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仕锋 王道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从2010 年突破600 万大关(611 万人)到2019年834 万人,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对劳动力市场造成极大压力,加上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及“贸易战”等复杂的就业环境,使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实现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学者指出除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外,还应该关注大学校园的“第二课堂”——社团功能与作用,发挥社团的思想教育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服务社会功能等功能,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服务、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在今后职场中能够游刃有余。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层面。其中,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层面,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研究:1.大学生个人背景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布迪厄(1973)研究认为,家庭背景通过教育的过程对子女成长及能力发展造成影响[1];刘志民等(2011)研究认为家庭背景对于子女高等教育的获得及能力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李丽等(2017)利用CEPS 基线数据,分析家庭背景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因素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上述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2.大学生社团参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就业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何种关系?相关学者进行大量探索,如牛金玲(2013)在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时发现,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大学生自我定位缺乏、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缺乏,为此,高校应该大力推进与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第二课堂”,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王军(2015)通过对部分地区高校社团的分析发现,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增强自己的职业化,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基础。上述研究表明,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其就业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视角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相关研究大多数从大学生家庭背景、社团参与类型等单独视角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关注多变量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多对一的关系,造成研究片面性与单一性。鉴于此,本研究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从家庭背景(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社团参与(社团参与类型、个数等)等多维度出发构建多因素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与参考。
为调查大学生社团参与深度与就业能力的关系,本研究以江苏省6 所高校已毕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展开调研,重点关注被调研对象在读期间的社团参与情况及目前的就业情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1206 份,其中有效问卷1130 份,有效率93.69%。
1.研究的因变量
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在就业能力变量的选取过程中,主要选取与就业能力相关变量作为因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主要选取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等)作为因变量。
2.研究的自变量
本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况与其就业能力方面的关系,在自变量选取过程选取与社团参与相关的变量(社团参与的次数、社团参与的类型、在社团中担任职务)作为自变量,以此来探讨大学生社团参与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关注诸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二分变量(组织策划能力、交友处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在处理数据时,将采用Logistic 回归对数据进行处理。
假设大学生能力发展为因变量y,当y=1 时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当y=0 时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假设影响y 的n 个自变量为xi=x1,x2,x3,...,xn,其中p 表示大学生在此方面得到发展的概率,1-p 则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的概率,e、β 表示待求参数,此时回归模型如下:
随后,将(1)与(2)的比进行对数转换得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模式。该公式为:
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其能力发展是否会造成影响,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为探究此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社团参与深度与能力发展之间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首先,将自变量性别、独生子女情况、社团参与类型(思想理论类、学术专业类、志愿公益类等)、在社团中担任职务分别代入模型1 至模型7 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模型1 至模型7 的回归分析发现:在模型1 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中的学术专业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及在社团中担任职务对于组织协调发展能力会产生显著影响,而其他因素对大学生组织能力发展并未造成显著影响;在模型2 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中的思想理论类、学术专业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及在社团中担任职务会显著影响大学生个人特长的发展,而其他变量对大学生个人特长发展并不能造成显著影响;在模型3 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中学术专业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自律互助类等因素会显著影响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社团参与个数、性别等变量对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并未造成显著的影响;在模型4 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中志愿公益类、文化艺术类及体育竞技因素会显著影响大学生交友处事能力的发展,而剩余变量对大学生交友处事能力的发展并未造成显著影响;在模型5 中社团参与类型中的学术专业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文化艺术类自律互助类及在社团中担任职务的因素对大学生策划设计能力会造成显著影响;而大学生性别、独生子女情况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并不能造成显著影响;在模型6 中大学生参与社团的个数、参与创业类社团对大学生眼界思维的拓展造成显著地影响,而其他变量对于大学生眼界思维拓展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在模型7 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中的自律互助类、在社团中担任的职务对于大学生性格的转变会造成显著的影响,而其他因素对于大学生性格转变的影响不大。
表1 大学生社团参与深度与能力发展的回归分析
通过7 个模型的回归分析后,发现对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个数、社团参与类型及在社团中担任职务,而其他因素(独生子女情况、社团参与个数)对于大学生能力的发展并不能造成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6 所高校的学术社团参与情况的分析后可知,大学生社团参与对其就业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大学生社团参与的类型(如思想理论类、学术专业类、创新创业类)、在社团中担任的职务及社团参与个数会显著影响大学生能力的发展,究其原因,社团可以认为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社团参与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很多同学与社会上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学习与互动,使自己的各方面(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与提升,大学生社团参与类型、在社团中担任职务对于大学生就业起薪、就业机会也将产生显著影响。其原因为在社团中大学生的很多能力如交流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会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今后就业过程中就更具有优势。
1.高校应积极鼓励并发展社团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团参与情况对其职业选择及职业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不同类型社团对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程度并不一致,但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形式,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并推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建议在高校内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诸如现在部分高校建立社团联合会的方式管理社团事务值得推行,即由专门教师或辅导员带头,并以不同社团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组成,专门负责高校内部的社团事务。具体事务包括:高校每年向社团联合会划拨一定数目的社团活动基金,作为对不同社团活动的支持,对活动基金的支出制作透明的财务报表;同时积极鼓励社团联合会组织不同社团开展活动,定期召开会议,由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某一阶段所要策划举办和已经举办的各项活动做以总结和汇报。
2.对部分社团类型的重点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思想政治类社团、学术专业类社团以及创新创业类社团的大学生,在其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影响较为显著。对此,高校在发展社团时应更侧重于这些类型社团的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类社团主要可发展如红色网络社团、马克思主义研讨会、爱国会、党政思想学习社团等;创新创业类协会可发展创业者协会、职业规划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实践社团等等。这些社团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迎合学生的喜好,应予以重点发展。高校管理部门、学院管理部门以及大学生辅导员可以适度参与到这些社团的日常活动中来,给予这些社团的发展一定的支持,可以通过联系校外在本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演讲和讲座,借助院系力量开展由这些社团主办的大型活动等方式扩大这些社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这些社团中来。
3.提高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积极性
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团参与中是否担任更高的职务对其就业能力是有显著影响的。大学生在社团参与中担任职务的高低对其就业能力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在该职务所做的事务发挥作用的。高校社团一般设立协会会长或社团社长,其次是社团内部不同部门的负责人,通常包括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或以上;最后为普通社员或会员。在这一职务梯度下,为更好、更多地锻炼自身,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善于展现自身能力,成为社团负责人以获取更多机会。除此之外,普通会员所占的比例在社团整体人员配比中仍然较大,为使更多人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在保证社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实行“轮值”制度。
另外,在学期总结时,按照成员所参与具体活动进行量化加分,而不仅仅是按照职务加分。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而不是固定在本部门的事务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