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政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着“大气”“大雅”“大俗”等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风格,为思政教师提升教学话语水平提供了最佳榜样和示范。思政教师应当深入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政论语言艺术,在坚持主旨内容的政治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同时,注重从“讲短话”“讲白话”“讲笑话”“讲古话”等方面,提升话语魅力,引发学生共鸣,增进教学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语言;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2.063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开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等治国理政灯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言、批示、谈话、报告,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其中蕴含体现着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风格,形成了被社会各界广受赞誉的“习式风格”。研究探讨习近平政论语言艺术风格多姿多彩的现实展现,学习、提炼、归纳习近平政论语言的风格、特色、效果,对于引导广大思政教师自觉锤炼话语技巧、革新话语形式、提升话语水平、增进话语效果,實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具有极为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习近平政论语言的艺术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具有“大气”“大雅”“大俗”的三“大”特点,以及将上述三个向度各异的语言特色融会贯通、完美结合的特色。
1.1 “大气”
“大气”是指习近平总书记立意高远,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的发展问题,从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理解和把握世界各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展现了广博的知识面、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卓越的领导力,擅长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元素,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回溯和展望人类命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率先提出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甫经问世就得到各国政要的强烈反响,进而被载入联合国、安理会、人权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正式决议文件。这一理念之所以能够彰显出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力、感染力,就在于这短短的几个字,高度凝练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深刻思索,对人类过往与当下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
在阐释“中国梦”的内涵意蕴时,习近平从“宏大叙事”的层面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种话语方式将广阔远大的国民共同梦想与当下进切的个人自身发展巧妙融合,激发出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凝聚力。
以史为鉴、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揭示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把宏大的主题、深奥的哲理、深邃的思想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彰显出大国领袖的大气象、大格局、大胸襟、大韬略。
1.2 “大雅”
“大雅”是指习近平总书记习重视中华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对一些诗词典故、格言警句的运用堪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结合讲话的时间、地点、场合和听者情况,在灵活巧妙地援引千古名篇、警世格言,并且赋予其鲜明的时代新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争论语言艺术的又一显著特色。
例如,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分别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两句诗词和诗仙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代指概括中华民族的历史、现代和未来,将中国人民百多年来历经曲折磨难、赤子初心不改、团结振奋向前进的历史进程诠释得既经典雅致、又形象生动,表明了我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内部外部种种压力挑战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被任何艰难险阻所吓倒、不被任何干扰因素所迷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外交场合,习近平也常常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表达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例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曾引用汉代桓宽《盐铁论》中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此说明世界各国应明智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相时相机而动,不断调整策略和方法,顺应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还引用泰戈尔的诗句 “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回顾印度殖民地历史以及印度人民顽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拉近了中印两个伟大国家的心理距离。发展历程和精神世界。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从中外传统文化中引颂经典篇章和格言雅句,从中发掘出蕴含的崭新时代意义,旗帜鲜明地宣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宗旨、观点和方法,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穿透力和影响力,体现出的先进开阔的政治理念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1.3 “大俗”
“大俗”是指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擅长讲老百姓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深刻的思想,口语化的表达受众面最广。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农村插队生活经历,以及他常年与基层和地方人民群众密切交流的工作经验,使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乡言土语,用带着泥土芬芳和蒸腾地热的接地气的话语,暖人心肠、感人肺腑。
比如,在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话题时,习近平多次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质朴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重点和标准,关键是要让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兄弟,有扎扎实实、满满当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2015年元旦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风趣地说:“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蛮拼的”“点赞”这些网络流行语,进入中国领导人发表的全国电视讲话,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些遣词造句,拨动了无数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弦。
再比如,在谈到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扣扣子”原本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件小事,但是習近平总书记将一个小小的个人基本生活技能,升华比喻为人生起步阶段选择正确道路、信仰马列主义、胸怀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谓是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令人信服,影响深远。
这些包含着新时代气息的话语方式,拉近了党、国家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语言艺术的力量,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力量得以充分绽放。
2 对思政课堂话语不足的反思
思政教育的话语系统是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相结合的语言承载方式,本身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意识形态性。任课教师如果忽视话语系统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之间的契合性,过于强调其抽象性、学理性,语言缺乏足够的色彩、变化和节奏,往往会使学生对思政话语的接受度、兴趣度降低。
概括来说,思政课堂上教学话语的常见不足,可以归纳为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
2.1 话语内容的拓展性不足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的政治性、抽象性、意识形态性显著突出,思政课的教材书面语言,往往言简意赅,提纲挈领,这就需要讲授思政课的教师借助史实、现实、理论、推理、逻辑、论证等材料和思维,实现思政授课内容由结论性话语向过程性话语的转换。如果教师一味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理论、照本宣科,就容易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僵化老套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实效将大打折扣。
由于思政课涵盖的内容非常深刻而广泛,如果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只倾向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忽略与思想政治理论关系比较密切的其它学科知识,如管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知识面不够广和博,就不容易把握学生的认识、感情、意志、个性等心理特征,难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妙语连珠。
2.2 话语形式的丰富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思政课程的教材在话语风格上,主要运用理论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这种语言风格可以统称为“教材话语”。很多老师认为重点与核心是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至于传授知识过程的形式——包括授课语言的艺术水平修养则关注不足;也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教材话语授课,才能把知识体系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于是较为机械地采用文本话语、政策话语、宣传话语开展教学实践,话语体系呈现出较高程度的教条化、定式化、刻板化特征。
一些思政课教师高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抽象吸纳能力,课堂的教学语言晦涩艰深、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把深奥的理论内容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讲给他们听,能够根据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课堂反应,做些形象生动的比方,用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来解释复杂深奥的理论,则教学实效应该可以有较大改观。
2.3 话语风格的吸引力不足
有的思政课堂语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没有活力、缺乏激情。缺少活力与激情的课堂语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有效聚敛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二是描述比较空洞。用长长的篇幅事事巨细地描述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所包含的内容营养并不多,看似与多门学科紧密有关,实则都是蜻蜓点水式的、可有可无的空话、套话,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真情实感,不能发自内心地去认同和接纳,学习兴趣淡化。
3 思政教育对习近平语言艺术的学习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善于利用语言这把利器,通过它精细、锐利一面去慢慢开启学生的心扉。”通过掌握运用教学语言这把利器的技巧,研有针对性又能够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最终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改善。
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多方面、全方位下功夫,学习、借鉴和运用习近平政论语言艺术。
3.1 讲短话,讲干货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高度凝练的字或关键词,把思想浓缩其中,让人能听懂、记住。比如,他用“亲诚惠容”这“四字箴言”,精辟概括多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他用“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中非关系的发展。思政教师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善于用高度凝练的字或关键词,把思想浓缩其中,让人能听懂、记住的特点,按照党中央《改进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要求,在课堂语言,也要直来直去、开门见山、把水分挤干净,直指问题关键。思政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语言节奏缓慢拖沓、内容不够凝练的问题,提升将书面用语转化为口头表达过程中的技巧和规律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持久注意力。
3.2 讲白话,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例如,他曾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表达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来表达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比喻文明的多样性,把 “点赞”“朋友圈”等网络热词纳入一年一度的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中。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把深奥的理论内容用相对通俗的语言、接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讲给他们听,能够根据学生对所讲知识的课堂反应,做些形象生动的比,用他们所熟悉的情景来解释复杂深奥的理论,例如在授课过程中适时灵活运用大学生常用的充满正能量的常用语,通过把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用语纳入思政课教育话语,既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语料,也能显著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改进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3.3 讲笑话,有趣味
外交舞台、国际交往,抑或国内考察、实地调研,都是严肃重大场合,但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举重若轻,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将思想以轻松快乐的方式传递给人们。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羅斯会见中国驻俄使馆工作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时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引起听者们的会心欢笑,同时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要增强话语感染力、激发学生兴趣,就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善于将严肃话题与轻松表达相结合的高超艺术,纠正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话语过于理论化、抽象化的现象,使用轻松风趣的语言、学生能感知的笑点,让思政教育话语更加生活化、趣味化,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
3.4 讲老话,通古今
习近平总书记还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的典范。他经常引经据典,达到以古喻今、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他用《晏子春秋》里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说明党员干部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性;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党员干部要防微杜渐,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警惕意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永恒价值。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涵养的艺术特点,继承、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精华,通古晓今,努力汲取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基因,下大气力强化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政论语言,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宝库,而且为思政教师提升教学话语水平提供了绝佳的榜样和示例。我们广大思政课程教师,应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的教诲,深入学习习近平政论语言艺术,将学习成果融入思政教育的点点滴滴,讲授课语言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相结合,与教书育人规律相结合,与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把习近平总书记“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指示落实好、贯彻好。
参考文献
[1]李晓庆,曾炜琴.求同存异思想下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研究——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政话语体系创新[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2).
[2]胡晓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5).
[3]时统君.习近平语言风格及其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启示[J].大学教育,2019,(06).
[4]王滨生,杨松,杨勋,卢宇.掌握技术前沿,创新话语方式——“大数据”背景下思政教育主体引领路径构建[J].学理论,2019,(06).
[5]冯慧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语言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6]洪向华.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4-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