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进士薛令之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0-02-07 01:35
海峡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唐玄宗廉政

■ 陈 超

一、薛令之的生平事略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长溪县(今福安县)人,其先祖居于河南高阳郡(河南开封府杞县有高阳城)。南朝梁天监间(502—519 年),一世祖薛贺在梁武帝政权中封有“光禄大夫”之衔,魏晋之后的“光禄大夫”虽然只是“顾问”之类的散官,但也算是江南士族了。梁武帝为拓展疆土,不时对北朝魏国发起征战,社会很不安定。为避战乱,薛贺离开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携带家室,自江南辗转入闽,来到长溪县西北的乡村——石矶津(福安廉村旧名)。入闽的薛贺虽然失去官衔、俸禄,门第也不再显赫,但在石矶津,一派宁静和平,家族是能够安居的。薛贺带领家族子弟,“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在这里开创了家业,立住了脚跟,成为薛氏入闽一世祖。他的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父薛法超以文章名世,唐肃宗李亨追赠其为侍讲国公。薛令之少时家贫,但聪明好学,勤读经史,才思敏捷。他曾在家乡灵岩山上结庐苦读十多年,写就诗作《草堂吟》。在诗中,他以出身寒微的将相苏秦和韩信作为榜样,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自信灵谷中的鱼龙终将如剑之出鞘,得遇于圣明君王。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年)春,薛令之从家乡启程,千里迢迢北上长安应试科举。唐科举主要以诗赋取人,进士试诗赋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通过省试、殿试,到放榜时,薛令之的名字赫然写在了进士榜上,成为开闽进土第一人,时年24 岁。清末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这是隋朝大业年间(605—618 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以来大约一百年间,闽人第一次进士及第的记录,史称其“破闽天荒”,它标志着唐代闽人科举活动的开始,在福建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薛令之

薛令之故乡——福安廉村

薛令之及第后,于唐开元年间(713—741 年),官至左补阙、太子侍讲,为时为太子的唐肃宗李亨授学。彼时的唐玄宗夜夜笙歌,“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当政,他排除异己,蔽主固位。因其与太子李亨不和,对东宫贤良概予贬抑,东宫备受冷遇,不但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就连日常饮食也被克扣,东宫官员生计艰难。薛令之生性耿直,愤愤不平地作了一首《自悼》诗题于墙上。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多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1]意思是圆圆的旭日空中挂,照在先生的盘子上。要问盘中有什么,只有生于阑的野苜蓿。匙子难舀涩味的饭,筷子难夹稀少的菜。朝夕可以将就过,奈何年末度岁寒?这实际上是一首明为忧贫暗则忧世的警世诗,因为当时安禄山正蓄谋叛乱在即,而唐玄宗仍旧怠政奢侈,沉迷淫乐,大唐危矣,薛令之只好作此诗引起唐玄宗的反思。过了不久,唐玄宗“幸东宫”,见到此诗,甚感不悦,不但没有自检反思,还索笔题诗其旁曰:“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2]意思是说,啄木鸟嘴巴很大(比喻贪吃),凤凰的羽毛很短(暗指薛令之才能不足),如果你嫌东宫寒酸,条件不够好,那就找一个桑榆暮景的去处,度你的老日子去吧!薛令之见玄宗有嫌弃之意,只好引疾弃官,徒步东归,隐居乡里。后来,唐玄宗听说他回乡后生活十分贫困,遂生怜悯之心,“诏以长溪岁赋资之。令之计月而受,余无所取。”[3]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李隆基连同大唐盛世从顶峰跌落,歌舞升平烟消云散。次年,唐玄宗逃亡,唐肃宗即位。即位后,肃宗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可惜令之已于数月前溘然长逝,终年74 岁。肃宗潸然泪下,得知薛令之生前家境清贫,更加感叹他一生清正,于是“敕令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以旌之”[4]。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廉”字命名的村庄。后世,福安百姓及官府为颂扬薛令之的廉洁高风推其山岭为廉岭。自此,福安“廉村”“廉溪”“廉岭”三廉名扬天下,薛令之也以一代廉臣的声名代代相传。

薛令之饱读诗书,极具诗才,其诗歌技巧之娴熟,与同时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相比,似无多少逊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作在福建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非夸大之言也。薛令之著有《明月先生集》和《补阙集》,均已佚失,现存诗作仅有《自悼》《灵岩寺》《太姥山》《草堂吟》《唐明皇命吟屈轶草》《送陈朝散诗》等 6 首,前 3 首收录在《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中,后3 首存录于《高岺薛氏宗谱》。

二、薛令之的廉政思想

薛令之在朝为官30 多年,以清正守廉而著世。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传颂薛令之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

1.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唐开元之初,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公元 713 年,薛令之被授予“左补阙”谏官之职,时年31 岁。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就是规谏皇帝、纠正朝纲,另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这种谏官议政制度重视求谏纳谏,革除弊政,反对奢靡,由此取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业绩。薛令之此时被玄宗任命为谏官,精神十分振奋,他庆幸自己遇到了圣明君主,政治抱负、才华学识可以得到施展了。然而,到了开元中期,玄宗皇帝“因时极盛,好大喜功”,宠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君臣荒乐,奢靡之风日增,朝野怨声载道。薛令之便以“屈轶草”的特性为诗眼,作诗一首《唐明皇命吟屈轶草》(诗题系后人所加):“托荫生枫庭,曾惊破胆人。头昂朝圣主,心正效忠臣。节义归城下,奸雄遁海滨。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在诗中,薛令之直抒胸臆,借草生于庭痛斥群奸,抨击巧言馅媚之人,表达了忠心耿耿、刚正不阿的正直品格。特别是诗末的“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尤为后世所传颂,表明他要学习忠臣的赤胆忠心与骨气[5]。

薛令之墓碑石

明月井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薛令之早就看出安禄山“面有反相”,不断告诫太子一定要提醒皇上,可是唐玄宗没有接纳意见。尽管此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勤于纳谏,但薛令之作为谏官,以他耿直的作风,对玄宗皇帝昏庸行为痛心疾首,决定做最后一次谏诤。于是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犯颜直谏,题诗《自悼》,履行规谏职责,向唐玄宗敲响了警钟[6]。这正是薛令之忠心耿耿、刚正不阿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2.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廉以立志,廉以律己。”廉洁之人必将彪炳史册。唐玄宗统治中后期,朝政腐败,积弊丛生,各派势力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其中尤以内宫夺储之争最为激烈。当时,唐玄宗命三子李亨、十八子李瑁同时入住东宫读书,并任薛令之与贺知章为主副侍读,准备从二子中选一贤能立为太子。薛令之肩负主侍读和向玄宗密奏二位皇子日常表现的重大使命,这就引起李瑁生母武惠妃和宰相李林甫的关注,他们以重金行贿,企图收买薛令之以压制李亨、褒扬李瑁,企图达到夺储的目的。尽管薛令之官俸微薄,生活清贫,一家人食稀麦粥、餐苜蓿羹,但决不为身外之财而动心失节,他顶住了重重压力,为唐王朝荐举和奠定了三子李亨的储君之位。这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足以树立为政典范。

唐朝后期,玄宗怠于政事,李林甫位居执政,奢靡成风。《旧唐书》描述林甫的财富时说:“京城邸第田园水皑尽上腴”,《新唐书》也说他“车马衣服侈靡”,“聚敛”所得胡乱花费,以致府中珠玉乱撒。但薛令之的生活却十分清苦,这从他的《自悼》诗中可以看出,连苜蓿这种马吃的饲料都当作蔬菜摆上桌来。同在朝廷,薛令之与林甫之流比较起来,贪、廉之别有如天壤。也正因为这首《自悼》诗,薛令之得罪了玄宗,毅然“谢病东归”。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薛令之离开长安时,只收拾了简单的随身行李,便远涉千里回归故里。据史书记载,薛令之“徒步归乡里”[7]。薛令之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为官长达30 年之久,却没有任何积蓄,带着两袖清风,“徒步”回乡。难以想象,从长安到福建福安,何止千里之遥?可年逾七旬的薛令之硬是靠着自己的一双脚,步行数千里,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

3.勤俭自律,安贫守道

廉溪

俭是廉政的根本,守廉需持俭。薛令之自幼聪敏好学,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形成了朴素高洁的奢俭观和高风亮节的义利观。薛令之生活勤俭节约,虽然官至左补阙兼太子侍讲,但他奉己俭约,淡泊利禄,苜蓿盤餐,甘于清苦。有学者把薛令之的一生誉为“苜蓿人生”,“苜蓿”一词也成为形容学官清贫和廉洁的熟典,为历代诗文家频频使用。

明代思想家薛瑄(1389—1464 年)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8],这“不妄、不苟、不敢”的关键点在于这个“取”字。薛令之辞官返乡后隐居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甕灌园的窘困生活。数年后,唐玄宗听说他生活十分窘困,“甚心怜之”,便下诏让长溪县(当时县治在今霞浦)按月拨给田赋以资助他,薛令之对官府给予的赋谷从来都是酌量领取,从不肯多取多占,就是于理明也部分不取。显然,薛令之的高风亮节居于薛暄“见理明而不妄取”的道德境界之上,以至于死后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肃宗感慨不已,于是封其故居地为“廉村”,让其清廉之风感召后人,邑人也在家乡建了明月祠、三贤祠和清风亭纪念他。薛令之就是这样用俭以养德的高尚情操坚守清廉,为后世的为官者树立了廉洁从政的楷模。

三、薛令之廉政思想的当代启示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历史的借鉴意义、反复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薛令之刚正不阿、忠于职守、清廉自律,是中国古代廉洁从政的典范。深入挖掘并汲取薛令之廉政思想中积极因素,对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对当今的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严格律己、淡泊名利、秉公用权,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第一,要“教育养廉”,树立廉洁从政的思维,加强道德、廉政知识等教育。“清官廉吏”是中国古代对官场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民众对职场官员的殷殷期盼。因此,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官廉吏”作为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充分吸取“廉则兴邦,贪则亡国”的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道理。在这种长期廉政教育的熏陶下,可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使“廉洁从政”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要“制度保廉”,完善廉洁制度建设,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特别要从源头,也就是官员选拔任用管理方面的制度抓起,把好选人用人关,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促进廉政制度的科学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第三,要“依法促廉”,制定一系列官员考核、监督和惩治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与约束力,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形成反腐“高压线”,以净化社会贪腐生存的环境,实现肃贪倡廉、防腐促廉。

第四,要“以俭助廉”。以俭助廉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一大特色,所以我们要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将勤俭节约视为治家治国的重要法宝,作为廉洁建设的有效手段,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社会和官吏的廉洁,实现兴国利民。

总之,“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薛令之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跟他一生所追求的修身养德、不求名利、廉洁自律等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人们还在赋诗褒赞其为官品质。在当前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薛令之居官清廉,勇于谏诤,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更具可资借鉴的启示意义。

薛令之塑像

猜你喜欢
唐玄宗廉政
廉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唐玄宗戒酒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唐玄宗 音乐终极爱好者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廉政”一词为晏婴首提
廉政一座园,清风树正气
——溧阳清廉园展览纪实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密谋之事莫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