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 苏华 关家印
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监狱精神病服刑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从色彩设计的角度展开实验研究。通过色彩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探讨精神病服刑人员与正常人色彩认知的差异性,为监狱环境的犯罪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和设计创新机会,最终旨在通过设计手段帮助监狱精神病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顺利完成改造,回归社会。
关键词:服刑人员 心理矫治 艺术治疗 色彩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090-05
一、研究背景
在服刑过程中,监狱司法机关通过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预测等一系列活动,改善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而帮助服刑人员在出狱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这就是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
1987年,上海市少年犯管教所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开创了中国监狱系统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先河。随后,根据司法部监狱局下达的《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准中,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成为了“现代化文明监狱”申报的必备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监狱系统心理矫治工作的发展。1992年,黑龙江省的监狱系统作为试点,也开展了心理矫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在全国进行推广。2000年后,司法部陆续出台各项与监狱系统及心理矫治有关的法律法规,各省市也逐步将心理矫治工作作为监狱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正在逐步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但相关理论研究仍需加强,理论体系仍待完善。
本课题旨在落实司法部对服刑人员改造新格局的理念,践行人权维护及人文关怀,对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心理矫治。通过引入‘‘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及“艺术+治愈系”的矫治工具,借助于艺术设计的手段进行心理矫治研究,为服刑人员负面情绪的缓解和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探索新方法。通过色彩心理实验,本研究针对特定监狱中的精神病服刑人员进行色彩心理测试研究,旨在为特定服刑人员提供心理矫治的设计解决方案,引导其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帮助其回归和融入社会,从艺术设计學科的新维度,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方法、实践的新探索。
二、艺术治疗与犯罪心理矫治
(一)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Art therapy)将创造性的表达方式用于心理治疗,是艺术和心理治疗的交融。艺术治疗过程包含作为治疗的艺术创作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生与对象的互动交流。艺术治疗早期受弗洛伊德和荣格主张的影响,以精神分析法的形式呈现;二十世纪40年代,英国艺术家安德里安·希尔和爱德华·亚当森将这种理念和方法引入精神病院,自此艺术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艺术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显著的区别。相比于心理咨询,艺术治疗对治疗对象的要求更低,建立的治疗关系也更加稳固。将艺术手段作为表达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被治疗者的防御心理,艺术创作的表达方式也能让治疗对象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不会对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艺术治疗的另一个优势在于直觉式的思维方式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这有助于被治疗者展现潜意识内容(图1)。
(二)艺术治疗在犯罪心理矫治中的应用
监狱的服刑人员之所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是因为他们在之前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铤而走险。服刑人员长期生活在监狱封闭的环境中,也会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这种对内心的压抑一旦爆发,就会出现难以估量的后果,甚至对监狱的安全造成威胁。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躁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服刑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据犯罪和服刑两个不同的阶段,可以分为三类:因心理问题而犯罪、因犯罪产生心理问题、服刑期间产生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矫治时,要充分考虑服刑人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以便制订合理的矫治方案(图2)。
与普通人的治疗方式类似,目前监狱所采用的对服刑人员的心理治疗的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等。通常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准确有效评估服刑人员心理状况,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心理问题,改善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从而顺利实现改造目标,帮助服刑人员在出狱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目前,国际上在监狱中实施艺术治疗开始逐渐兴起,主要是针对抑郁症、躁郁症等各类常见心理疾病展开。在我国监狱系统中,湖南女子监狱进行了有关艺术治疗的探索,他们针对两类罪犯开展了艺术治疗,分别是刚入监3个月以内的罪犯,以帮助她们适应监狱生活与监狱环境;以及不到三个月就要出监的罪犯,以应对其出狱前的焦虑情绪。监狱司法机关邀请心理咨询师和美术教师共同组成艺术治疗团队,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心理专家和湖南美术协会的专家合作进行现场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1)生理层面:因心理上不适导致身体上出现异样的情况有所减少。比如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头晕、失眠等症状。(2)心理层面: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情绪逐渐稳定,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有所改善。(3)精神层面: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矫治,服刑人员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念,改造态度逐渐端正,自主改造意识逐渐增强。
(三)色彩心理学与心理矫治
颜色能够直接引发视觉刺激,从而影响人的心理、情绪以及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因此是艺术治疗和心理矫治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从色彩本身分析,由于不同色彩的波长不同,不同色彩引发的情绪反应也有所不同。长波的颜色会使人兴奋,例如红、橙色,反之,短波颜色会使人平静。例如,医院的手术室和病房的色调都是蓝色或绿色,有助于稳定病人和家属的情绪;在海边或公园里散步可以调整心情,放松身心,也是颜色对情绪调节的结果(图3)。
色彩心理语义分为三个层面:共感、联想与象征。色彩的共感是心理语义中最基础的层面,也是其他色彩水平层面的基础。在色彩心理予以的三个层面中,个人差别最大的是联想层面,也是最不稳定和最丰富的层面。对特定的人群来说,一旦联想水平与这类人群的文化相结合,某种特定的色彩就会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观念与文化现象,这就形成了色彩心理语义的第三个层面,即象征水平层面。这种特殊的方式一旦形成,就成为最稳定的层面,难以被同化与改变。
三、面向精神病服刑人员色彩心理矫治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条件
本课题基于视知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色彩的象征性和精神性的跨学科研究,从设计学的角度,重构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理论框架,基于不同的设计元素进行试验研究,提出新的艺术治疗方式,以色彩为基础进行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探索。
研究选取北京市延庆监狱作为典型实验测试样本,该监狱地处北京市西北延庆县境内,距市区70余公里,是一所以集中关押男性老病残罪犯为主的中型监狱。本研究是清华大学设计学科与监狱司法部门合作进行基础研究,建设人文监狱的一次创新探索和尝试,通过邀请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的警官、延庆监狱一线民警进行访谈,从司法部门的角度明确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需求。
主要研究对象为100名延庆监狱在押服刑人员,其中患有精神疾病服刑人员70人,正常服刑人员30人。研究团队从年龄、文化程度、入狱前职业、罪名、病因等方面对实验样本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干预与矫治工作。
研究发现,年龄在30-50岁的范围区间最为集中,占到了整体比例的一半以上。21-30岁服刑人员与51- 60岁服刑人员人数比例类似(分别为18%和19%),高龄服刑人员人数较少(6%)。服刑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下学历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高中学历的服刑人员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少部分服刑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半数以上的服刑人员入狱时无业,少数服刑人员是干部(4%)、工人(6%)的身份。其他服刑人员是职员(14%)或农民(15%),两部分比例相似。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两种伤害罪占总体犯罪原因比例的一半,其他罪因以诈骗(14%)、强奸(8%)为主,有些服刑人员同时背负多项罪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服刑人员主要的病因,分别占比19%和14%。其他心理问题包括偏执、妄想、双向情感障碍等(图4)。
(二)研究方法设计
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艺术治疗的有效性,大多采用艺术治疗的定性方法进行研究。Gussak在2004年开展了艺术治疗有效性的定量研究,通过使用FEATS量表和BDl-II量表分别对被试進行了前测和后测,表明艺术治疗的确在减少男性囚犯的抑郁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艺术治疗的时间跨度较长,实验中变量较多,研究并不能证明在抑郁情绪方面取得的效果完全来源于艺术治疗本身。因此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和移植法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实验研究法:基于设计学理论进行色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服刑人员将情绪词语与选定色彩相匹配,采用统计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实验所得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精神病服刑人员和正常人色彩认知差异,作为最终设计的理论方法依据。
移植法则: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运用于另一个对象中。将“治愈系”及治愈系心理学新事物,移植到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成为本课题实施艺术治疗及心理矫治的问诊器。治愈系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日本流行的一种音乐门类,后引申为能够让内心感到平静,对人的精神有一定调节作用的研究方法,在本文中将其与艺术治疗的理论创新相结合。
(三)色彩实验
本研究首先开展了以色彩为基础的预实验。实验对象为延庆监狱的患有抑郁症、躁狂症的服刑人员。在其中随机选取10人,由监狱方提供服刑人员,除姓名外的基本信息,包括病情、入狱事由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测试词汇卡以及纯色色板14块。词汇选择从心理、生理、联想三个层面入手,分别选取正向、负向词汇各10个(表1)。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服刑人员将词卡的情绪词放在对应的色板上,每个词必须有所对应的色板,每个色板上可以有多个词卡,也可以没有词卡。
随后又分别将正向词汇与负向词汇所对应的颜色单独提取出来,并做了顺差与逆差的分析,找出相对正向和相对负向的色彩,作为此次预实验的结果(图5)。
从色彩预实验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选取的14个颜色有明确的色彩倾向。中绿、黄绿、柠檬黄三种颜色对应的负向词汇为O,能够最大程度上唤起正向的情绪。黑色、灰色两种颜色的负向逆差很大,使用时需要注意。湖蓝、橘红属于相对正向的颜色;而橘黄色就属于相对负向的颜色。
由于预实验样本数量较少,所以实验结论不具备很强的代表性,但从预实验的结论中可以看出,对于有心理问题的监狱服刑人员,不同的色彩还是有着不同的正负向情感倾向。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对本次100名在押服刑人员进行了正式的色彩实验。正式色彩实验在延庆监狱的心理治疗中心进行,在实验前,将房间粉刷为灰色,桌面覆盖灰色桌布,实验员全部身着灰色衣服并移除所有饰品,以减少其他因素对服刑人员的干扰。实验过程对每组实验数据进行拍照记录,实验结束后把纯色提取出来,并剔除无效数据。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研究团队首先计算出各个颜色在正、负向词汇中的具体数量(表2),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图6),并做出每个颜色在整体中所占比例的图片(图7)。
通过图9表现出的柱状图和图10展现出的面积比例图片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将以上14个颜色分成正向、负向和中性三个大类。正向色彩中,中绿色正向词汇出现的频率最高,正负向词汇差值最大,为正向第一等级。柠檬黄、黄绿、湖蓝三个颜色正向词汇出现频率相对较高,正负向词汇差值相对较大,为正向第二等级。橙色、中黄、群青三个颜色正向词汇出现频率相对较高,但正负向词汇差值相对较小,为正向第三等级。白色是无彩色,正负向词汇差值较小,但仍偏向正向,在此列为正向第四等级。黑色和灰色两个颜色,负向词汇占具了绝大多数的比例,正向词汇出现频率极少,为负向词汇第一等级。翠绿和紫色被选中频率较低,且负向词汇数量相对较多,为负向词汇第二等级。大红、玫瑰红两个颜色正负向词汇出现频次相当,为中性色彩。
在数据分析后,研究团队从中发掘出如下规律:正向色彩的明度高,纯度相对偏高,色彩鲜艳亮丽。在正向色彩中,有着明显的等级区分,中绿色是正向色彩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正向色彩第二等级的三个颜色的明度要高于第三等级。负向色彩的明度低,纯度也相对偏低,和正向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色和灰色两个无彩色负向词汇占比极高。中性色彩的大红和玫瑰红色彩纯度最高,明度相对适中。
以上是针对正负向数量的差值得出的结论,接下来为综合考虑色彩出现的频率,以饼图的方式对正向色彩和负向色彩做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从图8饼图中可以看出,正向词汇的色彩的明度高于负向词汇的明度,正向词汇色彩中,色相以绿色、红色、橙色为主,三个色相比例相似,其他色相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黑色和灰色占比最小。从图9的饼图中可以看出,在负向词汇色彩中,黑色和灰色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其他色相偏向红色和紫色,黄色和绿色在其中占比很少。
四、精神病服刑人员和正常人色彩认知差异
不同的颜色能够引起人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色彩的心理语义有共感、联想、象征三个不同的层面,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的受众,相同的色彩也可能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年龄、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宗教思维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对色彩的认知。监狱精神病服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处于监狱环境中,他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和正常人也有所差异。在后续进行色彩设计时,设计师要站在服刑人员的立场上进行色彩选择,避免使用错误的色彩搭配唤起精神病服刑人员的负面情绪。
大红是本次所选色彩中纯度最高的颜色,作为光谱上波长最长的颜色,也最能引起人的注意,让人兴奋、富有激情。中国传统新年、婚礼、寿宴等一般都会选用红色作为主色调,包括整体布置、福字、喜字等,红色又是国旗的颜色,所以在中国人眼中,红色是吉祥、喜庆、祖国的象征。在色彩實验中,红色的出现频率很高,仅次于黑色,同时对应的正向、负向词汇数量基本相当。对精神病服刑人员来说,红色虽然能引发他们正向的情绪,但也会给他们带来的危险、刺激等的负向情绪,从联想层面看,红色也会让他们联想到曾经的犯罪经历。在色彩选择时,红色必不可少,但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以减少对服刑人员的刺激,可以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入手进行变量设计。从图11和图12的饼状图中可以看出,色彩在由红色向黄色过渡时,正向情绪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负向情绪。但由红色向蓝色过渡时,玫瑰红变化不明显,而紫色引发的负向情绪比例超过正向情绪。
在本次实验中,中绿色的正向情绪词汇占比最多,正向、负向情绪词汇差距也最大。绿色代表着希望与生命,同时也是和平象征,能够使人产生安定祥和之感。但过多的绿色也会令人产生沉闷、疲劳之感,不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绿色向黄色过渡时,得到的黄绿色也是偏向正向的色彩;但绿色向蓝色过渡时,得到的翠绿色是比较负向的色彩。
红色和绿色向蓝色过渡时所产生的色彩,如紫色、翠绿,都会对精神病服刑人员带来负向的情绪。但蓝色本身,如湖蓝、群青都是偏向正向的色彩。除色相之外,色彩明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色彩的明度越高,越能给服刑人员带来正向的情感倾向,随着明度的降低,如翠绿和紫色,会给服刑人员带来负向的情绪。另外,灰色和黑色由于明度低、无色彩倾向的原因,也很容易引发负向情绪。基于以上色彩实验的结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寻找色彩和其他设计元素的关系,探索实体交互心理矫治装置设计的可能性。
结语
本研究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治疗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旨在为中国司法系统和监狱环境提出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并指导设计输出。
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对社会设计理论方法做了新的探索和补充,利用色彩系统设计作为干预手段,针对监狱中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矫治。研究关注色彩情感与色彩偏好之间的关系;界定环境色彩对服刑人员情绪、认知、生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探索色彩呈现方式对服刑人员主观感受的影响;最终构建色彩认知和心理矫治的理论模型,为法制社会建设和人文监狱的现代化提供艺术设计与心理学层面的方法工具。
在实践层面上,本研究以科学实验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狱系统色彩应用体系,将心理学理论研究与色彩设计应用有机结合,针对精神病服刑人员进行人性化的色彩设计,填补了艺术设计在犯罪心理矫治和法制建设领域的实践空白。本研究关注色彩设计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的正向作用,相比药物治疗与心理辅导等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低成本、好操作、影响时间长等优势,为监狱的人本设计提供实践创新的依据。
本研究由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资助完成。
参考文献
[1]俞捷.“治本安全观”下民警队伍建设及改造手段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8 (11):257+286
[2]蔡建士.泉州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精细化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6
[3]王祖清,赵卫宽.罪犯教育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07-01
[4]黄水林,黄辛隐.心理矫治理论与实践[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06-01
[5]吴道义.监狱环境色彩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有效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58
[6]郭筱.女性服刑人员人格特质、情绪调节对积极情绪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阮浩.罪犯心理矫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07-01
[8] Junge,M. B.(2010) The modern history of art therapyin the United States.CharlesC Thomas Publisher
[9]马淑琳.积极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9
[10]宋官东,徐晓宁.咨询心理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12-01
[11]肖晓玛.关于艺术治疗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09(04): 99-102
[12]李小红,吴明霞.艺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有效性评估[J].中国电力教育,2011(04):150-153
[13]李科生,贺志明.绘画治疗模式对女犯心理矫治探索——以湖南女子监狱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1(3):25-27,53
[14] GussakD Art therapy with prisonimnates:3 pilot study[J]. Artsin Psychotherapy,2004,31 (4):245-259
[15] Gussak D.The effects of art therapy oll male and femalemlnates: Advancing the research base[J].Arts inPsychotherapy, 2009, 36 (1): 5-12
[16]郑怀林.情志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01-01
[17]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8]刘玲.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治本”再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16 (02):17-21
[19]马凌云.监狱服刑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青海省监狱服刑人员为例[D].青海民族大学,2016
[20]邵晓顺.罪犯心理矫治:涵义、内容与工作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16 (03):22-28
[21]柳维.罪犯心理矫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04-01
[2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01
[23]郭筱.女性服刑人员人格特质、情绪调节对积极情绪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