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霜 李沁 郑在英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和心室因长期容量负荷或压力过重,减弱心肌收缩力,无法维持心排血量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常伴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心房颤动可引起心脏充盈和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功能不全,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3〕。因此,临床积极找出导致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予以有效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4〕。本研究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
1.1一般资料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320例,男201例,女119例;年龄61~83〔平均(71.35±3.26)〕岁。①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5〕中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了解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无精神系统疾病;无肾、肝、肺等重要脏器器质性损伤。②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全身严重感染者、感染性心内膜炎、存在缩窄性心包炎;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依据《对2006年AHA/ACC/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评价》〔6〕中心房颤动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合并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计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统计记录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肥胖、心功能分级、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 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超声心电图测定所有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性,找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
2.1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 本组320例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有106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占33.12%;有214例患者未出现心房颤动,占66.88%。
2.2两组一般资料相比 心房颤动组在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肥胖、心功能分级为Ⅱ级、Ⅲ级、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在年龄、心功能分级为Ⅳ级等方面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n(%)〕
2.3两组实验室指标相比 心房颤动组TC、TG、HDL-C、LDL-C、LVESD、LVEF水平与非心房颤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NT-proBNP、hs-CRP、LAD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分级Ⅳ级、高NT-proBNP、高hs-CRP、高LAD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相比
表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最终结局,临床具有较高患病率,心脏的功能和结构改变是诱发疾病的重要疾病,同时也为心房颤动提供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故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心房颤动。临床资料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可导致其心功能快速下降,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从而增加疾病死亡率〔7,8〕。因此临床积极筛查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并予以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分级Ⅳ级、高NT-proBNP、高hs-CRP、高LAD是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和结构呈退行性改变,心肌纤维化、心脏窦房结结节状纤维逐渐丧失、脂肪组织增多,从而增加心肌僵硬度,减低心肌延展性,降低左室顺应性,从而增加心房颤动发生风险〔9〕。心功能分级越高表明患者心脏结构损伤越严重,心房肌纤维化程度越重,离子通道及神经激素激活调节异常,增强心房重构易感性,进而增加心房颤动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存在相互作用,彼此促进。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心房颤动发生风险随之增加〔11,12〕。NT-proBNP是一种可反映全身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变化的生物指标,具有检测速度快、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临床评估慢性心力衰竭预后常用标准。NT-pro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释放,具有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提升肾小球滤过率、舒张血管、排钠利尿、减轻心脏负荷等作用〔13,14〕。当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的正常凋亡功能减退,心脏实质心肌细胞的大小、数量及分布有所改变,同时改变心脏间质胶原纤维类型、分布及数量,打破了心肌间质和实质比例平衡,从而导致心脏重构,最终引起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不全,提升心室室壁张力及充盈压,导致NT-proBNP大量释放;临床资料显示,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而显著增加〔15,16〕。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综合征,炎症因子水平可间接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hs-CRP是一种急性相反应蛋白,机体组织受损或机体受感染后,其水平可显著增加,对判定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临床研究表明,其水平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且有资料显示,高水平的hs-CRP可与心肌细胞膜相关受体结合,从而损伤心房肌细胞,进而诱发心房颤动发生〔17〕。LAD扩大是诱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在于,长期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前后负荷明显增加,可增加回心血量,导致左心室内压力及容积升高,左心房压也随之升高,引起左心房失代偿性扩大,可促进心房颤动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可加重心肌重构及心肌缺血情况,进一步扩大左心房,从而加重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18〕。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临床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70岁、心功能分级Ⅳ级、高NT-proBNP、高hs-CRP、高LAD是诱发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对合并上述因素的患者临床需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期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