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丹,金 兰,敏 才,张甜怡
(1.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身障碍科,浙江 湖州,313000)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下降、悲观绝望、无助等一系列症状[1]。抑郁症是青少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而自杀是青春期阶段第二常见死因[2]。青少年抑郁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教育障碍,同时也会引起吸烟、滥用药物和酗酒等情况的发生[3]。青春期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峰期,年患病率由儿童期的0.8%~2%上升至青春期的4%~8%[4-5]。2012年全国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6],且女性占比较大[3]。
家庭在预防抑郁症方面往往能够起到关键作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在2019年最新版《儿童及青少年抑郁识别和管理指南》中建议,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除采用必要的心理治疗外,药物治疗与家庭治疗联合应用通常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家庭治疗虽治疗效果良好,但存在地域限制、治疗成本高、治疗定向等方面的弊端,且部分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病耻感、经济限制等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干预(FFPT)有制作成本低、实施人员不定向、可操作性强等优势,已被国外广泛应用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孤僻症、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治疗中。本文对FFPT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其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现状,以期为国内青少年抑郁症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多借鉴。
FFPT是以家庭治疗为基础的干预方法。该干预方法主要目的在于给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及心理支持,向他们讲授有关疾病的知识和列举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患者及家属教以相应的对策及处理方法,使家属更能理解患者,降低家庭中的负性情绪反应,让患者在患病期间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支持,从而使患者和家庭受益[7]。FFPT要求干预者、患儿及家长共同参与,它强调干预者与接受者之间相互合作,通过共同努力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这样才能让教育对象的知识、观念、态度、行为改变得以统一。
20世纪50至60年代,家庭治疗的雏形开始显现,其中著名先驱人物代表有Haley、Jackson和Bowen等[8]。FFPT是以家庭治疗为基础的心理教育过程,最初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Xia等[9]的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使用短期FFPT可以降低复发率、再入院率和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并缩短住院时间。随着临床应用,FFPT已经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BD)的循证依据[10],但它常常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FFPT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在BD的患者家庭中,其中包括对BD患者进行心理教育、沟通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Miklowitzd等[11]总结了30多年的FFPT和BD之间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探索,该研究主要侧重于在社区精神卫生环境中实施对青少年BD的早期FFPT干预,结果表明FFPT能有效改善积极家庭沟通和减少消极家庭沟通。Timmerby等[12]将该干预方式应用在重度抑郁症患者家庭中,探讨了FFPT与社会支持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病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中的知识和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家属识别抑郁症的症状,还可以帮助他们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潜在地防止抑郁症复发,帮助快速康复。FFPT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可以有效降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复发风险并对相关家属有益,但是目前的证据有限[13]。除此之外,FFPT对抑郁症患者相关结果(如生活质量)的影响缺少相关佐证,对家属情绪困扰和照顾负担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14]。国内FFPT的引入较晚,缺乏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报道。学者冯娟[15]对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及家属实施FFPT后发现患者抑郁症状得到改善。在其他精神疾病中的治疗过程中,王英杰[16]针对儿童癫痫患者实施FFPT后患儿父母的疾病知识水平、疾病管理能力有效提高,且效果可以持续到出院后6个月。学者周雅婷[17]对孤独症儿童养育者实施FFPT后发现对其抑郁焦虑情况有所改善。
目前国内外对FFPT的干预内容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这与各个家庭出现问题存在异质性,从而很难进行方法归纳有关[18],但实践证明FFPT作为家庭治疗的特殊治疗模式,该方案是有效的。
FFPT实施内容的差异性意味着实施人员也存在着不同。研究[19]证明大多数干预措施是由专业心理治疗师来完成,部分研究需要精神科医生完成,少部分研究是通过护理人员进行的干预。但由于干预内容多样性、干预周期时间不等、心理治疗师数量较少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参与进来,这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率有促进作用。
传统干预方式大多基于面对面的形式展开,如就问题访谈、头脑风暴或多家庭团体治疗等,Poole等[20]采用FFPT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展开8个家庭小组每周2小时的干预,干预4周由父母参加,患者则从第5周开始进行,该方案设计目的是吸引对最初治疗抗拒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优化青少年和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冯娟[15]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40名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进行FFPT干预,其干预措施主要采取传统面对面访谈、集体咨询等方式,在干预5周后发现其能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目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对干预的需求和干预实施是不平衡的,仅靠传统的干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21]。现阶段青少年和家属可接受的治疗方式有多种,意见调查显示多数青少年患者及父母更愿意通过技术平台来接受治疗,而非面对面形式[22-23]。这意味着FFPT干预措施除线下方式外,可以采取线上方式。Yapm等[24]对317名父母、287名青少年进行干预,主要采取网络教育进行3个月线上学习,9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该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父母对青少年的家教方式,虽然抑郁症状的减轻程度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但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和操作简便的方法。FFPT可采取线上与线下、近距离与远距离、单人与多人等不同形式,在方便操作的基础上选择适用于该地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群是治疗重点。
20世纪80年代FFPT最早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1985年Fallon[25]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9个月的家庭干预过程发现,其能有效降低该疾病复发率并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干预共分为3个阶段:心理教育3个月,每周1次;沟通技能培训3~6个月,每周或每2周1次;问题解决技能培训3个月,每2周或每月1次。随后FFPT在基于循证基础上更广泛地应用于复发性高、有损害性疾病的患者家庭中,包括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症、孤独症、癫痫和阿尔兹海默症。2013年Miliowitz等[26]对高风险儿童和青少年BD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4个月,共12次相关课程,试验结果证实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FFPT的相继有效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庭治疗的意义重大,2016年Timmby等[12]选取丹麦首都重症抑郁症门诊患者100名进行该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干预共分为2个阶段:①干预阶段,共维持4周,每周2 h;②随访阶段,共维持9个月,研究结果表明FFPT能有效降低抑郁症复发率。由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性,家庭环境逐渐成为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人员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FFPT干预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Diamond等[27]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采用为期12周的以家庭为中心干预措施,参与者每周接受监控,评估分别在基线、6周、12周和24周,结果发现研究组在改善抑郁症状和提高治疗反应的效果更好(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55%,而对照组为31%)。目前研究中,FFPT还没有固定的治疗周期,一般在已有文献基础上采用便利的方式获得研究成果,也要根据研究内容确定周期,干预周期时间大致为4~12周不等,随访时间3~12个月不等,甚至更长为1~2年。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最终目的是减轻抑郁症状,实践证明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Yapm 等[24]在其随机对照试验中主要采用每周电话采访形式对青少年和其父母进行3个月的干预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该种干预形式可以降低患者抑郁症状,而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冯娟[15]采用自编手册对40名青少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实施FFPT干预措施,5周后发现其能明显减轻患者抑郁症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Kuo等[28]在其单盲试验中选取196名南非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家属进行3个月的FFPT干预,超过90%的人对干预内容是满意的,干预组青少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FFPT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许多混杂因素,如Rinneg等[29]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FFPT,研究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其父母的沟通技巧是息息相关的,试验结果显示2组患者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但要证明这种结果一定与FFPT干预有关似乎是困难的,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证明FFPT干预措施有效还需更多的临床证据。
家庭功能是青少年抑郁症重要影响因素的组成部分,其分为家庭能力和家庭风格两个维度,可以通过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家庭成员沟通质量等特征来评价家庭功能[30]。复杂且范围广的家庭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改善家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Sanford等[31]对31名青少年重症抑郁症患者进行9个月的FFPT干预,结果显示该方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对其社会功能和家庭关系同样具有积极作用。家庭功能的改善也将进一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FFPT现已作为循证依据,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个性化设计和以人为本的方案是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PPFT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青少年的特殊性和家庭因素的复杂性,还应探索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家庭更深远的影响和作用。FFPT已在青少年抑郁症的应用中崭露头角,还有一些潜在益处需要不断发掘,如护理人员可作为主要实施者、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患者和家属依从性等。虽然FFPT在许多试验中都被证实有积极效果,但是证据与应用之间的衔接似乎还需加强,找到适用于临床并具有可持续应用的干预措施需进一步探索,加强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关系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