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溢杰
简便运算是检验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题型。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生正式开始学习运算定律。从此以后的脱式计算就需要秉持“能简算的要简算”的原则进行计算。由此开始,简算题就成为很多同学的数学梦魇。作为必考的试题类型,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指导,传授方法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观念意识 奠定思想基础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面对脱式计算时往往见题就算,缺少思考、分析的环节。学生没有正确的解题方向自然就不能准确解答。所以要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树立简便算法快捷、准确的观念,从而产生见到脱式计算题就琢磨简算方法的条件反射活动。为此我强化学生记住九个字,即:读数据、看运算、想定律。通过读数据,进而思考数据的特点,结合运算,开始探索应用的范围,最后运用恰当的定律实现正确的简便运算。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不常见或是无把握的简算题时,我还要求学生在简算后重新按正常顺序算一遍,对照结果是否一致。如果学生具有这样的做题习惯,很多习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掌握常规方法 熟练运用定律
简便计算有属于它的简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定律和性质就会事半功倍的解决问题。学生们从四年开始接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五大运算定律。此外还有减法性质、除法性质这两种常用的简算方法。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而对于学生而言,最难的就是灵活运用。比如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中25×(4+8)和125×3+5×125两道题就需要学生采用“正、反”两种策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因题而异。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还容易出现类似“1+2+3+4+… +18+19的计算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利用“高斯求和公式”进行解答,或是通过“凑整法”解决。
三、进行典型训练 巩固解题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运算定律、性质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但在实际的计算中,问题却层出不穷。所以加强练习,在实际计算中发现错误,认清原因,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例如,137-150+63+50。此类题型不适合标准的“五大定律”。但“凑整”的观念会让学生们觉得似乎可以简算。于是学生按照“带着符号搬家”的策略就写成了:(137+63)-(150+50)的错误答案。事实上这里面还存在一个漏洞,就是括号的“变号”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137+63)-(150-50)。也就是说;当加入括号后,如果括号前面是“-”,那么括号内的运算符号应改成它的逆运算(减变加;加变减)。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几种特殊的典型练习,让学生学会思考,正确运用恰当的方法解答。
小学阶段的简算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年级的凑整,到四年级的定律、性质;从四年级整数的简算到五年级小数、六年级分数的简算都遵循着基本相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只要夯实基础,这对区别点,稍加引导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简便运算包含着思维方式训练;解答方法掌握;计算能力培养等,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监测。小学数学有“得计算者---得数学”的说法。在计算中则是“得简算者---得计算”。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简便计算的教学,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