文化基因中固有的曲艺情结作为己任,把为受教育者提供传统文化服务作为基本定位,把提供传统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的,从而,让曲艺的种子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二)培养曲艺后备人才,是青少年曲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曲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曲艺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演员、需要作者,更需要理论家、评论家。而曲艺人才的培养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和门类的独有规律,就演员成长而言,“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不得一张嘴”。有人说一个相声演员成才是在40岁,成熟是在60岁。如今相声演员常讲“说、学、逗、唱”四门功课,按早期相声艺人的说法是“十三门功”。 看似只是“用口语说唱故事”的简单形式,却需要太多的技术、技巧、修养、理念,甚至是思维方式作为支撑。

培养曲艺表演人才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童子功”。业内有“娃娃腿儿”的说法,这个词的一部分含义指的就是从小接受训练。“童子功”具有优势的本质在于,在肌体的发展过程中,把曲艺技艺的习得與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熟融合在一起,亦即将生理基础、心理机制放置在技艺需要的框架下生长、发育、成熟。

心理学研究表明,“14、15岁到17、18岁称为青年初期,这一时期结束的时候,身体心理各方面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②这一年龄段正是初中至高中阶段,身心皆已成熟,练“童子功”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再培养训练,为时晚矣。因此青少年曲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在不妨害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从小学阶段开始基本功训练,练就“童子功”,为曲艺的发展培养大量后备人才基数,并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尽管曲艺的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人才不那么强调童子功,但深厚的积淀、环境的熏陶以及曲艺特有的思维的培养必不可少,同样应该从娃娃、从青少年抓起。

(三)培养曲艺观众,是青少年曲艺教育的间接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连锁反应

没有观众的支持,曲艺是会走歪路甚至消亡的。很多人听相声的目的只是为了感官刺激——笑,而忽略了从中得到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一段好的相声不仅仅能让人笑,也不只是为了让人笑,笑的背后应该有更丰富的深意和韵味。观众一味追求“笑”果,导致演员为了迎合观众,不得不降低品味“改良”相声,掺杂进诸多手段,最终使得相声本色丧失、格调降低,品味下降。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缺乏懂相声懂曲艺的观众。

曲艺观众需要从小培养。在青少年的曲艺教学中,应该点面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培养专门人才与培养观众结合。对学有所成者,可提升标准,重点打造;对学而不得其要旨者,也决不能放弃,而应当降低标准,调整思路,使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具备曲艺基本常识和一定的鉴赏能力。

人的遗传基因、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同样的兴趣动力,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付诸努力,不同的个体却会得到不尽相同的学习结果。我们不能要求目的指向下的所有学生达到完全一致的预期目标。我们能够接受“不是所有学过音乐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就应该同样接受“不是所有学过曲艺的孩子都成为曲艺家”。青少年曲艺学员中的极少部分将来会成为优秀的曲艺工作者,但大多数只能成为一般的爱好者,甚至是普通观众。重视、尊重每一名参与曲艺学习的学员十分必要。一般来讲,一个孩子学曲艺,就会引起一个家庭关注曲艺。一个孩子学曲艺,就可能会有7个人(孩子本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曲艺结缘,尽管他们的目的不尽相同。

因此,确立青少年曲艺教育目的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定位是,培养当前和未来的曲艺观众,培养懂曲艺、爱曲艺、支持曲艺的曲艺观众,培养能够推动曲艺发展、促进曲艺工作者提高的曲艺观众。

二、立足教育现状,打造曲艺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儿童演员不宜从小专门培养,表演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除了表演的技能技巧外,还需要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美学修养,以及必要的生活阅历。因此,即使是有才能的儿童演员,他们的专业性培养也是临时的,而不是长期的,他们不能脱离学校的教育,否则,会由于知识修养和生活阅历的缺失,而使表演能力萎缩和枯竭。”③尽管富连成培养出了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一代名角;尽管五六十年代的“团代学员”培养出了李金斗、王谦祥、李增瑞等著名演员;尽管一批批艺术家“口传心授”培养出了一批一批的艺术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班、团代学员、口传心授的培养模式不能成为当今青少年曲艺教育的主体形式,不应使孩子脱离学校进行专门的曲艺学习,而应该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来搭建教学平台。

(一)让曲艺走进校园,在小学阶段完成曲艺基础教育

从曲艺现状看,从娃娃抓起,迫不及待;从教育现状看,让曲艺走进小学,十分必要。首先,小学阶段学习任务不重,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曲艺;第二,教育部规定“……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④,而一般学校的艺术类课程只有美術和音乐,并未开设其他艺术课,且往往达不到9%这个下限,因此设置曲艺课有足够的课时空间;第三,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11%开设艺术课程……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⑤,因此在小学阶段设立曲艺课程,完全符合教育法规精神。

在小学阶段设置曲艺课,可以分三个层次来实践:

第一个层次,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只规定了“艺术”这一门类,并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开设哪个艺术种类的课程。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凭借地域和师资优势以一两个曲种为内容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把曲艺纳入教学计划,像“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一样,有规模成体系的培养学生,使曲艺教学也能够形成“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互衔接的教育课程体系”。⑥

第二个层次,退而求其次,开设选修课。如果设置曲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有规模成体系的培养学生”不能实现,也可以把曲艺与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并列起来,开设成艺术选修课,允许学生选择性学习。选修课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相比较,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而系统科学地传授学生技艺则存在一定困难,但毕竟聊胜于无。

第三个层次,开设特长课,成立兴趣活动小组。特长课(或兴趣小组)可设定每周活动一次。这尽管不是纳入计划的常规教学,但对学生接触曲艺、了解曲艺进而学习曲艺仍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教育部已经为“曲艺进学校”提供了足够的政策空间,目前的重点是唤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曲艺工作者联动配合,才能让曲艺的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曲艺进校园”才不是翠纶桂饵。

(二)让曲艺深入“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在教育机构完成曲艺提高教育

在学校开展曲艺教育,受教学模式的限制,只能是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较难完成技艺的提升。专业化半专业化培养要借助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目前,校外教育机构分官办和民办两种,无论是哪种,只要规范、合法,都应该鼓励他们开设曲艺课程。吸收有经验的曲艺教师,吸纳对曲艺有兴趣的适龄学员,进行曲艺技能专业化的训练,采取一对多甚至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完成对学校曲艺基础教育的必要补充,完成对学员的技能提升。

从现实情况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业任务十分繁重,大规模开设曲艺课程可能适得其反,该阶段只有对曲艺有浓厚兴趣的学员才能够挤出时间继续坚持学习,因此,曲艺教育在小学毕业之后到高等教育之前的衔接任务应由校外教育机构完成。

(三)创设演出实践的舞台

学习曲艺离不开演出实践。既不可“以演代练”,更不能“只练不演”,必须要在演出实践中学习提高,才能学有所成。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之后,各地群众性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在这个曲艺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积极为青少年曲艺演出提供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社区广场演出,电台、电视台举办的儿童节目以及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都应该广泛吸纳青少年曲艺节目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检验学习成果的赛台,打磨锻炼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其习得的曲艺技能不断内化为能力。

曲艺高等教育和“口传心授”是青少年学习曲艺佼佼者的最终归宿。无论青少年阶段接受的教育多么优质,但限于学员的年龄和阅历,终究还是“半成品”。他们需要在曲艺高等教育中获得更加系统的知识支撑他们的技能体系,他们需要从“师父”那里获得更为精准的“尺寸”和“筋劲”,去完成他们的出凡入胜。

三、把握学生特点,设计曲艺教材教法

(一)教材编纂要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定阶段性标准

让一个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标准去学习曲艺技能是艰难而痛苦的。朱智贤先生按照“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将儿童心理年龄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和“青年期”6个阶段,并具体论述了各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状态和特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规律与曲艺技能习得之间存在着某种可以捕捉的对应关系。

比如,身手技艺。手的精细动作发育完成时间一般是在5岁左右,如果我们教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学习打快板这种要求手脑高度协调配合的技能,很难要求他严格按照“理想的常模”进行操作。

再如,表演能力。林洪桐先生《表演艺术教程》从教学和理论分析的角度将表演分释为“注意力集中”“肌体控制”“真实感与信念”“想象”“情绪记忆”“交流与适应”“速度与节奏”“单位与任务”8个方面的基础元素,掌握这些基础元素又需要“反应”“內心独白”“理解”“意识与下意识”“角色与本色”5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由此看来,完成角色扮演至少要在学龄初期(6、7-11、12岁)的后半段——11、12岁身心基本成熟之时。由此看来,一些涉及“跳进跳出”、扮演角色的曲目,由低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演难度很大,是不适合的。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从“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个方面,区分“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阶段,详细论述了学生应该达到的艺术能力标准。虽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没有把“曲艺”列入其中,但还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曲艺工作者应该对照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参考“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将曲艺的“说功”“唱功”“做功”和“身手技艺”区分层次,设定不同的阶段性标准来编纂教材。这样的教材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年龄段曲艺学员的学习,更好地为曲艺教学服务。

另外,青少年艺术能力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标准”只能作为教学参考,而不是准绳。曲艺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教材编写纳入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来。

(二)教法设计要为从“零”到“标准”搭建一架“梯子”

有了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技能“标准”,我们还要把标准“分解”开来,有步骤、多角度地设计教法,而不能是单一单调地、直指“标准”一步到位地简单施教。

我们要教会一个孩子写作文,首先要教会他识字、组词、造句。把句子联结成段,再把段落组成文章。绝不可能直接去教他写作文。曲艺的教学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身段教学中,“身段漂亮”这是一个我们要让学员达到的标准,对零基础的孩子来说,我们就要为他搭建一架可以攀登的梯子:第一步可以是站姿训练,第二步是身体的松弛,第三步可以是常用的简单的步法、手式等,最后可以进行角色分析练习、按照角色设计身段等。经过这样一系列训练,学员的形体动作素材和动作情感记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候,“身段漂亮”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如果把“标准”直接“压”给孩子,那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事倍功半。

青少年曲艺教学的教法设计上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分化难点、分解要点、循序渐进,让学员逐层攀登、逐步提高。

(三)设立曲艺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以下简称‘艺术考级) ”并引入曲艺教学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成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对艺术教育而言,无法实施简单的量化评价,因为“量化的评价方式会把丰富而复杂的教学活动和现象简单化。量化的评价,只是简单地评价了教育现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对艺术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的解释……”。⑦艺术课程是倡导“质性评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条件成熟的各个曲种设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并将艺术考级引入曲艺教学的评价环节中来。

“‘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是指依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31号)取得资格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通过考试形式对学习艺术人员的艺术水平进行测评和给予指导的活动,简称‘艺术考级。目前全国开办艺术考级活动的单位有80余家,其中跨省考级机构有10余家;开设考试科目涉及音乐、舞蹈、美术三大艺术门类的58个专业;每年参加艺术考级的人数在百万人次以上。” ⑧

通过艺术考级,教师可以掌握曲艺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总之,将艺术考级引入曲艺教学评价体系,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学评价原则的,是适应广大学员和家长心理预期的,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青少年曲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浩大工程,不仅是教育目的、教学平台、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还涉及课程编制、教学组织、师资培养、人才输送等。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曲艺工作者团结一心,迎难而上,更多的有识之士振臂高呼、鼎力支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曲艺教育事业一定能形成规模、取得成绩,曲艺百花园一定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曲艺这门古老艺术一定焕发异彩,光照百代!

注释:

①柳海民:《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120页。

②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版,414页。

③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160页,重庆出版集团,1990年9月第1版。

④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

⑤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

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⑧ “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网站,http:// www.kaojionline.com/ArtExam/home.html。

参考文献:

[1]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出版集团,1990年9月第1版。

[2]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考级曲艺青少年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曲艺泉城》
全国美术书法考级辅导教材编纂研讨会在褚遂良书画院顺利举行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你是如何面对失败的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