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1-012-01
多数患者在关注自身疾病的手术治疗时,主要注重于手术医生的技术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并会去认真了解手术的过程,虽然都知道手术时需要麻醉,但对于麻醉的作用却知之甚少。对于不少患者来说,麻醉就是手术的必备条件,并不会影响到手术的成功,殊不知,麻醉操作和手术操作是两个概念,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麻醉知识科普,带你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1 什么是麻醉
自从18世纪中叶,氧化亚氮(笑气)被发现并被用于牙科手术以来,麻醉已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发展,并在手术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麻醉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药物让患者全部或部分机体失去痛觉,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让患者在安全而且基本无痛苦的情况下完成手术,除了手术,麻醉还用于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情况。
2 麻醉方法有哪些
麻醉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即全麻、椎管内麻醉(即俗称的“半麻”)、神经阻滞和局麻,每一大类都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操作方法。局麻一般适用于体表的小手术;神经阻滞适合上下肢手术;椎管内麻醉将麻药注射到椎管内不同层次,以保证手术区所在的平面失去痛觉,便于手术进行,包括硬膜外、腰麻及两者的联合;全麻最为复杂,就是通过静脉麻醉、吸入麻醉气体等,让患者完全失去知觉,适合时间较长、较复杂的手术,这一过程中需要麻醉师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并随时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3 术前麻醉访视
在患者接受手术前,麻醉师会到病房对患者进行麻醉访视,不仅和主管医生就患者病情进行沟通,还会对患者进行提问,需要清楚的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近期用药史、过敏史,以前有没有接受过手术、何种麻醉方式,以判断患者是否能承受手术麻醉,并了解患者经济状况、个人意愿,结合手术需要,最终决定麻醉的具体方式。所以,在面对麻醉师提问时,患者不能隐瞒,而是需要尽可能详尽的提供资料,便于最终方案的确立。同时,由于个体差异,麻醉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术前患者准备
由于对手术的未知、对疾病的担心,不少患者可能存在紧张情绪,这时,需要加强和医生的沟通,将你的疑惑和焦虑告诉医生,对医生建立信任并对自己的疾病治疗建立信心,接受医生对你的睡眠治疗,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
严格遵嘱饮食及准备。决定接受全麻、半麻的患者,需要将近期服药情况(特别是有没有服用阿司匹林)、是否在生理期、有无发热、对什么东西过敏等具体信息告知医生,让医生综合上述信息作出是否可行手术及麻醉方式的准确判断,尽可能降低风险。
接受全麻或半麻的患者,一般事先需要灌肠,禁食6-8小时,禁水4小时,以免在术中出现反流导致误吸。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手术情况对术前1天饮食及术前禁食禁水时间作一定调整。进入手术室前需取下假牙以免插管时脱落,将身上的贵重物品交与亲属保管,更换衣、鞋,戴手术帽。
5 麻醉处理
接受局麻的患者,医生会在手术区打针阻滞神经。
接受全麻的患者,护士会打静脉留置针,胸前贴連接心电监护的电极片,绑血压计袖带,戴上监测血氧饱和度的指套;若手术较大较特殊,还需要行动脉或深静脉穿刺作相应的生命体征监测。
接受半麻的患者,需根据医生要求,侧卧在手术台上,尽可能抱膝弓背,麻醉医生消毒、铺巾后会在脊椎间隙打针,推注麻药,之后会让患者准确诉说异感,使医生能正确判断麻醉平面。整个过程中,患者不能随意活动,若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师,便于医师处理。
6 术后处理
由于手术、麻醉会干扰到机体正常生理,不少患者在术后需要被送入麻醉恢复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回病房,但若病情危重的患者,往往会被送往重症监护室(ICU)。麻醉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血压不平稳,术后疼痛,患者无需紧张,这些都是麻醉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我们的医生会通过止吐、控制血压、镇痛等方式,帮助你较平稳的度过术后急性期,帮你尽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