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0-02-07 01:58谢福泉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菌菇食用菌

文/谢福泉 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旨要义,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起点,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经济基础,落脚点在帮助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是产业。产业兴才能富民,业兴民富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兴旺与否,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产业兴旺就是要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前提下,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现代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就是要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做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就是要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大力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乡村新型服务业;就是要做大做强农村实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动能。

食用菌产业的功能特点

对比其他种养业,食用菌产业具有众多的发展优势和功能特点。

食用菌生产可农、可工、可园艺。可农,体现在“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这“五不争”的特点,赋予了食用菌产业优势;“生产种类多样化、各种类生物学特点的差异化”,这“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赋予了食用菌特色化生产优势。可工,体现在“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可以充分享用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出来的红利,赋予食用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势。可园艺,体现在食用菌的美观外形未来在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家庭趣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食用菌生产的这些特点,足以实现对其他种养业的时差间歇和对空闲土地的衔接利用,增加有限土地资源的效益;对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形成重要推动作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产业。

食用菌产品可食、可药、可观赏。可食,体现在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养生功能。“第九届世界食用菌生物学与产品大会”消息,全世界已被发现的食用菌大约2000多种,中国就有900余种,能够人工栽培的菌种有近100种,形成商品的约有 50 种,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有20种以上。可药,体现在食用菌中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功能的种类。食用菌有很多种类是具有药用价值的,常见的有灵芝、茯苓、密环菌、冬虫夏草、安络小皮伞、香菇、银耳、猴头菇、木耳、桑黄、樟芝等,有的成为名贵中药。可观赏,体现在灵芝盆景、家庭趣养、儿童科普、景观造型、建筑装饰、陶瓷饰纹、工艺美术、绘画艺术等业态。食用菌业界有不少企业涉足盆景、趣养、主题公园等新型业态,创作“孔雀开屏”“灵芝鱼跃”“灵鹤延年”等各色造型的灵芝盆景、灵芝工艺品等;更有银耳、香菇活体菌棒体验餐厅,可赏可餐;以及活体灵芝盆栽,大球盖菇阳台箱栽、平菇儿童趣养等各种食用菌DIY家庭趣养,像植物一样在家养,亲眼见证着菇体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那份情趣、童趣蕴含其中,全家一起欣赏其乐融融,也是亲子教育集休闲、娱乐、科普于一体的一种新方式。食用菌产品的这些特点,有利于重构农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形成有食用菌产业特色的优势生产区域;有利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蘑菇小镇;有利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小农户分工发展,提升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

食用菌生产和产品特点决定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多功能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小蘑菇发展成为大产业,小小的食用菌成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帮手。食用菌产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园林景观功能得到了充分彰显及逐步拓展。

经济功能,体现在食物供给、原料供给和产业带动效应等方面,在乡村振兴中推动产业兴旺,助力生活富裕的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调查认为,与粮食及蔬菜每亩净产值相比,食用菌收益是大棚西红柿的3.8倍,棉花的29.4倍,玉米的53.8倍,优质小麦的67.1倍。浙江大学徐文慧运用成本收益方法总结了6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认为经济效益最高的类型是食用菌—水稻模式,其平均亩产值和亩利润分别达到44936元和23406元。毋庸置疑,食用菌经济功能显而易见,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1.5~1∶3,甚至更高。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效率上,目前最佳品种比传统模式高约80倍,单层设计的厂房每亩产值超过200万元,多层设计的厂房每亩产值达到400万元以上,使土地产出率提高几百倍。食用菌产品可以加工成各类风味食品、功能食品,药用菌甚至可以作为制药的原料加工成药品,带动食药品工业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菌需物资、生产机械、制冷设备、农业设施、生物肥料等制造业和物流运输、餐饮休闲、商品零售、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以及与菌菇有关的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可观的连带经济效应。经济学家估计这种连带效应达3000亿元以上,是产业本身直接效益的4倍左右。

2019年在福州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福菌”现场

生态功能,体现在食用菌生产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保护生态,净化农业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生态宜居的实现。食用菌作为大自然的一类真菌,能通过菌丝体降解利用自然界中农林畜牧业的废弃物,实现“农林畜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原料—食用菌产品—菌糠肥料、饲料、燃料”的闭环利用。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大量废弃农作物秸秆等物质转化成能够提供给人类食用的健康食物,能大大改善农村地区秸秆乱堆或就地焚烧、畜禽粪便乱堆破坏村庄环境的现象。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食用菌生产实行科学安排和管理,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不会产生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可以清洁环境、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形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社会功能,体现在满足就业脱贫、促进社会安定、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增进民族健康以及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效能,在乡村振兴中推动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治理有效的实现。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拉动区域就业突出体现在种植环节、物流环节和加工环节上。食用菌生产的装袋、采收、挑选、分级、包装等多个环节,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失去土地的农民,特别适于妇女从业,帮助她们离土不离乡,就地就业,增收致富,过小康生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能有效减轻社会压力,减少了城市压力,促进了社会安定。食用菌精准扶贫的实践,这些年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全国多数贫困县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脱贫。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建议名单里创新奖25人中食用菌专家占3人,彰显了食用菌专家在科技扶贫中的无私奉献,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撑起一片天,也从另一维度证明了食用菌产业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食用菌与免疫力、人类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玉院士认为,食用菌能为“健康中国”、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食用菌生产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食物短缺与蛋白质不足的好途径。每年如果利用1.5亿吨农林牧废弃物,就可以生产出至少1000万吨干食用菌,按每吨干食用菌30%~40%的蛋白质含量计算,这些生产出的食用菌相当于增加300万~400万吨蛋白质,相当于600万~800万吨瘦肉,相当于900万~1200万吨鸡蛋,相当于3600万~4800万吨牛奶。食用菌还可以成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我国食用菌产业在人才、技术、装备、产能等方面贮备充足,全面“走出去”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与产业发达国家进行食用菌生产和深加工以及市场合作可以大显身手。

文化功能,体现在菌菇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方面,对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千百年来,与菌菇有关的掌故轶闻、历史故事、芝菌绘画、菌菇邮票、人物传奇、创业事迹,与菌物美食有关的诗词歌赋、饮食养生,与菌菇有关的菌菇图腾、菇神祭拜,以及灵芝意象、建筑饰品等,不但记载于古籍,也口碑于民间。菌菇文化内涵丰富,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教育、审美、休闲旅游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是《孔子家语》教导做人哲理;神农架上神农尝百草中毒服食灵芝解毒的故事流传千古;浙江三年一度的香菇始祖吴三公朝圣大典是香菇历史文化的传承,推动着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深圳宝安灵芝社区以灵芝公园作为整合灵芝文化和孝文化的平台,传承二千年来孝德与灵芝文化;电视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反映的是在乡村振兴与食用菌文化融合的实践中,古田农民彭兆旺改良香菇菌棒栽培技术:发明新技术带领乡亲摆脱贫困的故事。国际蕈菌学家、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张树庭教授这样评价:“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彭兆旺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的问题。”诸如此类菌菇文化渲染,可以增加食用菌产业的文化内涵,成为从供给侧引导产业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力量。

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食用菌产业如何助力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小蘑菇”如何做成“大产业”?结合上述食用菌生产特点、产品特点和无限拓展的食用菌产业多功能性,立足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认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借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好环境,依托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文化赋能引擎产业创新和产品升级,组织赋能孕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食用菌产业优势和特色,培育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高效现代食用菌产业,形成乡村富民产业,助力地区脱贫和乡村振兴。

抓顶层设计,走全产业链思维谋顶层设计之路。一是培育中大型菌种研发生产企业。加大菌种研发力度,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品质。主推一批特色优势品种,如银耳、绣球菌、黑木耳、羊肚菌、大球盖菇、长根菇(黑皮鸡㙡)等市场认可度高的特色优势产品,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靓特色。二是扶持建设菌棒菌包培养供应中心。在菌包制作(培养料集中隧道发酵)环节率先实现专业化分工。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从食品安全角度确保产品品质,做靓产品品牌。四是主抓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引进精深加工企业,研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推进废弃菌渣回收中心建设,制有机肥,回田进果园,提高产业生态效益。提供次生产品生产原料,如杏鲍菇废菌渣生产草菇、蘑菇或加工花果苗木有机肥。六是挖掘产业文化、社会功能、园林景观功能,支持菌菇文化创意产业,弘扬菌菇文化。建设食用菌特色小镇,融合体验、观光、品鉴、科普教育功能,生产加工销售、农旅、文旅相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抓产业集群,走工业化思维谋产业集聚之路。一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项目创建要求,引导各类主体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推进食用菌特色产品优势区建设。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银耳、双孢蘑菇、茶树菇、秀珍菇、杏鲍菇、海鲜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绣球菌等特色产品优势区建设,促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小康生活。三是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工程,实现食用菌产业发展现代化超越。

抓三产融合,走旅游思维谋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挖掘特色山水文化,菌旅结合,开发基于食用菌资源的特色旅游产业。可为乡村产业经济提供增收渠道,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提升乡村的开放程度,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带动商业、服务业、加工业与物流业等多行业多领域产业的发展。比如,融合福建武夷文化,天然景观、红色基因等“静”文化元素,结合食用菌文化创意项目加以糅合、开发。二是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升食用菌文化创意。在旅游思维指引下,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由过去农村单一的种养业加快向菌旅结合的新业态转变,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植入”茶文化、民俗文化、文艺影视作品,讲好菌菇故事,发展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像景区一样打造菌菇小镇,推动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实现菌旅一体化和全年全域旅游,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走向生活富裕。

工厂化栽培的鹿茸菇出菇

抓节会活动,走品牌思维谋产品营销之路。一是要加大对外交流,积极参与中国食用菌文化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蘑菇节、中国食用菌博览会、福州“菇品世家杯”菌菇烹饪大赛等节会活动。二是自主举办食用菌文化活动。如通过举办食用菌丰收文化节、食用菌知识竞赛、食用菌摄影大赛等活动提升食用菌知名度、知晓度。三是创作食用菌文艺作品、编制食用菌故事,设计食用菌推广音乐、MV、微电影等,大力宣传本地食用菌品牌。

抓人才培养,走人才是第一资源思维谋产业人才支撑之路。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重视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培养。二是食用菌企业应该朝着多元化实用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组织县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应该适度倾斜,实现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更好地帮助食用菌行业实现产业化、集约化。

抓发展保障,走保险思维谋发展保障之路。一是加强与当地财政、保险等部门的沟通协商,落实承保公司,明确财政保费支付比例,制定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利益各方可接受,且适用性、操作性强的设施食用菌保险实施细则及工作推进方案。二是引导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增强防抗生产、资金、灾害等各类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保险保障跟进对接,增强防抗各类风险。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总结典型事例教训,做好防范风险宣传,对有意愿投保的主体要积极跟进、主动服务,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四是加大财政对食用菌生产保险扶持力度,为食用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菌菇食用菌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秋季食用菌 农事巧安排
蘑菇点点
蘑菇点点
蘑菇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