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
[摘 要] 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村容村貌整治难度较大、脱贫攻坚工作艰巨繁重。基于此,域内各区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F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1-0143-02
重慶渝东南民族地区作为重庆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该地区工作的重点。域内各区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基本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良好开局。
一、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现状
(一)乡村振兴的组织框架基本确立
按照中央和重庆市委的工作要求,各区县都成立了由区(县)委书记任组长、区(县)委副书记或区(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县)委书记牵头抓总推进工作。[2]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精心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规划,明确细化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乡村振兴组织框架得以确立。
(二)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完成较好
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为统揽,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按要求认真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落实。2018年,酉阳实现1.77万贫困人口和14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4.32%降至3.08%;黔江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6%降至0.88%。同时,乡村基础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群众内生动力得以较好激发。
(三)乡村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予以推进落实,乡村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比如,2018年,武隆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共计890万人次、收入17亿元,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3];酉阳县累计培育出1122个农业企业、20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12.5万贫困群众增收,农产品商品化率高达62.3%。
二、渝东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条件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18年的GDP为1118.59亿元,仅占全市的5.5%,详见下表。就酉阳的村级集体经济而言,近30%的村集体经济仍是“空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比较大。这些与乡村振兴目标有着较大差距。
(二)农村三产融合深度不够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度滞后,产业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较少且层次不高;农村电商发展没有形成集群效应。就2018年秀山和石柱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分别为12.4:46.1:41.5、13.9:42.6:43.5,虽然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客观上三次产业间的融合度仍较为滞后。
(三)村容村貌整治难度较大
渝东南民族地区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特别是域内的酉阳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大的区县,点多面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不断增多,农村空壳化、老龄化等问题突出,未经修整的破旧烂屋仍普遍存在,从整体上来讲,村容村貌治理难度较大。
(四)脱贫攻坚工作艰巨繁重
重庆市共有深度贫困乡镇18个,其中渝东南民族地区就占了7个。截止2019年1月,酉阳有未脱贫人口4901户19092人,彭水有未脱贫人口3538户12469人。不少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源不足,个别贫困家庭“等靠要”思想仍较严重,志智双扶待加强,因病返贫的现象较普遍,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仍较艰巨。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路径
(一)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因地制宜谋发展,以产业生态化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紧扣特色优势抓生态农业,构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发展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打造以具有特色资源优势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乡镇布局、在村组落地。二是围绕资源加工抓生态工业,将特色产品变成优质商品。大力引进生态资源加工型企业,建设一批产地加工厂,完善产加销链条;培育农副产品、旅游商品、文化商品等特色工业,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打造区县级农产品加工流通集群;三是立足核心景区抓生态旅游,打造全域旅游体系。比如,酉阳可紧扣避暑纳凉、康养度假主题,以桃花源5A景区为中心,花田梯田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村寨、“桃源人家”为依托,构建起集县城、集镇、乡村于一体的全域桃源旅游体系,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二)围绕乡村人才振兴,以本土人才培养、在外能人回引、专业人才下乡为抓手,推动优秀人才向农业农村汇聚
一是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在外能人回引工程。建立区域在外成功人士资源库,完善常态化联络机制和财政、土地等配套扶持政策,搭建创业平台,优化服务环境,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利用春节等有利时间节点,在乡镇、村社召开返乡人士座谈会,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机遇,鼓励和支持返乡人士带头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围绕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工程。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持续办好“农民田间学校”,针对性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农技人员培训和扶贫培训。三是紧扣特色产业技术需求,实施专业人才下乡工程。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人才技术支撑,组织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技术团队,加大对乡镇及村社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指导,帮助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持续开展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并让技术人才扎根基层。
(三)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道德基础。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重要平台,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引导村民以德治家、文明立家。依托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开展“乡村振兴榜样面对面”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向善向美。二是加强挖掘保护传承,着力打造土苗文化精品。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突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充分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在央视等重要媒体宣传展演非遗文化,以提升影响力。比如,2018年在酉阳龚滩举办的“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活动,通过央视《新闻联播》等频道,很好地展示了酉阳旅游与非遗文化。三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乡镇图书馆和乡村农家书屋(图书室)以及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其成为群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加油站”;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村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围绕乡村生态振兴,努力践行“两山”理念,强化系统治理、制度保障和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抓系统治理,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完善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要加大乡镇污水处理厂和二三级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所有乡镇以及千人以上农村聚居点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农村垃圾中转及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二是抓制度保障,完善乡村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理念,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库)制,把河流、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常态化开展巡查监测工作。三是抓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升级。科学规划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乡镇大环线和“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打通乡村“断头路”,实现交通实施互联互通;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有效解决乡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饮水不便、饮水困难等问题;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实现自然村组4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
(五)围绕乡村组织振兴,着力推动乡村组织功能、人才队伍、集体经济建设,促进乡村善治、社会和谐
一是提升组织功能,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强化乡村政治功能、提升其组织力为重点,制定未来农村党员发展5年计划,积极培养发展农村党员;实行“一支一策”挂单制度,限时销号整顿软弱涣散的后进村支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按照功能布局要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二是建强人才队伍,涵养乡村“源头活水”。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加大村级本土人才、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培育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班子全覆盖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优化充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健全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以队伍“兴”牵引乡村“兴”。三是壮大集体经济,铺就乡村“振兴之路”。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有效盘活农村资金资源资产;探索实施产业带动、经营租赁、资源开发等类型的集体经济;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晗霖.连片特困地区财政扶贫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6.
[2]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研究[J].新重庆,2019(8):11-13.
[3]刘茂娇,蓝倩.武隆:写好山水文章,描绘绿色画卷[N].重庆日报,2019-01-27(27).
[责任编辑:王凤娟]